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港“垃圾山”上长出郊野公园 ,休闲郊游又有好去处

沧海成桑田,在上海并不是传说——位于申城东南角的东海之滨,就有一片在芦苇荡田上开荒耕种出来的热土——老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占地29.5平方公里长江泥沙冲积成的滩涂地,是亚洲最大的垃圾处置场,比澳门行政区还大0.3平方公里,来自上海市中心70%的垃圾在此进行无害化处理。

老港“垃圾山”上长出郊野公园 ,休闲郊游又有好去处

(老港基地)

走在场区洁净的马路上,眼前是绿草茵茵、花枝摇曳、香气四溢。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如今长满花花草草的山丘,事实上是在滩涂上挖坑填埋形成的巨大垃圾山。

老港的前世今生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上海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建筑垃圾数量急剧上升,“垃圾围城”迫在眉睫。市政府组织专家沿东海之滨百里滩涂反复勘探考察、比较论证,以期为日益增加的城市垃圾找到出路。在专家们的眼中,老港东首这片荒芜之地,远离居民集聚区,幅员辽阔并以年均50米的速度向东海延伸,具有持久的发展空间;连接市区的大治河西接黄浦江、东连出海口,水系通达,方便城区垃圾船运至此。

老港“垃圾山”上长出郊野公园 ,休闲郊游又有好去处

经过慎密决策,上海市政府决定建设老港建筑垃圾堆场。1985年3月12日,“老港基地”开始建设。吊机班长卫益民是老港发展的见证者。在他的记忆里,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上海的生活垃圾相对单一,以有机物为主,是抢手的农用肥,不需要做太多的处理。直至垃圾增多,必须集中处置。

老卫说,刚开始时,没有先进的设备设施,垃圾清运全靠人挑肩扛。处理过程也简陋,只在滩涂上挖一个2米长、1米宽的大坑,中间再分成4个“格子”,垃圾倒进格子盖上土就算完成了填埋作业。后来填埋工艺逐步改进,给垃圾包上专用薄膜,用推土机压实,防止污水渗漏、除臭灭蝇,最终覆盖泥土种上花草树木。

老港“垃圾山”上长出郊野公园 ,休闲郊游又有好去处

老港“垃圾山”上长出郊野公园 ,休闲郊游又有好去处

至2008年,老港三个作业区完成使命,4000多亩填埋场铺膜覆土封场绿化,200多种植物在垃圾山上落户,不仅改变了老港的面貌,解决了地表土壤污染和沼气外泄问题,而且收到了固定土壤、改善垃圾堆场空气质量等生态效益。

“老港废弃物处置场”从1985年建设使用至今,6500万吨垃圾在此遁形无迹。经过生态修复和景观设计,不久的将来,老港基地将成为上海市首个以“环保再生”为主题的郊野公园。

灭蝇除臭是场革命

卫益民19岁进入老港基地,是基地工作近30年的“老司机”。当年“我坐在吊车的驾驶室里,用抓斗一斗一斗把垃圾抓到车上,再由卡车运到堆场进行填埋。”最苦的是夏天,垃圾腐败速度加快,恶臭强烈,腐败产生的热量常令垃圾场周遭的气温达到四五十摄氏度。“那时没有空调,一台小风扇也解决不了问题,放点冰块可以降温,但臭气难除,像是钻进了毛孔,下班后即使是洗澡换衣,乘公交车人家还是躲着我们。”

老港“垃圾山”上长出郊野公园 ,休闲郊游又有好去处

不仅有臭气,让人生畏的还有苍蝇。卫益民用手比划着说,吃饭时一手扒饭,一手要不停地赶苍蝇,动作慢一点苍蝇就会跑到嘴巴里。如果穿件浅色衣服进堆场,出来时整个后背都是黑的,黏满了苍蝇。

老港“垃圾山”上长出郊野公园 ,休闲郊游又有好去处

已经退休的李四德,是老港处置场原灭蝇班班长。老李说,当时垃圾填埋很简单,灭苍手段单一,填埋场也成了苍蝇繁殖基地,苍蝇满天飞,整个老港黑压压的一片,工作和生活都受到了严重干扰。

好在顾玉祥来了!他是出了名的灭蝇大王,因为灭蝇而成为教授级高工。李四德说,“顾玉祥是从加拿大留学回国的,专门到老港来消灭苍蝇。”早上三四点,顾玉祥就来到垃圾堆边观察苍蝇的习性,一直到晚上10点,认真观察和记录苍蝇的活动规律。为了降低苍蝇的抗药性,最高峰期,他配过八种药。但药物灭蝇,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最高境界还是工艺灭蝇,这是一个质的变化。后来,老港有了填埋技术工艺标准——每填埋30厘米,就用推土机来回碾压三次,把垃圾压实,再用专门薄膜包裹。此乃一举多得,既隔绝异味、挤压了苍蝇的生存环境,也解决了渗虑液(垃圾水)污染。因为灭蝇,顾玉祥连续多年被评为上海市劳模,他研究的灭蝇法获得了国家发明奖。老港灭蝇班也获得了上海市劳动模范集体称号。

老港“垃圾山”上长出郊野公园 ,休闲郊游又有好去处

在垃圾填埋场四周,还有风炮,是专门用来喷射药水对付臭气的,这是总工程师周海燕和她的团队攻关后的杰作。老港的填埋技术在全国领先,最早是从垃圾运输车开始的。在填埋作业区,因为垃圾松软车子开不进去。周海燕带领团队研发出一种钢板,铺在垃圾面上,作为车子进填埋库区的“路”,这就是钢板路基箱。由于车子能够安全快速开上垃圾山,这种钢板路基箱还申请了专利。

凭着坚韧和努力,周海燕获得了“建设部劳模”“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称号,是了不起的“垃圾女王”。

垃圾处置迎来3.0时代

从1985年到2014年,老港填埋处置工艺技术标准经历了从简易填埋、准卫生填埋、卫生填埋三个阶段的巨大转变。到2010年,共有五期工程建设,其中一、二、三期已在2008年完成使命进行封场,形成了郁郁葱葱的绿色“山丘”。

老港“垃圾山”上长出郊野公园 ,休闲郊游又有好去处

四期工程于2005年开始运营。与之前相比,实现了五个“首次”:首次采用垃圾处理建设工程特许经营项目,采用BOT投融资模式;首次运用高维填埋垃圾新技术,提高了填埋场库容,节省了宝贵的土地资源;首次构筑起“人工”独立水文地质单元,实现雨污水分流,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首次采用现代化填埋气收集与发电利用系统,有效地减少温室效应;首次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及封闭循环空气冷却系统,并建立起可控的监测系统。基于现代的环境保护理念,保障了垃圾处置过程中气体标排无污染的环保目标,实现了达标排放。

老港“垃圾山”上长出郊野公园 ,休闲郊游又有好去处

2009年9月,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发布了《老港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规划》。老港垃圾处置能力从单一填埋到沼气回收、焚烧发电、资源循环综合利用,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2010年8月,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开工建设,成为当年上海市重大工程。

在老港基地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同进,卫益民对工作环境的改善,观感更为直接。作为吊车司机,老卫的伙伴从最初的轮胎吊到后来的固定吊再到目前使用中的桥吊。

对老港和上海环卫来说,世博会是个契机,更是一次蜕变。2010年上海实现了市区生活垃圾集装箱运输、老港码头无散落起吊的突破性变革。

老港“垃圾山”上长出郊野公园 ,休闲郊游又有好去处

眼下,老卫正与工程师们进行着又一项新的革新——遥控桥吊和遥控推土机。届时,“老司机”们可以在远离垃圾堆场的地方进行作业,减少与垃圾“亲密接触”。

周海燕说,垃圾处置这件事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一期已经开工,新建的垃圾焚烧炉日处理量3000吨左右,垃圾焚烧所产生的能源可用于发电,加上沼气发电和风力发电,形成了一个空中、地面、地下的立体绿色能源基地。除了自用,每年还可并网外输4亿度电。

老港“垃圾山”上长出郊野公园 ,休闲郊游又有好去处

日前,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工程也已开工建设,预计2019年建成,设计日焚烧处理生活垃圾6000吨,年上网电量可达6亿度以上,相当于供给60万户的生活用电。作为亚洲最大的固废综合利用基地,老港始终在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大提高了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推动资源循环,也促进了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