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古國——艾國,南北兩艾,「大力士」慶忌曾在這裡隱居

艾姓是一個很古老的姓氏,據說源於夏朝,而古艾國也至少在商代時便已存在,但根據文獻記錄分析,商周史上有南北兩個古艾國同時並存。北艾國故地在今河南蕩陰縣境內,南艾國在今江西修水縣一帶,不知南北兩艾本質上有沒有聯繫。《路史》記載:“

艾,商侯爵,有艾侯鼎。”宋人黃長睿在《鐘鼎遺文》中提到“艾鼎侯”銘文為:“維無祀王命艾侯作鼎曰,錫爾侯,豐爾稼穡,使爾子子孫孫永保用享。”根據銘文可以得知,艾國是受過商王室正式冊封的,但究竟哪個是始封地,不得而知。據《逸周書·世俘解》記載:“至告禽霍侯、艾侯,俘佚侯,小臣四十有六,禽御八百有三百兩,告以馘俘。”記述了周朝將領們分別從四方歸來,向周武王彙報伐殷戰果。俘虜了霍侯、艾侯以及霍國、艾國的臣屬們四十有六,繳獲戰車八百三十輛,還有大量俘虜的耳朵。從記錄看,這個艾國與霍國相提並論,或可說明霍艾兩國在同一個方位。商代霍國在今山西霍州市,被武王所滅後封給自己的弟弟霍叔處(見霍國篇),與河南蕩陰古艾國相距不遠,所以一般認為這個被武王滅掉的艾國就是北艾國。河南湯陰古稱蕩陰,《竹書紀年》記載:“(夏)胤(孔)甲即位,居西河,十日並出,其年胤甲陟。”一種說法認為“西河”即安陽湯陰,是孔甲時期的夏朝國都,春秋時屬衛國。

商周古國——艾國,南北兩艾,“大力士”慶忌曾在這裡隱居

南艾國則位於江西修水縣一帶,發源於修水流域,並已在先周時形成了獨特的古艾文化。從地理位置來看,修水流域跟位於中原的商朝相距甚遠,將兩者聯繫起來似乎有點非議所思,但“大洋洲商墓”的發掘出土早已證明贛北一帶的確屬於商代的統治範圍,顯然這一帶有自己的封國或附屬國,故商代修水流域有臣屬於商的古艾國不足為奇。《逸周書·世俘解》中提到的“俘艾侯”是不可能在修水縣的,但據說武王平定天下後,南艾國順應天命也跟著臣服於周了,被周冊封為子爵,稱艾子國。春秋時艾子國強鄰林立,楚越吳三國戰伐不斷,艾子國幾近轉屬,吳王夫差時成了吳國領地。

商周古國——艾國,南北兩艾,“大力士”慶忌曾在這裡隱居

據《左傳·哀公二十年》記載:“吳公子慶忌驟諫吳子,曰:‘不改,必亡。’弗聽。出居於艾,遂適楚。”公子慶忌曾勸吳王僚,“不改必亡”(估計是勸吳王修改什麼政令),但吳王沒聽,公子慶忌便避居到艾,後來又去了楚國。慶忌是吳王僚的兒子,史書上說他“折熊扼虎,鬥豹搏貆”,就是徒手能扼虎鬥豹,比武松厲害十倍的樣子,後被死士要離刺殺。這裡提到的艾地,有的認為是指衛國艾邑,也就是商代北艾國故地;但有的卻認為並非北艾國故地,而是位於江西修水縣的南艾國。從記載來看,公子慶忌避居於艾,沒多久便去了楚國,南艾國這個地方春秋時期被稱之為“吳頭楚尾”,也就是指吳楚的交界之地,從地理位置看,公子慶忌避居的艾國很有可能是修水的南艾國,因為在楚國的邊上,所以很方便的去了楚國。

商周古國——艾國,南北兩艾,“大力士”慶忌曾在這裡隱居

古艾國名是由於當地多“艾”而得名。“艾”其實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就是俗稱的艾蒿,藥食兩用。古人常用陳艾作為一種理療來炙身,冶病延年。《孟子.離婁篇》中說:“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這裡的“艾”就是指採摘下來保存完好的三年以上之陳艾,炙身之用,避邪驅毒,可冶陳年舊病。正因為“艾”能治病,故艾字引申出一層“止,絕”之意,比如成語“方興未艾”。新鮮嫩艾還是可以用來染色,《禮記 • 月令》記載:“令民毋艾藍以染。”可見艾草是提煉藍色素的主要來源。南艾國最後還是淪為楚國的領地,南北兩艾各有艾姓留世,成為艾姓的兩大重要來源。

更多方國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