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特色部門」紛紛掛牌

截至目前,至少29省份的省一級機構改革方案已獲批。在機構設置上,各省份的步調也都同中央保持總體一致。在此輪地方黨政機構的調整中,一批因地制宜、體現當地特色的機構掛牌亮相。

多地推出“自選動作”

今年9月,中辦、國辦印發《海南省機構改革方案》,這是全國首個獲得中央批覆同意的地方機構改革方案。此後,省一級的機構改革方案密集獲批。據公開報道,截至目前,至少已有海南、福建、山東、江蘇、廣東、湖南、遼寧、雲南、浙江、吉林、黑龍江、寧夏、山西、安徽、北京、河北、河南、甘肅、重慶、四川、江西、廣西、湖北、內蒙古、貴州等29個省份的機構改革方案獲中央批覆同意,多省份已對新機構進行任命。

除了“規定動作”,不少省份還立足各地實際,推出一些“自選動作”,展現地方特色。例如,廣東組建了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四川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因此四川省將原省扶貧移民局更名為扶貧開發局,以加強脫貧攻堅的工作力度。而在海南,該省為適應國際旅遊消費中心的建設要求,整合了旅遊、文化、體育職能,組建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服務全域旅遊發展。而作為傳統海洋大省的山東,為做好“海洋”的文章,山東省委設立海洋發展委員會,省政府組建省海洋局,山東省海洋局主要負責研究提出海洋發展戰略、發展規劃和海洋產業政策建議,會同有關部門擬訂海洋經濟發展政策並組織實施,負責海域使用和海島保護利用管理,負責海洋經濟運行監測評估、海洋科技、海洋對外合作等。

大數據部門成亮點

縱觀已獲披露的機構改革方案,“大數據”可謂是其中的一大亮點。記者梳理發現,福建、山東、浙江、廣東等多個省份,都在此輪機構改革中,瞄準了“大數據”。

例如,山東省組建了省大數據局,其目的是為主動適應數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解決部門信息“孤島”和信息“煙囪”問題,加快推進“互聯網+電子政務”,建設“數字山東”。

此外,浙江省也將組建省大數據發展管理局,負責推進政府數字化轉型和大數據資源管理等工作。浙江省將進一步加強互聯網與政務服務的深度融合,統籌管理公共數據資源和電子政務,推進政府信息資源整合利用,打破信息孤島、實現數據共享,進一步助推“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政府數字化轉型,加快推進數字浙江建設。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副教授郭全中認為,成立大數據管理局,能真正敦促各級各部門更重視大數據建設,為智慧城市的轉型提供了有力抓手。

事業單位迎新變化

除了黨政機構的設置外,記者發現,在多個省份的機構改革方案中,也紛紛聚焦了事業單位改革。多個省份提出,在此次機構改革後,除行政執法機構外,不再保留或新設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

例如,雲南省深化省級機構改革推進會提出,事業單位要隨主管部門及行政職能調整同步劃轉;事業單位整體劃轉不拆分;整合職責相同或相近的事業單位;精簡收回事業編制。

再如,《內蒙古自治區機構改革方案》也提出,要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全面推進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改革,除行政執法機構外,將完全、主要和部分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全部納入改革實施範圍。改革後,除行政執法機構外,不再保留或新設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

明確改革時間節點

記者注意到,多地也在為地方的機構改革明確“時間節點”。根據今年3月印發的《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省級黨政機構改革方案要在2018年9月底前報黨中央審批,在2018年年底前機構調整基本到位。省以下黨政機構改革,由省級黨委統一領導,在2018年年底前報黨中央備案。所有地方機構改革任務在2019年3月底前基本完成。”

記者梳理發現,目前,至少已有12個省級退役軍人事務機構領導確定,分別是海南羅時祥、福建陳奕輝、山東時培偉、廣東陳小山、湖南唐勇、雲南張勝震、浙江林雲舉、吉林黎海濱、黑龍江錫東光、重慶張邦平、山西馮徵、江蘇張寶娟。其中,擬任首任雲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廳長、黨組書記的張勝震和被任命為山西省退役軍人事務廳廳長的馮徵是軍轉幹部。

焦點1

多數省份黨政機構總數少於60個

記者發現,已經公佈機構數量的省份中,絕大多數的省份黨委、政府機構總數少於60個。

其中,福建、山東、江蘇、湖南、遼寧、浙江、吉林、黑龍江、甘肅、江西、湖北的省委、省政府機構總量均為60個。截至目前,只有重慶的市委、市政府機構總數超過60,一共64個,其中市委機構17個,市政府機構47個。海南、寧夏黨政機構總數最少,均為55個。

省級黨委機構數量最多的是福建省委,設了19個機構;最少的是江蘇、寧夏、廣西三省份黨委,只有16個。省級政府機構數量最多的是重慶,設有47個機構;最少的是海南,只設了37個機構。

此次改革,各省份機構數量都被要求限額。以廣西為例,根據中央要求,廣西黨政機構限額為60個,其中副廳級機構佔比不能低於15%,即不得少於9個且必須設滿。改革後,廣西設置黨政機構58個,其中黨委機構16個、政府機構42個;正廳級機構49個,副廳級機構9個;正廳級機構比改革前減少了5個,副廳級機構增加了6個,黨政機構總數增加1個。

焦點2

機構設置對應國務院部門調整

今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改革後,國務院組建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組建文化和旅遊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退役軍人事務部、應急管理部,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司法部;優化水利部職責、優化審計署職責,監察部併入新組建的國家監察委員會,不再保留監察部、國家預防腐敗局。

在機構的設置上,各省份的步調也都同中央保持總體一致,諸如生態環境廳、農業農村廳、自然資源廳、衛生健康委員會等部門,都在省一級的政府機構中亮相。以山東為例,改革後,山東省政府組建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文化和旅遊廳、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省應急管理廳和重新組建省司法廳等8個省政府組成部門,組建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省醫療保障局等2個省政府直屬機構,進一步優化省審計廳職責。

各省份的政府機構改革,均對應了國務院組成部門調整。此次各省份機構改革中,也均建立了退役軍人事務廳(局)、應急管理廳(局)。10月25日,重慶市應急管理局掛牌。此外,海南、江蘇、湖北、寧夏等地也已重新組建了省(區)司法廳,不再保留省政府法制辦公室;組建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員會辦公室,設在省(區)司法廳。

焦點3

部分省份設“一對多”省級機構

廣東組建了省能源局,作為省發改委的部門管理機構,記者發現,這個機構也並非每個省都有設置,同樣組建了能源局的還有湖南。重慶和海南都出現了規劃和自然資源整合的機構。重慶組建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對相關部門的山水林田各類自然資源調查確權等管理職能進行整合,同時還整合了市規劃局空間規劃、市國土房管局國土資源規劃、市發改委主體功能區規劃職能。海南組建了省自然資源和規劃廳,整合省規劃委員會、省國土資源廳的職能,省農業廳、省林業廳、省水務廳的自然資源調查和確權登記管理職能等。

記者注意到,部分省份還出現了“一對多”的省級大部制機構。如,海南省整合省旅遊發展委員會的職能,整合省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的文化、體育、廣播電視管理職能,組建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作為省政府組成部門,不再保留省旅遊發展委員會、省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這個部門,就對應文化和旅遊部、國家廣電總局、體育總局等三個中央部委。實際上,省級大部制機構,也有先例。近年來,多地市級及以下政府,都將文化、廣電、新聞出版、體育、旅遊等職能整合,組建“文廣新局”、“文體廣新局”、“文旅廣新局”等機構。 華商報記者 燕然 王利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