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石」“巡河护涌”志愿服务队行动,民间河长力量不断壮大

「他山石」“巡河护涌”志愿服务队行动,民间河长力量不断壮大

自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在广州市河长办的全力指导下,天河区努力倡导“开门治水,人人参与”理念,动员全民参与治水。除了官方力量,还有民间河长活跃在治水一线,力量日益壮大。目前,天河已组建22支“巡河护涌”志愿服务队,共有队员649人,民间河长57人。

「他山石」“巡河护涌”志愿服务队行动,民间河长力量不断壮大

巡河护涌志愿者们不定期巡涌,开展河涌志愿服务活动

民间河长队伍不断壮大

2017年初开始,广州天河区与某社会环保组织合作,共同推进民间河长及志愿者招募工作,2017年底共形成车陂涌9支护涌队,其中还有3支“小河长”队伍。今年,天河区凝聚各街力量,继续动员全民治水,在前进街、珠吉街、天河南街、员村街、冼村街、石牌街、天园街、凤凰街、长兴街、龙洞街、新塘街、车陂街12个街道的共同努力下组建了22支“巡河护涌”志愿服务队,如前进街的“前进街义务护河队”,珠吉街的“‘小雨滴’治水志愿服务队”,员村街的“环保学校巡河志愿队”,车陂街的“河流守望者志愿队”等。志愿队通过不定期巡涌,联合学校、社区居民开展各式各样的河涌志愿服务活动。

传统文化和河涌保护创新结合

在各街各社区的动员和帮助下,民间河长和志愿者们不定期自行组织巡河护涌活动,为天河区治水工作积极贡献力量。

在最早形成的车陂涌9支护涌队中,涌现出一批影响力大、贡献突出的典型代表,民间河长苏志均、曾文、陈长春等均在其列。

传统文化和河涌保护的创新结合,是天河区河涌保护志愿服务其中一大亮点。去年,苏志均与其他有志之士成立“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以本土特色民俗文化“车陂扒龙舟”作为载体,发起“一水同舟,守望相助”公益项目,多次开展民俗文化和河涌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特色活动,逐渐创建了车陂民俗文化与环境双保育模式。

今年6月,苏志均组织了“一水同舟守望相助车陂国际龙舟赛”并宣传河长制等治水护河理念,宣传倡议“垃圾不落地”等。8月,组织“一水同舟”传承习俗守护生态,讲述了文化和车陂涌水环境融合共生的故事。

针对项目实施,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还成立参与了三支志愿服务队:车陂涌悦和志愿服务队,关注车陂涌水质治理;车陂志愿服务队,专注车陂民俗文化保育;车陂街河涌治理党员志愿服务队,由党员牵头关注车陂涌生态环境变化和社区环境优化。通过大大小小的活动,各个社区渐渐开始组建起自己的志愿队伍,在街道形成了一张更广泛的巡河志愿者网络。

其中,车陂涌悦和志愿服务队已成为天河区车陂涌具有影响力的三支队伍之一,该队队长正是民间河长曾文。他介绍,一开始是4位志同道合的街坊好友组成兴趣小组,通过走访调查,得知附近很多居民都有保护河涌的意识,兴趣小组逐渐壮大成100多人的志愿团队,志愿者每天巡河后在群里上传照片,河涌状况一目了然。“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能真切感受到河涌水质的真实变化,以及绿道卫生整洁带来感官体验。”曾文说,从去年到现在,车陂涌悦和志愿服务队已开展了20多场活动,包括和荔湾区民间河长开展联合巡涌、参加世界河流保护日龙舟巡涌体验活动、参加女子凤船队巡涌活动等。

黑臭河涌如今有了萤火虫

陈长春是天河区第一批民间河长之一。由于热爱在涌边跑步,每次出门,他都会一边跑步,一边盯着河涌内外的变化,一旦发现问题马上上报。去年8月,他曾为追黄泥水源头,逆流查找2个多小时,后来又在他的帮助下整治取缔了一个山寨“亚洲工业园”,拆除该园违规搭建82处,面积共86520平方米。

车陂涌沿线散乱污整治、主涌截污纳管及车陂涌4个、棠下涌1个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设施投入运行后,生活污水得到较大程度的处理,黑臭整治初见成效,生态环境大大改善。陈长春不仅在车陂涌绿道发现了萤火虫,同时发现车陂涌鱼不断增多,如马口鱼、本地鲫鱼、甲鱼、螃蟹、小青虾,甚至还有石斑鱼。在参观了棠东毓桂大街风水塘和前进街道南锏塘后,陈长春利用节日放假并四处寻找草源,在车陂涌试种了9处水草。

民间河长及志愿者是治水工作过程中的重要一员,天河区鼓励其他河涌发展壮大民间河长及志愿者队伍,形成合力,继续在市河长办的指导下拓展民间河长活动深度和广度,努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水新格局。

「他山石」“巡河护涌”志愿服务队行动,民间河长力量不断壮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