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木匠的师徒之间不得不说的情感

古代木匠的师徒之间不得不说的情感


近日,闻得媒体报道,德云社大掌柜郭德纲发出声明,清理门户,收回艺名,处理与其弟子间关系,以正视听。姑且不论这大掌柜的能否收回曾经给徒弟的艺名,对我们而言,不得不让我们来正确的审视一下这师与徒的关系。韩愈的一篇《师说》可谓是深入浅出,有理有据有节。让人不得不嗟叹其文化造诣。《师说》中总有一段让人反思其身:“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者,最为精确的定义为 “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代木匠的师徒之间不得不说的情感


如是,师者可以从三个层面上以师之: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且以此三个层面来探讨一下旧时木匠之师徒传承关系。

从封建时期的尊卑来看,由尊至卑顺序:帝王、文士、官吏、医卜、僧道、士兵、农民、工匠、商贾。此乃我们常说的“九流”。 不难看出,工匠的地位仅高于商贾,社会地位极其低下。且凭手艺吃饭,这木匠手艺乃匠人一生的依凭。

古代木匠的师徒之间不得不说的情感


常言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木匠这一行,师父带徒弟只教三年,若徒弟学会了出徒,学不会师父也不会再带了。在木匠口中总有句话叫“会不会三年徒”。一旦给师父磕了头,师徒关系成立。这时,师父总会训导徒弟预先学艺先学做人,若人品坏了,日后给人做的活计时以次充好,掺假偷手,就坏了祖师爷的规矩和师父的名声,此是必当杜绝的。其实这便是为师的第一个层面:传道!

旧时有古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此话并不无道理,木匠师傅把自己的手艺教给徒弟,徒弟传承了师父本事,此手艺,可谓是“衣食父母”。师父的意义就如给了徒弟第二次生命般。其实这师徒关系,着重在于授业层面。

古代木匠的师徒之间不得不说的情感


古代木匠的师徒之间不得不说的情感


古代木匠的师徒之间不得不说的情感


古代木匠的师徒之间不得不说的情感


一般来说,木匠师傅收徒,徒弟多为自己子侄兄弟或者亲戚,因为熟悉品性,可放心调教,

如不听话,可打,可骂。但也有慕名而来想学手艺的外地人,这些徒弟要吃住在师父家里,徒弟的身份即是助手又似儿子。吃住在师父家里,帮师父干零活,帮师娘做家务,买菜,带孩子等等。在没有活计的时候,还要负责师父家地里的农活。基本上能支应的地方都少不了徒弟。这师徒如父子,便是着重强调了徒弟要以儿子的身份来侍奉师父。并不像我们如今家庭中父对子是有求必应,宠爱有加。

古代木匠的师徒之间不得不说的情感


古代木匠的师徒之间不得不说的情感


古代木匠的师徒之间不得不说的情感


师父在有活计的时候,总会带上徒弟闯东家。那正是徒弟学本事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认真听师父教导,然后再自己小心操作。任何手艺要想学成,首先要事必躬亲。小徒弟在操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榫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工具的使用也要有实践中积累的技巧才能顺利出徒。这时的师父,悉心的教导徒弟,答疑解惑,才能使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

“曲尺能成方圆器,直线调就栋梁材。”这楹联赞的是木匠。一门手艺要薪火相传,离不开师父的悉心教导,也离不开徒弟的勤奋和尊师重道。愿传统的手工手艺能传承并能发扬光大,祖先的文明源远流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