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地产设计院,建筑人还能去哪?

​​随着下半年项目量的锐减,地产裁员已经成为事实,相对滞后的下游产业——部分设计院也慢慢感受到寒意,逐步关闭社会招聘窗口,仅仅保留校招通道,以便保持新鲜血液的输送。

那么,建筑设计行业的冬天真的来了吗?

01

建筑学这个学科从创立开始,就一直带着高大上和神秘的色彩。横跨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老八校建筑学专业的录取分数一骑绝尘,再加上长达五年的本科学习周期,培养一个建筑学人才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而当建筑的天之骄子们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大家才发现,What?要么选择去设计院搬砖,拿命换钱熬夜爆肝;要么选择去当初自己一万个嫌弃的地产公司,结果人家还挑挑拣拣,不一定要你。

除了地产设计院,建筑人还能去哪?

传统就业方向设计院(大型国企或民营设计院,外国事务所等),地产公司,政府机构(规划局)等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都是常规选择,各有优劣——

设计费万年不涨,已被诟病已久,由于地产行业还是个比较年轻的行业,活跃在行业内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都还很年轻,导致年轻学子的上升通道无望

地产公司则算是彻底脱离了设计,侧重于管理方向,很多同学一是舍不得多年来的建筑学积累,另外地产的压力大,节奏快,职场环境复杂,很多人也不适应;

而想进规划局等政府机关(如上海)则是另外一种hard模式,要通过千军万马独木桥的国考不说,到了面试的时候,发现竞争对手不但来自国内顶级学府,甚至还有好几个剑桥哈佛常青藤,简直令人绝望。

除了地产设计院,建筑人还能去哪?

很多人迷茫了,除了这些,我们就没别的地方能去了吗?

02

其实,经历过高考和艰辛的建筑学基础教育的同学们,综合实力是很强的,除了常规方向,也有很多其他领域适合建筑学子在其中大展拳脚。

所以今天着重给大家介绍一些小众的建筑学专业就业方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作为择业参考。


建筑媒体

Construction media


建筑媒体包括:建筑杂志、建筑类出版社、策展、互联网媒体,等等。

建筑杂志和出版社,可以近距离接触建筑大师,第一时间考察新锐建筑,其实大家都很熟悉了,可以自行寻觅。

策展、文化类,国内外都有著名的策展机构和团队,比如MOMA,马达思班的建筑之外等。

互联网媒体有谷德、Archdaily、有方、建筑学院等等,这类新兴互联网媒体,一般都很欢迎建筑学背景的人才加入。

适合人群:适合喜欢个性文艺,有理论及文字功底,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的同学。

薪酬范围:4000~15000


设计公司品牌宣传

Branding Promotion


现在设计公司的品牌宣传工作日益得到重视,同济院和中建院都有

同僚转去了本公司或其他设计公司的品牌部,每天做新媒体运营和编辑工作,组织活动,宣传项目,忙的不亦乐乎。

工作内容与建筑媒体差不多,不过还是在设计公司体系内部,不需要亲自画图做方案,但可以链接各位行业大咖,接触前沿的行业媒体与最贴近行业的建筑思潮。

适合人群:目前看来,非建筑专业(如结构,水暖电)方向转型的人较多,当然也有很多建筑规划景观背景的同仁;内容专业性没有建筑媒体那么强,侧重宣传,最重要是不需要爆肝画图,适合女性孕期哺乳期的选择。

薪酬范围:6000~20000


互联网+人工智能+建筑

Internet+AI+architecture


研究表明,建筑业是数据量最大、业务规模最大的大数据行业,但同样是当前各行业中最没有数据的行业。

建筑行业近30年来一直被约20%的行业增速麻痹,整个行业基本与互联网和大数据割裂,管理创新能力弱,企业与行业的转型升级步履艰难。

信息时代的行业都逃不过传统模式的升级改造,建筑行业也逐步开始拥抱变化,尝试应用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进行项目的设计、匹配和管理工作,以实现行业的提速升效。

建筑与互联网、人工智能的融合,未来有机会诞生新的管理模式和平台巨头,谁把握了信息和数据,就把握了未来。如今BIM、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系统以及移动应用技术的应用和开发,就是一个开始。

行业非常新,CBI建设通,云筑电商,小库xkool等,都还处在起步阶段。不过,建筑行业终究有一天会运用技术,解放人力,机器人都能一秒出十个方案了,你还不关注吗?

适合人群:建筑人中的技术流派,具有跨行业和多元化视野,敢于尝试新事物,有自我主见的同仁。

薪资范围:未知


咨询、行业研究类

Consultant & Study


与建筑相关的咨询类工作其实一直都存在,比如RET睿意德、戴德梁行、第一太平戴维斯等都在做商业地产咨询领域。

商业地产咨询包含地产策略顾问,商业地产建筑及策划,招商运营,租赁代理等等工作,提供项目定位到招商落地及持续运营优化的全生命周期顾问服务;还要对接融资渠道、法律顾问、媒介推广等相关资源,持续为项目带来价值提升;

商业地产咨询工作要做的出色,除了本身的建筑设计基础之外,还要有对行业本身有洞察了解和积累;近几年一些建筑设计院也发展了商业咨询领域,如天华、同济建筑设计院。同理,还有产业地产,文旅地产咨询策划等等。

另一方面,很多基金公司和券商的行业研究员,会找相关背景的人才来担任研究工作。比如互联网行业类的研究员,经常都有计算机或软件背景。

建筑行业股票的行业研究员,有建筑或地产开发背景当然更好啦。除此之外,对基金行业相关基础知识,公司年报财报等等,也要有所涉猎。

金融行业与建筑行业一样,都是加班苦命压力大,区别在于,能力强的人,在金融行业更容易短时间内起飞,年薪百万。

适合人群:学了建筑却发现不合适,感觉自己想转行金融或其他方向的,咨询类企业可以让你了解到更多行业全产业链的信息;而通过做基金行研曲线救国也可以达到转行金融的目的。

土木工程的同学毕业都能去银行工作,建筑学为啥不行?

薪酬范围:传说是1248,第一年月薪1万,第二年月薪2万,第三年、第四年……


教育培训行业

Education


现在儿童教育培训形势一片大好,家长们越来越怕孩子们输在起跑线,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据可靠消息,某老四校建筑硕士毕业的妹子进入一家民企设计院后,实习期过完就被裁员了……然后妹子就去了学而思培训,现在月薪两万多还不用每天上课……然后公司也为能招到这样的名校毕业生而感到很happy……

身边做儿童教育培训的同学,编程,英语,计算机,机器人,艺术教育,下海的已经不止一个两个了……

适合人群:适合对教学感兴趣的人群,由于目前高校留任实在太难,教育小朋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教育行业里的高学历人才,现在去了都是降维打击。

薪酬范围:8000~20000


地铁,机场,部队设计院

METRO&AIRPORT&UNIT


虽然还属于设计院的范畴,但毕竟与大家熟悉的建筑设计有些差异,很多同学可能没有考虑过……

地铁行业现在是国家扶持的朝阳产业,项目非常多,需要大量的设计人员。主要是做地铁站设计。弊端是会阉割掉建筑学大部分的技能,简单点说熟悉天正、会点SU就够了。但需要很强的协调能力和总体把控能力,因为需要配合协调的相关专业实在是太多了。

待遇比做工民建的暂时来看要好,因为现在只要是做地铁的设计院都在忙的死去活来的。

本科应届生的话,像北京城建这种大院第一年算上补助一个月就有1W+。成长途径和一般的建筑院基本是一致的。其他还有铁一院、铁二院、铁三院、铁四院、铁四院……等等。

当然一些机场设计院也类似,一般项目都是委托,不加班,待遇也不错,有些去了的同学已经感觉太闲,开始研究投资和思考人生了……

部队设计院就更神秘了,一届同学可能只有一两个会去。部队有很多基础设施,营房,训练场地等等,国家也有很多水利和土木工程,有保密需求,不可能都给地方设计院做。虽说工资不是特别高吧,但是基本都包一日三餐,解决住宿,还要啥自行车啊。

适合人群:适合希望继续从事设计工作,但是木有那么严重的建筑情节的同学。

薪酬范围:一般设计院薪资,但是不加班,可兼顾生活,性价比高。

03

除了上文提到的各个行业和领域可以让建筑学毕业的同学一展拳脚,还有相当一部分建筑学的同学找到了人生所爱,彻底转型,华丽转身,在健身行业,餐饮行业,服装及平面设计行业,摄影领域等等大放异彩。

为什么大家总是觉得毕业之后的选择狭窄,选择太少,第一是因为建筑学本身学科专业度相对高,导致视野也有一定的局限,学生时代接触到的领域和信息确实比较少,对其他行业缺少了解;第二,地产行业的迅猛发展,使得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设计院的薪资水平都处在领先位置

(其实现在也不低),地产公司更是给出高薪求贤,这就导致学生们一窝蜂的涌入。


除了地产设计院,建筑人还能去哪?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选专业的时候,也许不了解建筑,更不了解自己,

只是随着行业趋势报了热门专业;而现在的社会对于成功的标尺评价非常单一,就是一个字,钱。赚钱多你就是好样的,赚钱少就是废人,至于喜欢和热爱,有几个人有勇气去选择和改变呢?

即使知道建筑学毕业之后有很多选择,但是横向比较之后,觉得都不如做设计和去地产有前景,也就放弃了。

罗素说过,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

很多喜欢文科,喜欢艺术,喜欢音乐或其他的小伙伴,因为行业萧条和社会评价的缘故,选了赚钱多的专业,给自己平添了很多痛苦。

对职业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有多少选择,而是放开眼界,听从内心,勇于尝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才能落子无悔。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