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查上百次视而不见”缘于监管“不走心”

“这么多领导干部工作走过场,该查!”近日,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纪委监委通报曝光了对观塘镇安琪纸厂关停工作中6名党员领导干部失职失责问题的问责情况,这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典型案例,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11月5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一封严重影响沿河村民生产生活的举报信,在有国家环保部的交办、有当地区委领导的批示、还有当地区政府责任分工的情况下,为什么三个月上百次的巡查都发现不了问题?这不得不说是一个笑柄。到底是因为案件牵扯过多,嫌问题麻烦,还是不担当不作为,确实值得深思。

面对群众所反映的环境污染问题,漠不关心,麻木不仁,分明没把群众的疾苦当一回事,而把自身的职责当作一种应付,这正是群众观念淡漠的表现。背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这样的干部怎去践行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巡查的麻木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说明,或许这样的排污企业在当地还不只是这一家,让有的干部在心里产生了法不责众的潜意识。由此来看,相关部门还需一次为契机,进一步举一反三,加大排查。

三个月上百次巡查却发现不了问题,反映出相关部门及有关干部的不担当不作为。看似从区部门到镇、再到村,大大小小10余名各级领导干部都开展了巡查工作,但均是走马观花,没有真正把巡查落地落细落实,使得企业违规排污的问题没能得到及时发现。如果说一个干部没发现情有可原,而多个干部没发现则不可饶恕,倘若其中有一个干部真正去落实了对该企业的依法关闭工作,也不至于出现多个干部巡查上百次却视而不见的现象。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事实上,该案例暴露出有的地方和部门,过分依赖于所谓的痕迹管理。紧闭厂门不代表企业就停产,就不存在违规排污。巡查签到也并不代表干部做到了真巡查,有的时候表面的工作痕迹并不能真正反映出工作实情和问题本质。从表面上看,开展巡查工作的干部被企业制造的紧闭厂门这一假象所迷惑,实则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结果。当然,“紧闭厂门”“嫌麻烦”的背后是否如网民所分析还涉嫌其他深层次问题,这需要相关部门更深一步调查。

只有切实“走心”,工作才能真正“到位”。环保督查整改也不例外。环境生态治理工作,既要把制度树起来,亮出“牙齿”,使工作有章可循,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又要加大对监督部门及干部失职失责的问责,倒逼我们的干部在环境生态治理上,特别是在当前环保督察整改上,履职尽责、担当作为。正所谓“动员千篇不如问责一次”,只有扬起问责之鞭,方能让监管“走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