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給家長寄成績單:「良藥」何必「苦口」

高校給家長寄成績單:“良藥”何必“苦口”

——本文系紅網第四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近日,深圳大學給部分專業的學生家長寄了學生成績單,快遞含有所有學期的成績單、績點換算說明、《致家長一封信》以及輔導員班主任聯繫方式。此舉一出,引發了熱烈的輿論討論。

其實給家裡寄成績單並非深圳大學獨創,華東交通大學、南昌大學、江西財經大學等多所高校都有將學生成績單寄給家長的先例。華東交通大學學工處處長楊東明表示:“如果學生成績不太理想,家長收到成績單後,學生肯定會有一定壓力,但大學生都是成年人,我們相信這種壓力會轉化為他們學習的動力,激勵他們在大學期間真正學有所成。”

可見,高校向學生家庭郵寄成績單的初心是督促學生能專心於自己的學業,嚴以律己。從出發點上來看,校方用心良苦,郵寄成績單可謂是“一劑良藥”。但顯然,這劑良藥苦得讓學生難以買賬,很多同學甚至以“截和”的形式攔下快件,來表達反抗情緒。

侵犯隱私是學校此舉最大的問題。年滿18週歲的大學生擁有法律規定的隱私權,大學未經學生允許就私自寄成績單寄給家長,無疑侵犯了學生個人隱私。據同學說明,深圳大學在收集家長姓名、郵寄地址等情況時,說明其目的的是“安全”,但後來這些信息卻被用作郵寄成績單,這種透支校方可信度的行為可謂因小失大。此外,向家庭彙報成績不利於學生獨立人格的培育。大學生作為成年的獨立個體,理應能夠為自己能否畢業而承擔責任。將成績單給家長看這樣與小學並無二異的教學方式,是否有利於學生獨立人格的培育,這種督促方式對成年人來說是否利大於弊,都需要畫上大大的問號。

其實,“良藥”未必“苦口”,學校的良苦用心,只要以合理的方式呈現,是能夠為學生喜聞樂見的。2017年8月,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996名大學生開展調查。結果顯示,80.9%的受訪者支持大學“嚴出”,也就是支持學校提高對大學生學業成績的重視程度。這恰恰說明,學生與學校在對嚴格要求成績上存在一致性。基於這樣的出發點,學校足夠大有作為。

建立學業預警機制是可借鑑的措施。在國內,江西理工大學是先行者。學業預警機制,通俗來說,就是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監控,遇到問題或危機時,及時告知學生本人可能產生的不良後果,有效進行干預。通過這種“警示”,激勵同學抓緊學習,及時查缺補漏。這種做法給予老師與學生兩方一定的發言權,老師既能有效管理學生,在交流中指導學生;又能一定程度上讓學生髮揮自主性,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

其實,與大環境相聯繫,深圳大學此次的行為不難理解。目前中國高等教育正在從“嚴進寬出”向“寬進嚴出”發展。今年國家教育部下發通知,要求全面整頓高等院校,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同時對學生畢業把好關,並取消清考制度。今年9月新學期開始後,華南理工大學做出了64名學生被學業預警及降級試讀的決定。這些舉措都說明目前中國對高等教育的逐漸重視起來,大學生“混吃”的日子也不會再有。

“良藥”何必“苦口”,大學的教學管理不應是與學生的“零和博弈”,學生意見需要被重視起來。但對於因成績不如人意而指責深大此次做法的同學也該醒醒了,畢竟在“嚴出”的高等教育浪潮下,沒有一條小魚能夠逆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