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眸」農村改革的起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專稿(三)

「歷史回眸」農村改革的起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慶祝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專稿(三)

1979年9月,黨的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市委先後三次召開農村工作會議進行部署。南郊區按照市委部署落實工作,1979年至1981年,在不改變人民公社管理體制和組織結構的情況下,全區對土地公有制的種植業推行了多種形式的生產責任制,由小組承包、專業承包,逐步發展到家庭聯產承包等多種經營形式。

1979年,南郊區農村較普遍地由按“大寨工”記分改為“包乾到組、聯產計酬”的生產責任制,並有大部分農活實行了定額計酬或定額包工。在社、隊工副業和其他各業生產方面也相應地改進了勞動計酬辦法,有的採取定額補貼、定額加提成獎勵;有的採取定人員、定產值、定報酬、定獎勵等四定製度。在1448個基本核算單位中,446個單位建立形式不同的作業組1300多個。到1980年,由於進一步鼓勵和支持社員經營自留地與家庭副業,又有649個單位建立不同形式的生產責任制。勞動管理制度的突破與完善,提高了社員的勞動效率和農活質量,更好地體現男女同工同酬和多勞多得的社會主義分配原則,調動了廣大社員關心生產、關心集體的熱情,促進了生產力的解放。到1981年6月全區已有1163個生產隊建立不同類型的責任制,並出現了全區第一個對社員實行以“口糧為田”為主要內容的包產到戶大隊──小站公社南副營大隊。至此,打破了人民公社化時期單一的管理模式,實現了多種責任制形式的並存。

1981年,南郊區針對部分幹部、群眾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不理解和有牴觸情緒,採取了積極措施,多次召開會議,向生產隊長以上的幹部傳達中央精神和市委部署,先後組織320名幹部到河北滄州地區參觀學習。各公社普遍舉辦了幹部學習班。與此同時,區委、區人大、區政協領導帶隊和公社黨政領導組成工作組,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抓試點,總結典型經驗推動工作,對如何深化改革、普及和完善聯產承包責任制等,提出有效的措施,明確指出:專業承包,聯產計酬;統一經營,聯產到勞;大包乾等責任制形式,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不搞一刀切。適合哪種形式就採取哪種形式,不劃框框,讓群眾民主決定。

1982年1月,中央批轉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給包乾到戶、包產到戶“正了名”、上了姓“社”的“戶口”。市委及時召開農村工作會議,推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健康發展。南郊區貫徹落實中央和市委一系列精神和部署,經過兩年的努力,農村各種形式的生產責任制已向聯產承包和包乾到戶的方向發展。

農村不同形式的生產責任制,對調動社員的積極性,把權、責、利不同程度地結合起來,打破平均主義和農村生產管理單一形式,促進農業生產率的提高,起了積極作用。和1978年相比,1983年農村社會總產值增長22619.4萬元,翻了一番;農業總產值增長776萬元。1984年,全區174個村有171個村落實了不同形式的農業生產責任制,佔總數98.3%。其中聯產到組13個,包乾到組1個,聯產到勞或戶5個,包乾到戶152個。簽訂合同的村有164個。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糧田生產上取得成果,而後被推廣到園田,進而在養殖業、林果業、農機運輸業和鄉鎮企業普遍實行,農村經濟出現了新的景象。1984年比1981年農村社會總產值增加35214.5萬元,增長近2.4倍;農業總產值增加2640.9萬元,增長1.65倍;農村工業總產值增加18146.2萬元,增長2倍;農村建築業總產值增加7071萬元,增長7.9倍;農村商飲業總產值增加3578.4萬元,增加3.7倍。

多種生產責任制的實施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是南郊區農村改革的起步,農民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逐年提高,同時加快了城鄉改革開放的進程,為小康社會和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