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福建有“海滨邹鲁”的说法?

令如欢


这是一个后进生逆袭的故事。

福建在文化意义上的开发远远晚于中原,直到西晋永嘉年间的“衣冠南渡”,才算得上这里教育事业的开端。而将福建比作“邹鲁”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大唐故福州刺史管府君之碑》中,此碑1980年出土于洛阳,碑文中记述了管元惠在福州的惠政经历。他初到闽地时,“岭外峭峻,风俗剽悍”,所以“兴学劝士,文儒汇征”,最终“诱彼闽越,俗成邹鲁”。文学家韩愈也曾称赞福州教育不亚于长安。

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在福州置四门学(经、史、哲、文),“以教闽士之秀者”,又设“招贤院”,招聘北方入闽避乱的名士。这一举措不仅使福建的文化教育继续得到普及,而且吸引了大批中原士人纷纷入闽定居。

以至于到了宋代,福建“贤才之出,彬彬焉轶于唐”,而“福州之学,在东南为最盛。”此时“海滨邹鲁”已经成为举国公认的说法了。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榜三鼎甲”、“三科三状元”等佳话,为科举史中所罕见。出生于福建的大儒朱熹更是为福州城西门题写了“海滨邹鲁”四字,悬于楼上,并以此为傲。

明代的福建教育延续了宋代的辉煌,清代限于停滞,却也继续为全国培养出大量人才。明代出现的“三代五尚书”、“七科八进士”,清代出现的“五子登科”、“六子科甲”,再到近代以来福建在各个领域所涌现的杰出人才,这些都是当地教育长期积累能量所产生的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