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4.泛舟之役

E04.泛舟之役

第五章 “五世昏乱”与“秦晋之好”

04

E04.泛舟之役

晋惠公夷吾以口头许诺割让河外列城五为条件,得到了秦穆公的支持,回国夺取了君位,可屁股还没坐稳就赖掉了与秦国达成的协议,这让秦穆公很是恼火。但看到晋惠公一上台就以雷霆之势消灭了国内的反对势力,在短短数月内就将晋国原先的分裂局面恢复稳定,让秦穆公不禁讶异于其高明的政治手腕,再也不敢轻视自己这个小舅子了,只好在一种貌合神离的状态下,共同携手走向了中原,维持了数年的和睦局面。

恰在此时,中原的王室发生了一场叛乱,这场叛乱的起因也很俗套,就是因为后妈不喜欢嫡长子想废长立幼造成的。但是考虑到女人经常被用来做背锅侠的可能,这一点还需要谨慎对待,实际上这场叛乱与齐桓公有着莫大的关系。我们知道,齐桓公是通常意义上春秋时代的首位霸主,他从王室手中接过了征讨不臣的大旗,带领着诸侯南征北讨,且举行了多次会盟,这在周王室看来,颇有些喧宾夺主的意味,因此是大有怨言的。

到公元前655年,也即晋国灭虢的那一年,齐桓公在首止举行会盟。会盟期间,当时还是太子的周襄王因为感受到了危机,害怕自己会像晋太子申生那样落个凄惨的下场,便跑去向齐桓公求助。齐桓公也是做人有些膨胀,竟然就答应了太子的请求,将其安置在会盟地的一处行宫里,让诸侯以天子之礼拜见太子,而且还特意为其延长了会盟的时间。

周惠王——也即襄王的父亲——得知这个消息后简直是暴跳如雷:“平时我惯着你让你耀武扬威也就罢了,如今你竟然都欺凌到我的头上、开始干预我的家事了,还让人怎么忍?”他倒是不敢直接去挑战齐桓公的武力,便只好在背后耍耍手段,破坏齐桓公所统领的诸侯联盟。不久之后,原本还对霸主恭敬有加的郑文公就在天子的唆使下,连声招呼都不打,突然就给溜掉了。

这件事情激化了天子与霸主之间的矛盾,也让天子与太子之间的关系紧张了不少。但不管怎么说,周襄王还是顺利继承了王位,而他的弟弟王子带因为没能如愿,一直都对自己的哥哥心存不满。几年后,王子带召集了盘踞在扬、拒、泉、皋四邑的戎族和伊、洛之戎一同反叛他的哥哥周襄王,大军攻入王城,将王城的东门烧毁。

叛乱发生在晋惠公即位的第二年,也即公元前649年的夏天。为了展现秦晋两国坚不可摧的友谊,晋惠公和秦穆公这两个貌合神离的君主,手拉着手进入中原,共同出兵讨伐戎族,介入王室的纷争。到了这年秋天,在晋惠公的主持下,周王室和戎族讲和,但或许是戎族反复,调停未能取得成功,倒是让晋惠公跟戎狄也翻了脸。

这件事到了次年(公元前648年),处于霸业末期的齐桓公也参与了进来。他一方面调停周襄王和王子带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劝和以晋国为主的秦晋联盟与戎狄的冲突。晋惠公因为初入中原,还没有齐桓公的号召力,同时国内发生了连年的饥荒自顾不暇,只能服从齐桓公的调停,并退出周王室的乱局。

这次的灾荒来的很不是时候,经过晋献公一世的征战,到了惠公时期,晋国已经有了在中原争雄的实力。如果没有这次的灾荒,也许晋国在晋惠公君臣的经营下,就能早几年成为中原的霸主,那个流亡在外的重耳也就没有机会回国称君了。但是也怪夷吾的命不好,老天爷就是这么不配合,生生地就给晋国降下来连年的饥荒。

这个时候的晋国,大概也没有其他可以应急的朋友,因此只好派人到秦国去买粮食。按说秦国有了之前的教训,知道晋惠公这个人不讲信义,就不要卖给他粮食了。秦国的很多大夫比如公孙枝,就持有这样的态度,流亡秦国的丕豹一心为父报仇,更是耸动秦穆公直接趁火打劫,灭了夷吾这小子。

但是百里奚还是劝阻了众人的这个冲动,他认为,天灾对于任何国家都无法避免,晋国会发生灾荒,秦国也难以置身事外。卖粮给晋国这是符合道义的行为,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如果这次你不卖粮给晋国,以后自己遇到了灾荒,就没有人会帮助秦国了。

说白了卖粮给晋国的行为本身,还是为了自身的发展考虑,因此秦穆公对百里奚的意见不能再同意了。只不过他说的比较冠冕堂皇:“君是君,民是民。晋君固然可恶,但老百姓是无辜的。还是卖给他们吧。”

黄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区域,水旱灾害时年发生。因此早在原始部落时期,就有了大禹治水的故事。黄河流域内的部落为了共同抵御灾害,在石器时代就已经形成了稳固的部落联盟。应对频发的自然灾害,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组织和调遣部落或城邦的资源,而这也为后来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权力衰微导致的直接后果,除了政治上的混乱之外,还有自然灾害治理的失调。从一定程度上说,自然灾害治理的失调也是导致政治混乱的重要原因。因此齐桓公在葵丘会盟时,最先声明的国际准则就是: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当晋国出现灾荒而向秦国求救的时候,秦国若是视而不见,就会被中原诸侯所诟病,这对于秦穆公的人设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秦国虽然也是大国,但终究还是担心抵挡不住汹汹民意。

晋惠公的这个表现也很有意思,他明知道秦国人恨自己,却偏偏又把这个难题抛给了秦国,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挺不要脸的。但是我们并不能就此认定晋惠公人品就是那么差,毕竟政治上的事情,没有点不要脸的精神是什么功业都做不出来的。

言归正传。在经过一番利弊权衡之后,秦穆公终于还是决定卖粮食给晋国,而且不仅要卖,还一定要加码,让这件事产生轰动效应,用最大的仁义来让秦国获得主动权。秦国人做起事来也是毫不含糊,据说给晋国送粮的船队声势甚为浩大,几千艘运粮船浩浩荡荡地从秦国的雍都出发,沿着渭水、汾水绵延数百里,一直抵达晋国的绛都城下。由于这次的运粮行动发动的人力物力规模都极其庞大,场面蔚为壮观,因此被人们称作是“泛舟之役”。

果然就如同百里奚所说的那般,就连灾荒都能风水轮流转,去年在晋国,今年就轮到了秦国。泛舟之役的第二年,也就是晋惠公四年(公元前647年),秦国也发生了灾荒。秦国人首先想到了晋国,他们心想,我们都已经不计前嫌地卖给你粮食了,现在向你们买粮食,你们不至于会拒绝吧。

晋惠公的第一反应也的确如此,他本来也是本着礼尚往来的精神,准备卖给秦国粮食的,但是却被大夫虢射给拦住了。虢射的意思很简单:“反正我们已经赖过一次账了,你就是卖给他们粮食也弥补不了他们对你的怨恨,反而增强了他们的实力,倒不如这次也不给了吧?”虢射的话里透露出来的意思其实就是:秦晋之间迟早会有一战,既然要打仗,那晚打不如早打,不如就趁现在把问题解决了吧!

晋惠公听了虢射的话,马上就会意了。秦晋之间这种表面上和平共处的关系不可能永远保持下去,毕竟利益冲突在那里明摆着,与其和秦国这样半推半就地凑合着过,还不如痛痛快快地打一架。只要打败了秦国,断了他觊觎河外的念想,晋国的南部边境才能彻底安定下来,晋国在中原的利益才能得到稳固的保障。

晋惠公之所以敢这么做,是有底气在的。从史料的种种迹象来看,当时晋国的实力似乎要比秦国稍强一点,晋国在献公时期大力扩张疆域的时候,秦国的政局很不稳定,使得晋国后来居上,实现了对秦国的反超。秦国之所以能够干预晋国君位,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晋献公去世后晋国的分裂局面,一旦晋国复归统一,秦国根本就不是晋国的对手了。比如两年前秦晋联合勤王的时候,在两国组成的联盟之中,晋国是处于主导地位的,秦穆公即便有恩于晋,也只能做晋惠公的陪衬。

现在晋强秦弱的局面使得晋国可以不考虑国际舆论的压力,即便晋国拒绝卖粮给秦国,国际上摄于晋国的武力也不敢怎么样。在弱肉强食的世界里,谁的拳头硬,谁就有更多的话语权。秦国需要考虑中原国家的态度,但是晋国就不需要考虑,这也是晋惠公的底气所在。

当然晋惠公的作风多少也有他老子晋献公的影响,晋献公就是一个从来不考虑舆论压力的强人。诛杀桓庄之族,驱逐群公子,这些在当时都是很难被列国所接受的,但是晋献公就是这么硬气,随便你们怎么说我也不为所动。用今天的话说,我就是喜欢你看不惯我却又干不掉我的样子。晋惠公在这方面也是深得父亲的真传,在任性叛逆这方面恐怕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打仗这种事,必须要找到合适的借口才能师出有名,如果没有借口就要想办法创造借口。而现在这个创造借口的机会就摆在面前,怎么能够轻易地错过?于是晋惠公就同意了虢射的意见,不再卖粮食给秦国。

大夫庆郑是个实诚人,他没有晋惠公那么多的花花肠子,就劝晋惠公说:“还是把粮食卖给秦国吧。你看着人家秦国好欺负就一而再再而三地耍赖皮,就是老实人也要让你给惹毛了。如果我是秦国人,我一定会报复的。”

晋惠公心里暗笑,“这你就不懂了。其实我就是要等着他们来打我。”晋惠公决计不卖给秦国粮食,为的就是让秦国自己撕破脸前来挑战,而且他对秦晋之间的战争也是志在必得。如果秦国因为害怕晋国的武力不敢前来挑战,晋国也并不会损失什么,而且还可以让秦国知道晋国的用意,以后再借道东进中原的时候就要多考虑考虑晋国的态度了。

庆郑听了晋惠公的话很是生气,于是大骂道:“你就作吧!背信弃义,失去正道,总有你好看的。”

庆郑所言也算是话糙理不糙,不过如果站在秦国的立场上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实秦穆公也不是什么善茬。尽管他一直都很注重舆论工作,总把自己描绘成一个急公好义的老好人,但实际上他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总是在学雷锋做好事,反而是一个工于心计的政治好手。在协调晋国的嗣君纷争的时候,他的目的就不单纯。他利用晋国公子间的矛盾,以支持其中一人继任国君为要挟,想要巧取豪夺晋国河外之地就是明证。而在向晋国买粮这件事情上,他显然也有自己的小算盘。

去年冬天,晋国刚刚因为连年饥荒——《左传》中使用的是荐饥,也即连年饥荒——向秦国去买粮食。仅仅过了一年,晋国这个时候是不是已经摆脱了天灾的影响还未可知,怎么可能有余粮卖给秦国?秦穆公明知道晋国的手头粮食也不宽裕,偏偏要向晋国买粮,就是在使用他的道德武器来攻击晋国。这个计策就跟晋国假道伐虢时对虞国采取的措施是一样的,都是把一个烫手的山芋丢到了对方的手里,让对方在道德的拷问中艰难抉择。

如果晋国同意卖粮给秦国,就可以有效地减少晋国的库存,达到阻碍晋国发展的目的。秦国抓住机会发展几年,就能快速地缩小与晋国之间的实力差距。如果晋国不同意卖粮,这也正好就是宣战的借口,国内的贵族平民都会因为晋惠公的无耻而群情激愤,从而增加秦军的斗志。因为让百姓感受到真实的饥饿感,可以增加人们的仇恨心理,这种切肤之痛比一场有渲染力的演讲管用一万倍。

由此可见,秦国其实也早就摩拳擦掌,想与晋国一决高下了。因此说晋惠公赖账不要脸,秦穆公也不是什么良善之辈,两个君主互相算计,谁也别说谁更高尚。他们的目标也是一致的,那就是争夺河外黄河大通道的归属权,从而获得争霸中原的入场券。

秦国人没有从晋国讨到粮食,也不知道是怎么度过这艰难的一年的。不管怎么说,两国之间算是彻底摊牌了,不需要再遮遮掩掩。从双方的优势上看,晋国拥有更为强大的军力,而秦国则是拥有道义上的主动权,谁能够赢得胜利,就要看接下来的时间里双方的备战了。

首先进入备战状态的就是秦国,秦国由于在武力上处于弱势,就只能在士气和战争策略上下功夫。秦穆公最善于做的就是舆论宣传工作,他给自己树立了一个仁义守信的形象,并把秦国人受过的苦难都归罪到晋惠公的身上,不断地煽风点火增加人们对于晋国的仇恨。

而晋惠公大概是对晋国的实力过于自信,似乎并没有做什么实质性的工作——这一点史料记录不多,因此难以断定。但是从晋惠公对秦国一贯轻视的态度来看,晋国没有积极备战也是有可能的。

E04.泛舟之役

待续……

E04.泛舟之役

晋国史话·第一辑 晋文公霸业的基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