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襄汾,集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目光,珍贵古代民俗“活化石”

陶寺古观象台,采风团成员听取了相关人员就陶寺古遗址和陶寺古观象台的发掘过程及重大意义所做的介绍。在丁村,采风团详细了解了丁村遗址发现过程和丁村明清民居历史沿袭、建筑风格、雕刻寓意,感受丁村文化深厚底蕴。

山西晋南地区,地处黄河中游,东凭中条之峻,西依吕梁之险,南临黄河之堑,一条汾河纵贯,蕴育出自远古旧石器时代丁村人以降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更有“尧都平阳”、“夏墟”、“虞叔封唐”的传说,历来都集聚着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目光。

数十万年悠悠岁月,在晋南大地上留下了多少珍贵的文化遗产。

山西襄汾,集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目光,珍贵古代民俗“活化石”

山西襄汾,集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目光,珍贵古代民俗“活化石”

山西襄汾,集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目光,珍贵古代民俗“活化石”

陶寺城址就是这些珍贵文化遗产中最璀璨的一颗明星,吸引着一辈又一辈的考古学家孜孜以求,辛勤探寻。一、二十世纪的收获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位于襄汾县城东北7公里处,汾河以东7公里,上个世纪50年代文物普查时发现,是一个面积为300余万平方米的超大型遗址。

1978-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第二工作队协同临汾地区文化局,为了寻找历史上夏王朝的踪迹,探索夏文化,对陶寺遗址的普通居住址和早期大贵族墓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取得了巨大的成绩,陶寺文化得以确立,九座早期贵族大墓土了一批精美的彩绘陶器。

山西襄汾,集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目光,珍贵古代民俗“活化石”

山西襄汾,集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目光,珍贵古代民俗“活化石”

山西襄汾,集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目光,珍贵古代民俗“活化石”

山西襄汾,集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目光,珍贵古代民俗“活化石”

在古文化深厚的地方,也有比较舒适的住宿,是让我们惊喜的。襄汾燕村生态园,位于襄汾县北部邓庄镇境内,山西的母亲河—汾河由北向南自燕村西侧流过,岸边是较为开阔的汾河滩地,地势比较平坦。燕水滩大片郁郁葱葱的紫花苜蓿,形成了万亩苜蓿基地和优美的田园风光。在苜蓿基地旁有千亩杨柳树林,造就了森林生态景观和优质的绿色天然氧吧,并吸引了大量的珍禽异鸟来此栖息。蜿蜒的汾河景观、优美的田园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淳朴的乡土风情,每天一早一晚去园子里散步,为我们三个晚上的住宿留下来很美好的记忆。

山西襄汾,集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目光,珍贵古代民俗“活化石”

山西襄汾,集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目光,珍贵古代民俗“活化石”

山西襄汾,集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目光,珍贵古代民俗“活化石”

位于襄汾县城4公里的丁村附近汾河河畔,距临汾市35公里,北起史村,南至柴庄,长约十一公里,以发掘出我国历史上旧石器时代的化石而闻名中外。丁村遗址,是一片片断崖沟壑中的砂砾地,就在这里,发掘出了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址,1954年秋天,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山西的专业考古人员组成发掘队在丁村长约11公里、宽约5公里的范围内,进行了考古发掘。从黄土下的古代河流沙砾层中,发现了3枚丁村人十二三岁儿童的牙齿化石,两千多件丁村人打造的石器以及同丁村人同时生存的28种哺乳动物,5种鱼类,和30种软体动物化石。1976年又在同一地点的沙砾层中发现了1块小孩的头骨化石。因其发现于丁村,故名“丁村人”。丁村人形态介于现代人和猿人之间,其门齿具铲形特征,与现代蒙古人相近。

山西襄汾,集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目光,珍贵古代民俗“活化石”

山西襄汾,集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目光,珍贵古代民俗“活化石”

山西襄汾,集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目光,珍贵古代民俗“活化石”

山西襄汾,集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目光,珍贵古代民俗“活化石”

丁村明清民宅里的民俗博物馆是我国建立时间较早的民俗博物馆,丁村明清民宅是我国北方以四合院为格局的民宅,现保存较好的有40座院落。分为北院、中院、南院和西北院四大组,据建房题记,北院以明代建筑为主,中院为清代雍正、乾隆时期为多,南院以道光、咸丰时期为首,西北院为乾隆、嘉庆时期所筑。丁村民居风格典雅,时代特征鲜明,是明清时期民居建筑的佳作。博物馆藏有文物11000余件,以明清字画、瓷器、家具为主,其中珍贵文物70余件。

民宅建造布局和实用性较完备,反映了晋南地区汉民族的心理、爱好、信仰、风尚和习俗及情操,它是研究传统建筑民俗的珍贵标本;从建筑艺术角度上讲,它采众家之长,适一方水土之要求。木雕、砖雕、石刻表现在建筑构件上,多而不絮,精美大方,内容丰富多彩。从生活到礼法,寓意深刻;从戏曲到社火,华而朴实;从民俗到治家洋洋大方,是中国珍贵的古代民俗“活化石”。

山西襄汾,集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目光,珍贵古代民俗“活化石”

山西襄汾,集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目光,珍贵古代民俗“活化石”

山西襄汾,集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目光,珍贵古代民俗“活化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