會做領導的領導:給下屬當下屬

會做領導的領導:給下屬當下屬

老闆只有願意分享自己“當老闆的感覺”,才能讓高管們急自己之所急,想自己之所想。


作者:張偉俊(知名領導力專家,中國以“總裁教練”為專職的“第一人”)

隨著社會大環境的變化,高管們的需求也開始變得“貪婪”起來,他們現在已經不滿足於老闆僅僅與其分享財富和分享權力,實際上,他們還要求老闆分享其“當老闆的感覺”。


會做領導的領導:給下屬當下屬


讓我從一個具體事例說起吧。我有一位企業家朋友,他在與高管們分享財富和分享權力方面做得還是比較到位的。然而,我在他的高管會議上觀察到的團隊氛圍卻讓我納悶:這些人為什麼都沉默寡言、惜字如金,即使偶爾多說了幾句,也顯得小心謹慎,甚至有點戰戰兢兢?直到有一次老闆向我“請教”如何“處置”他的財務經理時,我才恍然大悟。

據老闆自己陳述,在一次高管會議上,營銷副總在彙報工作結束時,順便向公司的財務部門提了一個與營銷有關的要求。那天公司的CFO生病請假,財務經理代為出席,實際上他只要會後轉告即可,完全不用在會上表態,可是這位剛來公司不久的“海歸”卻當場把CMO的要求給擋回去了。

看到CMO有點下不了臺,老闆跑出來圓場:“會後商量商量,再想想辦法。”可沒有想到的是,這位財務經理竟然固執己見,振振有詞地從公司現金流和合理避稅兩個角度再次駁回了CMO的要求。老闆這下火了,當場把該財務經理狠狠地批了一通,並責令他回去寫檢討。讓老闆始料不及的是,兩天後自己收到的,不是檢討書,而是辭職信。

“該財務經理提到的公司現金流安排及避稅事宜,您熟悉嗎?”讀完那封辭職信後,我問老闆。“我不懂。”他的回答簡單明瞭。“那您為什麼發號施令?”“我沒有發號施令,只是建議他們會後商議。”“按照分工,這事兒歸您管嗎?”“CFO那天病假了呀。”“那財務經理錯在什麼地方?”“他太不給人面子了。”

呵呵,這下我知道往哪兒“下手”了:“他來公司之後一直在CFO手下工作,從來沒有機會直接向您彙報。他那天在高管會議上高談闊論,有沒有可能是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向您和高管們展示他的工作態度和能力?”老闆若有所思。“按照您的說法,他先是不給CMO面子,然後又不給您面子。實際上,他只不過是在上司面前堅持了自己的看法而已,而您卻當眾斥責他,勒令他寫檢查,您給他面子了嗎?”“

但是,”老闆開始辯解:“我畢竟是老闆!數落他兩句,就是口氣過了點,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吧?這‘海歸’的心理承受能力這麼差,我是不想用他了!”“您仔細讀他的信了嗎?”我問。“我一看‘辭職信’三個字,就把它扔一邊去了。”

這下,我全明白了:原來在這家公司裡,老闆儘管與高管們在一定程度上分享了財富、分享了權力,然而,他那“當老闆的感覺”卻一點兒也沒有與高管們分享。

何謂“當老闆的感覺”?說得好聽點,可以說是“自尊感”、“主人感”,而說得直白一點、通俗一點,就是在自己的“袖珍王國”裡當“土皇帝”的感覺,就是惟我獨尊、惟我獨大、我行我素乃至肆意妄為的感覺,就是在某種程度上“眾人皆跪我獨站”的感覺。套用一個當下的網絡時髦詞語,就是“任性”。而要是手下的高管們也開始變得有點任性,跪久了想站起來換換姿勢,或者說想與老闆分享一些“當老闆的感覺”,老闆就會感覺渾身不爽甚至感覺受到威脅,進而有意無意地對那些“造反者”實行“鎮壓”。

對於相當一部分的創業企業家而言,這種“當老闆的感覺”是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形成的。當它成了公司文化的一部分,成了“集體無意識”的一部分時,大家就對此習以為常,幾乎感覺不到其存在了。此時,可能引起變化的唯一希望便來自於外部。比如這位企業家,他就是在受到“海歸經理”的刺激,並與我這個“海歸教練”長談兩小時之後,才開始意識到自己身上的“老闆感”的。

一年之後,該企業家“親臨”其新近併購的海外企業,他那“當老闆的感覺”再次受到了挑戰。

作為特邀“陪同”,我記得到達歐洲那個機場的時間是當地的星期天傍晚。看到來接機的只有翻譯兼司機一人,老闆有些困惑:“總經理和其他高管呢?”接機者回答說:“今天是休息日呀,他們都在家休息呢。”老闆不悅,臉拉長了。我理解,在國內,老闆每到一個地方,當地的分公司總經理和多位高管都是到機場迎送的。

第二天早上的第一項內容,是參觀廠房和辦公樓。一圈看下來,老闆還算滿意。突然,“我的辦公室在哪兒?”老闆發問。“考慮到您不會常來,我們沒有為您安排辦公室。要是您臨時有辦公需要,我們可以把小會議室騰出來給您用。”老外總經理回答說。老闆的臉又拉長了。這我也理解,老闆在中國各地有好幾家分公司,每家分公司的樓裡,都有董事長辦公室。儘管他一年最多去兩三次,但那老闆辦公室,一定是所有辦公室中最有氣派的。現在,在這家他佔有99%股份的海外分公司裡,他老闆居然沒有辦公室!老闆的臉上有點掛不住了。

第二天早上我們同車到達公司時,老闆一下發現公司正面的大牆上,給安上了一個寫有公司的中英文大名和標識的、醒目的大銅牌。“昨天早上我來時,怎麼沒有看到這個?”老闆問。“哦,是昨天下午您在開會時給安裝上去的。”總經理輕描淡寫地回答。“當時為什麼不叫我?”老闆的口氣明顯不對了。“為什麼要叫您?”老外總經理一臉無辜。這我自然理解,在國內,各地每成立一家分公司,一定會把老闆請過去,搞一個像模像樣的“掛牌儀式”。老闆在當地政要、明星的陪同下隆重剪綵,多有感覺!現在我老闆在裡面開會,你老外居然在外面就這樣無聲無息地把公司的牌子給掛上去了!

“這公司誰是老闆?!”我們的企業家朋友終於忍不住了。不過還算幸運,他當時板著臉發問的對象是我,而不是那位老外總經理。要不然,我猜他寫辭職信的速度,比上述的那位海歸經理會更快。

長話短說,我與他又一次“促膝談心”兩小時之後,老闆終於意識到了歐洲經理的“邏輯”與中國老闆的“感覺”之間的鴻溝。而且,“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意即入鄉隨俗),需要轉變的,是他這位中國老闆,而非其歐洲經理。

讓我們把話題再拉回到國內。有研究者認為,中國當前小企業眾多、大企業偏少的原因,與中國人“寧當雞頭,不做鳳尾”的習慣有關。不少人在一家企業裡做了若干年“鳳尾”之後,就義無反顧地離職去做“雞頭”了。我的不少企業家朋友對此現象長吁短嘆,對離去的“鳳尾”怨聲載道。怎麼辦呢?好像沒招?

文章寫到這兒,空姐正好送來一份4月30日的《南方週末》,經濟版的大標題很吸引眼球:“大公司‘裂變’——世界那麼大,為什麼不讓員工去創業”。文章告訴我們,華為是最早嘗試內部創業的,收穫的是眾所周知的反面教材。盛大在這方面做了全面系統的努力,結果幾乎全軍覆沒。現在,聯想、萬科、美的等公司又都步入了這一行列,成敗難料,拭目以待。

實際上,要我說,可以有比“裂變”、“創業”保險得多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在一家企業只能擁有一個“鳳頭”的情況下,通過培育企業的“雞頭文化”,讓那些不甘心只當“鳳尾”的人留下來,以“雞頭”的心態為企業服務。

讓眾多的能人在一個“鳳頭”的領導下都有“雞頭感”,談何容易!然而,榜樣,還是有的!去騰訊或阿里巴巴跑一趟吧!問問那些直接向馬化騰或馬雲報告的高管們,這麼些年來,為什麼他們始終選擇與他們的“鳳頭”在一起?他們感覺自己一直在做“鳳尾”呢,還是“雞頭”?相信馬化騰和馬雲“與眾雞頭共舞”的胸懷和藝術會讓我們大開眼界或無地自容。

說到馬雲,或許我們還記得去年9月阿里在美國上市的情景:敲鐘的,不是馬雲,而是阿里的8位客戶和夥伴。我的一位客戶曾經告訴我說,敲鐘,“那是我一生中最有感覺的時刻”。而馬雲,把那一刻獻給了公司的客戶。

馬雲對此令全球驚異的行為的解釋是:“我們努力了十五年,不是為了讓我們自己站在臺上,而是為了讓他們站在那裡。”


“感覺”這個詞,與“財富”和“權力”相比,聽上去有點虛、有點玄,說不清、道不明。但是“感覺”的作用,有時甚至能夠超越“財富”和“權力”。高管們一旦從老闆那裡分享到了“當老闆的感覺”,能回饋給企業的價值是巨大的。反之,老闆要是隻與高管分錢、分權,而不願意分享自己“當老闆的感覺”,那麼在今天的移動互聯網、國際一體化等社會大背景下,要想讓已經多少獲得了“財務自由”、不需要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管們急老闆之所急、想老闆之所想,那無疑是水中撈月、竹籃打水。

延伸閱讀:

好老闆的最高境界:給下屬當下屬

作者:雅尼娜·普麗梅 (Jeanine Prime)伊麗莎白·莎莉布(Elizabeth Salib)

來源:哈佛商業評論(ID:hbrchinese)

如今,全球市場的商業問題越來越複雜,沒有人能做到無所不能,因此,谷歌的人力資源高級副總裁拉茲洛·博克(Lazlo Bock)提出,謙卑是考察管理者的重要指標之一。博克說:

“謙卑不僅是給別人閃光的機會,也是對自己學識的謙卑。沒有這種謙卑,人就無法進步。”

Catalyst網站最近的一項研究證明了這種說法。研究顯示,要想營造一個讓背景各異的員工都有歸屬感的環境,領導者身上必須具備四種品質,而謙卑就是其中之一。

我們針對1500多名來自澳大利亞、中國、德國、印度、墨西哥和美國的員工所做的調查顯示:領導者身上的利他作風,會提升員工對所在工作團隊的歸屬感。

這種工作表現,包括:

(1)行為謙卑,能聽得進批評,勇於認錯;(2)允許下屬學習和發展;(3)有勇氣,例如為了集體的利益甘冒個人風險;(4)放手讓下屬負責到底。


領導的利他品質,會讓員工擁有更強的創新意識,讓員工在產品創意和工作方法改進方面勇於提出建議。而且,團隊成員也會主動承擔起工作職責,不斷提升自身敬業度。

獨特感和歸屬感,將兩種潛在的不同感受結合在一起,會大幅提升員工對於工作的責任心。員工在團隊中的特殊才能和技術得到認同,會讓他們獲得獨特感,而和其他員工之間的共通性則會讓他們擁有歸屬感。

如何掌握兩者之間的平衡,對領導者來說比較棘手,比如太強調員工的特殊性,則會使其歸屬感下降。不過,我們發現能掌握好這種平衡的領導者,身上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共性:利他。

1 拿自己當教材

當領導者展示自己的成長過程時,其實是讓其他人的成長和學習有了可參照的依據;承認自己有缺點,會讓其他人覺得犯錯也沒什麼大不了。人們往往會親近那些敢於暴露自己缺點和錯誤的人——他們顯得更加“人性化”,更像我們自己。領導的謙卑表現,會讓下屬意識到大家都是一樣的人,有著相同的目標。 這一點在人員結構比較複雜的團隊表現得尤為突出。

2 溝通,不辯論

領導表現謙卑的另一個做法,是針對不同的觀點進行真正溝通。很多時候,領導者總想說服別人,證明自己是對的,從而錯失瞭解別人觀點的機會。包容的領導者,會謙遜地選擇讓別人先說。這樣做不僅讓自己學到了東西,而且也尊重了別人表達見解的權利。

3 包容不確定性

模糊和不確定性在當今企業環境中是常事,為什麼不乾脆包容呢?當領導者謙虛地承認自己不是所有事都能解決時,就給了其他人站出來解決問題的機會,而且還會讓團隊中產生依賴感。下屬們會明白,要解決複雜、權限不明的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依靠彼此。

4 讓下屬當“領導”

包容的領導會讓別人當“領導”。這種角色互換,不僅有利於下屬的職業發展,也會讓領導有機會換個角度看問題

,這對人員結構複雜的團隊工作非常重要。

羅克韋爾是一家為製造業提供自動化、控制和信息技術解決方案的一流公司。公司踐行這種領導模式的關鍵策略之一,是玻璃魚缸式會議——一種促進交流的做法。這種會議經典的情形是:會議室中央由幾位員工和管理者圍成一圈,更多的員工則圍坐在四周。員工之間以及與管理者之間可以隨意地談任何話題,以及進行最核心的話題討論。這種會議每年在不同場地舉行數次,而管理者照例會在隨意的交談中體現出謙卑,或向員工承認自己有力所不及的時候,或分享自己的職業成長曆程。

2007年,在公司開始實行同性婚姻福利政策後的一次魚缸式會議上,一位有著虔誠宗教信仰的員工表達了對這項新福利政策的擔憂,而且是當著數百位員工的面。一位高層領導當時並沒有急於辯解,而是引導這位員工溝通,問他問題,試探著瞭解他的想法。通過這種方式,這位領導認可了該員工及其他持相同觀點員工的看法。諸如此類的對話,對羅克韋爾公司產生了顯著的影響:即使是看法存在分歧,也提升了員工對管理者的信任度,使得員工對公司更有歸屬感。

當然,我們不能把領導者的“無私”誤以為是“軟弱”。真正做到謙卑,往往需要領導者很大的勇氣。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種勇氣並不總會得到鼓勵。選拔人才時,很多企業應該效仿谷歌、羅克韋爾等公司的做法,重新思考領導的用人標準,不要像過去那樣,選擇那些一門心思只顧著自我提升的人。

總裁專刊培訓課程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