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个一穷二老实三没用的读书人,OK?

男耕女织,夫妻和睦;虽不富裕,足以温饱;一双儿女,聪明灵秀;晚来无事,灯下闲话;外无债务,内无争吵……

这是我想像中的古代普通夫妻的幸福生活,有田园牧歌式的宁静安然。但这样的幸福是要以温饱为基础的,“贫贱夫妻百事哀”。蒲松龄老先生深谙贫穷的滋味,他笔下的贫穷很真实很可怕。

[一]

申氏是读书人的后代,家中贫穷已极,常常一整天无法生火做饭,夫妻二人相对而坐,想不出什么好办法,“百无一用是书生”,加上不会经营不会劳作,日子想要不艰难都不可能。

申氏的妻子要比一般的妻子泼辣得多。有一天,夫妻二人有一段争吵:

妻子说:“实在没办法,你去做强盗吧!”

申氏说:“我一个读书人的后代,不能光宗耀祖,反而有辱门户有辱先人,要像盗跖一样活着,不如像伯夷一样饿死。”

妻子很生气:“你既想活下去又怕羞辱吗?世上不种田就能吃上饭的只有两条路:你既然不想做强盗,那我只好去当妓女了。”

申氏守着读书之家的骄傲,不肯做辱没家门的事情,但这样贫贱的日子怎么过下去呢?不想活活饿死,只能男为盗或女为娼。

身为男子,却不能养家糊口,妻子被逼得要去做妓女,申氏觉得已无法苟活于世间,不如一死了之。

想上吊的他被父亲的亡魂救了下来,并指点他一条致富的路:打死一个龟精,解救被卖的富翁之女,获得三百两酬金。

申氏的妻子难道真的要他去当强盗吗?当他将钱带回家放在床上时,妻子大惊失色。

以为丈夫真的做了强盗,妻子只想以死谢罪。

贫苦的本分人,喊打喊杀也只不过是发发狠过过嘴瘾,给自己一点安慰罢了,他们无力与现实抗争,只能作贱自己,哪里又真会去做非法的或有辱道德的事呢?

如果申氏没有这番奇遇,他难免一死。他死了,其妻要么改嫁,要么也是一死。

这大概就是贫贱夫妻的日常了。

嫁个一穷二老实三没用的读书人,OK?

[二]

女人要选择什么样的丈夫?嫁一个聪明人,又怕半路被抛弃;要嫁一个老实人,又怕难以到白头。为什么嫁个老实人也难恩爱到白头呢?因为老实等于贫穷。

宣德年间,宫中盛行斗蟋蟀,每年都向民间征收蟋蟀。

迂腐的成名,多年没考中秀才,一直是个童生,因为老实本分,拙于言辞,被迫做了里正,相当于今天的村长。

老实人不愿为害乡邻,又要应付上司的勒索,只好一切由自己承担,不到一年就将不多的家产赔光了。

现在又轮到他负责征收蟋蟀的工作,他不敢按户摊派,自己又无法赔偿,愁得直想死。

碰到这样无用的丈夫,妻子真是累。幸好妻子还比较有主见,说:死有什么用?还不如自己去捉蟋蟀,说不定还能捉到一两只呢。

于是成名放下书本,开始早出晚归找蟋蟀,不是一无所获,就是找到一些根本没用的家伙。

十多天里,他因完不成任务被打了上百板子,大腿间流脓流血,连去捉蟋蟀也不可能了。他在床上辗转反侧,唯一的念头就是自杀算了。

还是妻子出面,向村里的巫婆求了一幅画,成名按照图中的指示,还真的捉到一只看起来很俊健的蟋蟀。

成名将蟋蟀带回家放在土盆中,用蟹肉来喂养,只等着期限一到,就将它交出去应付官差。

区区一只蟋蟀,竟然吃蟹肉,这是自己都吃不到的东西,成名九岁的儿子完全不能理解大人的所作所为,为什么要将蟋蟀当皇上一样供养着?

他忍不住好奇偷偷打开了土盆,蟋蟀跳了出来,等他将蟋蟀扑到手里,蟋蟀已经死了。

虽然只是一只蟋蟀,但那是全家性命所系的东西啊。

成名的妻子一听之下,面如死灰,哪里还有心情安慰惊慌失措的儿子,大骂:孽种!你的死期到了,你爹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

儿子流着眼泪跑了出去。成名听说蟋蟀死了,像掉进了冰雪透心凉,怒气冲冲寻找儿子,要惩罚他,不想却在井中找到儿子的尸身,所有的愤怒都化作了悲伤,恨不能自己代儿子死去。

蟋蟀死了,儿子也没了,这个家还有什么希望呢?

夫妻二人向隅而坐,相对无言,饭也不想做了。

静默才是渗入骨髓的绝望,不哭不闹,无声无息。

小说中,成名一家是幸运的,孩子并没有死,而是魂魄变成了战无不胜的蟋蟀,为家中带来了荣华富贵。

现实不会如此美好,成名的妻子嫁给了成名这样迂腐木讷的丈夫,得不到任何庇护,虽然她很顽强地活着,但小小的生活空间还是被挤压得支离破碎,她已失去了家产,又失去了孩子,她还能剩下什么呢?

[三]

在一个家庭中,妻子是最重要的支撑,她要孝敬公婆,照顾丈夫,抚育儿女,还有操持不完的家务。一位贤良的妻子,理应受到尊重,但在《聊斋》中,妻子们很少成为蒲松林先生关注的焦点,她们大多只是小说中的配角,昙花一现,充满焦虑与哀伤。

嫁给成名这样百无一用的书生,既不能下田劳作又不能出门经商,既不能溜须拍马讨上司欢心,又不能一刀一枪反上梁山去,只能受欺压,到头来家破人亡,还说什么恩爱到白头呢?

嫁个一穷二老实三没用的读书人,OK?

【聊斋志爱】专栏作家:左江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