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話月: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中秋話月: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中秋話月: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麻辣·謝歌說事

週末文友小聚,酩酊而歸,突憶起中秋時節,心生感慨。 今又中秋,明月幾時能有? 當年,蘇軾因與當權變法者王安石(安石其實也受後世人景仰的)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古時的那一年也如今天的中秋麼?

千百年來,皓月依然當空啊!當年的詞人蘇軾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叫著“水調歌頭”。

這首蘇軾哲理詞的代表作,詞中展現其對永恆的宇宙和複雜多變的人類社會兩者的綜合理解與認識,是作者的世界觀通過對月和對人的觀察所做的一個以局部足以概括整體的小小總結。

感嘆古時的蘇軾當年的這個時刻俯仰古今變遷,感慨宇宙流轉,厭薄宦海浮沉,在皓月當空、孤高曠遠的意境氛圍中,滲入濃厚的哲學意味,揭示出睿智的人生理念,達到了人與宇宙、自然與社會的高度契合。

我在想,當年的蘇軾是不是也與我這現代人一般憂悶與憤懣,繼而早生了白髮?別有一番複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和滋味在心頭?

多年以來,我尚能全文背誦這篇名詞,當年的今天,蘇軾中秋賞月,因月而引發出對天上仙境的奇想。細心吟詠,該詞起句奇崛異常,用“明月幾時有”這一問句把讀者引入時間、空間這一帶有哲理意味的廣闊世界。看這明月幾時而有,把酒可問青天。詞人的提問,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又好像是在讚歎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巧妙啊。 今日明月相比古時,顯得更明亮而清澈,應當說,大文豪蘇軾遠比我更率真性情,但卻遠不如我今日之灑脫豪放和天馬行空。但是,我卻能體味詞人含蓄地隱藏著內心對人生的痛惜和傷悲。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很想乘風去月宮看看,又怕那裡太淒涼,受不住那兒的寒冷。由此可見蘇軾較我更鬱悶。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上面詞句緊密相接,說是要在地壩頭和月光下翩翩起舞,說是那月亮的影子也在隨人舞動,就像今天西溪河邊的廣場舞一般。呵呵,看看,那天上雖有瓊樓玉宇也難比人間的幸福美滿。這何曾不是一種由脫塵入聖一下子轉為喜歡人間生活,起伏跌宕,出神入化?後面,又來個望月懷人,同時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抒發心中情懷。

誠然,人生並非沒有憾事,悲歡離合即為其一。蘇軾兄弟情誼甚篤,彈指一揮間,他與蘇轍一別六年未見。但蘇軾認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常理,勿須過分傷感。最後,大詩人終於做到了以理遣情,他們兄弟倆從共同賞月中互致慰籍,而離別這個人生憾事也就從友愛的情感中得到了補償。

其實,親情與友情又何嘗不是一樣呢,人與人之間,人生不求長聚,唯求兩心相照和明月與共,未嘗不是一個美好的境界。

今又中秋,攜犬子於慈父墓前,感味良久。家父逝去快一年了,音容笑貌仍歷歷在目。

父親念讀於廣安第一中學校(鄧小平母校),出身於書香世家,對文學多有研究,還懂得唐詩宋詞和元曲。生活中與我常研習辨析詩詞,品味意境奧趣。那年,仍是中秋之夜,仍是這水調歌頭。父親說,“共嬋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謝莊之《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麼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繫起來,每每念及此處,無不淚沾衣裳。與家父相比,我沒有經驗的構築,只能依託自己的閱歷和知識來設想或推斷意象之間的時空結構。 對我而言, 一鉤新月,可聯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輪滿月,可聯想到美好的團圓生活;月亮的皎潔,讓人聯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我慨嘆,人世間,在月亮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類多少美好的憧憬與理想。 不得不承認,蘇軾是一位性格豪放、氣質浪漫的詩人,當他抬頭遙望中秋明月時,其思想情感猶如插上了翅膀,在天上人間自由翱翔。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憂傷呢?水調歌頭一詞從人到月、從古到今進行了高度的概括,全詞情感放縱奔騰,跌宕有致,結構嚴謹,脈絡分明,情景交融,緊緊圍繞“月”字展開,忽上忽下,一會離塵,一會入世,語句精練自然,天上、人間來回馳騁,將此背景與詞人蘇軾超越一己之喜樂哀愁的豁達胸襟、樂觀情調緊密結合在一起,顯示出情景情感的交融和諧,展盡名副其實的文字語言的功夫。

詩人表面詠月,暗地裡卻處處關乎人事,他既借明月自喻清高,而又用圓月襯托離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以下數句,筆勢夭矯回折,跌宕多彩。由此可見作者在“出世”與“入世”、“退”與“進”、“仕”與“隱”之間抉擇上的深自徘徊困惑心態。應當說,蘇軾把中晚唐開端時的進取與退隱的矛盾心理發展到一個新的質變點,大詩人蘇軾一生雖未隱退,但卻通過詩文所表達出來的那種人生空漠之感,卻比前人任何口頭上或事實上的隱退、歸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看吧,“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幾句,把月的神話傳說中“廣寒清虛之府”也具象化了,這裡寄寓著作者出世入世的雙重矛盾心理,融寫實為寫意,化景物為情思,一韻一意,一意一轉,淋漓揮灑,無往不適。

是的,人生路上,“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承“照無眠”而下,表面上是惱月照人,實質上是抱懷心事,借見月而表達。從“此事古難全”轉出一意,從“別時圓”生髮而來,足見蘇軾更能懂得人之離合,知道月之圓缺,這一切都是古來已有之事啊。

今天,活在當下的我們更是應當珍惜生活、感懷盛世恩典,即使是到了中秋之季,也不應對圓月而感嘆別離,生出無謂的悵恨啊!人間正道滄桑苦短,何不換一種思維,給自己一份理智、一種曠達。

生前,父親告訴我,親人間的歡聚既然不能強求,當此中秋月圓之際,何不以另一種心態面對這唯有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此時此刻,就讓我們一起,對世間一切經受著離別之苦的人們表示美好祝願吧!祝福送給你和我,還有這生生不息快樂永駐的人世間。

祝:網友們節日快樂!

(本文同步“今日頭條”、微信公眾號“謝歌說事”,關注請掃二維碼、歡迎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