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一起品茗談心欣賞茶道時,有誰想過那些辛苦的採茶妹呢

揚子江中水,蒙頂山上茶。蒙頂茶品質優異,盡人皆知。蒙頂茶產於四川蒙山,這裡氣候溫和,雨量充沛,上面有云霧覆蓋,下面有沃土滋養,正是茶樹生長的好地方。因為蒙頂茶的聲名,帶動了方圓數百里的茶葉生產和經營,也使蒙頂山成為了茶人心中的聖地。

古時採製蒙頂茶極為隆重而神秘。每逢春至茶芽萌發,地方官即選擇吉日,一般在清明節之前,焚香沐浴,穿起朝服,鳴鑼擊鼓,燃放鞭炮,率領僚屬並全縣寺院和尚,朝拜“仙茶”。禮拜後,“官親督而摘之”。貢茶採摘由於只限於七株,數量甚微,最初採六百葉,後為三百葉、三百五十葉,最後以農曆一年三百六十日定數,每年採三百六十葉。因為稀少,蒙山貢茶自然就顯得彌足珍貴。


當我們在一起品茗談心欣賞茶道時,有誰想過那些辛苦的採茶妹呢

圖注:茶山

那年從康定回成都,路過蒙頂山腳下,只見公路邊全是碧綠的茶園。一棵棵茶樹順著地勢起伏整整齊齊地站立在那裡,或成行,或成列,一直蔓延到天際,蔚為壯觀。至於我們常見的稻子、麥苗或玉米等莊稼,在這裡反而難覓影蹤。可見蒙山人已經成為了地地道道的茶農,他們已經不再需要種糧食了。

採茶、炒茶、賣茶,這就是他們桃花源般的愜意生活。你看那層層疊疊的茶園中間,那些穿紅戴綠的姑娘媳婦們正在忙忙碌碌地採茶,這可是萬畝茶園最好的點綴呢!當然也有男人採茶的,光著紫銅色的上身,露出結實的肌肉,這可比我們想象中的採茶場面粗獷多了。

蒙山茶雖好,但畢竟只是分佈在蒙頂山周邊,產量有限。我們也不可能只消費蒙頂茶,正如我們辦酒席,不可能只喝五糧液一樣。其實四川名茶很多,譬如川西綿竹也產好茶,據《綿竹縣誌》載,“黃茶即老茶,行銷松茂等處,邑商採配做邊引,縣北馬跪寺青龍白虎二山茶產甚佳,其漢王場及西山所產亦多。”由上可知,綿竹沿山都可種植茶樹,而猶以遵道馬跪寺茶山所產茶葉為最佳。


當我們在一起品茗談心欣賞茶道時,有誰想過那些辛苦的採茶妹呢

圖注:茶山

縣誌的記載跟現在綿竹沿山茶園分佈狀況差不多,綿竹“三溪香茗”就是在川內頗有名聲的茶品。提起三溪香茗,我們一下子就想到三溪寺,三箭水,射水河,就會認為三溪香茗產自綿竹土門鎮。其實這不完全正確,三溪香茗茶葉基地除了土門困牛湖周邊外,遵道馬跪山茶園也是,三溪香茗茶廠老闆範銳就是兩地茶葉種植生產合作社的理事長。

三溪香茗雖然不如西湖龍井、碧螺春那麼有名,但是隻採清明前海拔1200米左右茶園的鮮嫩茶芽,再用當地的山泉水沏出來,有一種明媚的鮮綠沁人心脾。

“平原地帶不適合種茶樹,最好是海拔500-1300米的地方;要種在深土上,pH值在4.5-5.8之間最好。”範銳覺得孕育茶與酒的自然地貌有說不清楚的天然聯繫,“茶樹喜光又不喜歡曝曬,最好就是有點雲霧的天氣,感覺是微微喝醉的感覺呵。”

當我們在一起品茗談心欣賞茶道時,有誰想過那些辛苦的採茶妹呢

獨家:茶山春韻

說這話的時候,抬眼望去,山頂霧氣環繞,山下是朗朗乾坤。此情此景,跟我踏訪蒙頂山時所見景緻極其相似。做茶就是做文化,三溪香茗一干人等深諳其中之道。每年清明前後,他們都會邀請文朋詩友、茶道人士在土門三溪寺周邊茶山上開展尋茶之旅,大家深入茶園之中採茶,看師傅手工炒茶,現場欣賞茶藝表演等。茶廠採茶時,還會邀請三溪寺的僧人們誦經祈福,名曰禪茶,真是好不熱鬧。

馬跪寺兩山用青龍、白虎命名,足見此地風水不同凡響。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馬跪寺的得名就很不一般。縣誌載,“隆平寺有僧法淨,蜀王秀聞其名而召之,託疾不往。王怒欲加罪,馬至此跪不行。後因以名寺。”想那法淨和尚必是得道高僧,閒雲野鶴一般自由,豈能受你蜀王約束,召之即來揮之即去,那不成了弄臣?蜀王領兵加罪,所行反而全部給法淨跪下,冥冥之中似乎告訴我們,王權在神權面前,也是不堪一提的,何況蜀王只是割據一方的諸侯,也不是什麼真命天子。


當我們在一起品茗談心欣賞茶道時,有誰想過那些辛苦的採茶妹呢

圖注:茶園

朋友老王就在馬跪山下住,家裡也有數十畝茶園。因為這個緣故,我也得以走近馬跪山的茶農,瞭解下他們與茶相伴的生活。立春過後萬物勃發,只要連續幾個日頭,蟄伏了一冬的茶樹就開始發芽。好茶貴在及時採,採早了香氣不足,採遲了香氣亦差,因此必須把握好時機。

老王是種茶的行家,到茶山上轉一轉,就知道該不該採茶了。採茶或許算不上什麼精深手藝,但和剪刀剪茶、機械採茶相比,不少高級茶還是得依賴手工摘制。數十畝的茶園,單靠自己根本無法完成,因此老王還得僱傭一些幫手,這在茶鄉也是慣例。採茶者多為女性,小則不過十二三歲,老則年逾古稀。也有一些外地人,他們瞅準了這段時間到茶鄉攬活幹,這就跟那些麥收時節幫人收割的麥客差不多。

當我們在一起品茗談心欣賞茶道時,有誰想過那些辛苦的採茶妹呢

圖注:採茶

現在採茶,當然就沒有那麼講究了,但採茶技術還是老樣子。清明前的茶青,一葉捧一芽便可採摘,形似麻雀的小嘴微微張開。而待到穀雨時分,則以兩葉捧一芽為最佳。姑娘們戴著草帽、腰間繫著布袋在茶樹之間穿梭著,一手拉住茶樹的枝椏,另一手飛快地擇下樹上新發的嫩苗和細葉,摘下後迅速地放入掛在腰間的布袋中,不到一會兒便裝滿了,再倒入一旁陰涼處的茶簍。

她們雙手在茶樹上飛舞著,嫩綠的茶葉尖尖就樣被採摘下來,茶園裡歡聲笑語不斷。有人還會趁興哼起流傳數百年的採茶調:三月採茶茶發芽喲,姐妹雙雙摘細茶。姐一把,妹一把喲,採滿茶簍喲就回家……一人唱,數人和,這是原生態的無伴奏合唱,整座茶山頓時沸騰起來。

其實採茶也挺辛苦的,根本沒有《採茶舞曲》裡那樣的閒情逸致。採茶必須站著採,雙腳站一天後腿便仲得厲害,身體羸弱者根本受不了。青芽中有茶鹼,採多了手指就被茶鹼染黑,嚴重時還會開裂,裂口碰到青芽汁很痛。採茶妹每天六點左右上山,待到日暮時,可摘七到十斤茶青,賣給定時前來收茶的茶販,賣得的錢和茶園主人對半分,一般有一百多塊。

當我們在一起品茗談心欣賞茶道時,有誰想過那些辛苦的採茶妹呢

圖注:茶道表演

從清明節前開始,到四月底結束,整座茶山上都是採茶姑娘們忙碌的身影。採茶歌裡春光老,當我們在春日的暖陽下一邊聊天,一邊品嚐三溪香茗,哼著採茶調的時候,有誰想過那些像蜜蜂一樣辛苦的採茶妹們呢?(彭忠富/文;選自散文集《碗筷留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