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丰子恺诞辰120周年向弘一法师看齐 是他报答恩师的方式

……关于弘一大师和丰子恺的师徒缘,堪称是师徒相处之典范楷模,留下了许多佳话。今天禅风君就与大家分享, 弘一大师与丰子恺的这段师生缘。


纪念丰子恺诞辰120周年向弘一法师看齐 是他报答恩师的方式


今年是丰子恺先生诞辰120周年。10月10日下午,浙江美术馆揭开《此境风月好——丰子恺诞辰120周年回顾展》,展出丰子恺作品125件,师友作品72件,文献120件,全面展现丰子恺先生的文艺人生。

丰子恺可谓是近现代的一位传奇人物,不仅在艺术领域有着卓著的贡献,更是在文学界、思想界、教育界等多个领域都留下了深远影响。


纪念丰子恺诞辰120周年向弘一法师看齐 是他报答恩师的方式


弘一大师与

丰子恺(左)合影

这样一位大师,长期以来都以极为温和儒雅的形象为人所熟知,而这样的形象,又与他长期受佛门高僧弘一大师的指导熏陶有关。

关于弘一大师和丰子恺的师徒缘,堪称是师徒相处之典范楷模,留下了许多佳话。今天禅风君就与大家分享, 弘一大师与丰子恺的这段师生缘。

初识:谦恭有礼的老师


纪念丰子恺诞辰120周年向弘一法师看齐 是他报答恩师的方式


丰子恺是浙江桐乡人,出生于1898年,比弘一大师小了18岁。1914年,丰子恺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师从李叔同学习绘画与音乐。

那时李叔同先生尚未出家,还不叫做弘一大师。但凭着他在艺术领域的卓绝造诣,已经是闻名遐迩。

初识李叔同时,丰子恺还没有以绘画艺术为自己毕生的志业。在李叔同的一番教导下,丰子恺才树立了这样的志向。


纪念丰子恺诞辰120周年向弘一法师看齐 是他报答恩师的方式


那时的师范生,都需要学习钢琴等艺术课业。李叔同执教音乐之时,谦恭有礼。每次上课必然提前若干时间到达教室,静候上课铃。平时喧闹的学生群体,在看到老师威仪具足端坐讲台后,也便安静下来。

每逢上课,李叔同都先为学生深深鞠躬。若遇到学生在课堂上看其他书籍,或做出一些不文明的事,李叔同并不当面指出,但在课后会留下该生,指出学生错误,叮嘱不可再犯,鞠一躬而后放行。

这样的谦恭有礼的教导,让不少学生甚至宁愿在其他老师面前挨批评责骂,也不愿因违犯规矩受到李叔同的这种训导。

立志:进步神速的学生


纪念丰子恺诞辰120周年向弘一法师看齐 是他报答恩师的方式


李叔同的温文尔雅,让学生们肃然起敬。也正是这一风范,给丰子恺的人生带来深远影响。

当时丰子恺担任级长,经常为班级事向李叔同汇报。一次汇报完后,丰子恺转身欲走,李叔同又以温和的语气喊他回来。

不同于以往的指出错误,这次李叔同留下丰子恺,是为了给予赞誉。李叔同对他说:“你的图画进步很快,我在南京和杭州两处教课,没有见过像你这样进步快速的学生。你以后,可以……”


纪念丰子恺诞辰120周年向弘一法师看齐 是他报答恩师的方式


看着老师期待的眼神,他激动而郑重地说:“谢谢先生,我一定不辜负先生的期望!”那天晚上,李叔同敞开心扉,和这位得意门生聊到深夜。

在后来的回忆中,丰子恺说:“当晚李先生的几句话,确定了我的一生。这一晚,是我一生中一个重要关口,因为从这晚起,我打定主意,专门学画,把一生奉献给艺术。几十年来一直未变。”


纪念丰子恺诞辰120周年向弘一法师看齐 是他报答恩师的方式


弘一大师摘录格言

而李叔同对丰子恺的影响,不惟是树立志向,更让丰子恺树立了高尚人格。除了平时的身教,李叔同还为丰子恺详细讲解了何为“先器识而后文艺”,也既是把树立高尚人格,要比学习技艺更为重要

这样的教导,让丰子恺受益匪浅。其性情之温和儒雅,与践行这样的教导不无关系。

学佛:人生境界三层楼


纪念丰子恺诞辰120周年向弘一法师看齐 是他报答恩师的方式


弘一大师与丰子恺(右)

于虎跑寺合影

李叔同有这样的修养,并非是偶然的。自幼李叔同便受到佛教影响,不仅父母是虔诚的佛教徒,连兄嫂等家人,都是佛弟子。这样的家庭氛围,让他在很小的时候便开始深受佛法熏陶。

由于身处动荡年代,加上自幼亲近佛法,又攻读史书,李叔同对于佛法所揭示的无常无我等义理深有体会,曾撰写“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爽”一联,以表自己对无常之体会。

巧的是,丰子恺的家人,也有不少是学佛出身。而丰子恺由于身体原因,自幼茹素,更是对佛法颇为亲近。


纪念丰子恺诞辰120周年向弘一法师看齐 是他报答恩师的方式


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静修的李叔同正式披剃出家,成为了弘一大师。

而丰子恺因为乃师出家的因缘,也开始思考佛法的义理,思考信仰的产生因缘。最后提出了“人生三层楼”的理论。

丰子恺先生将人的一生比喻作三层楼:生存、生活、生命。一般来说,生存之需求满足,则追求生活之质量,生活之质量满足,便会开始思索生命之奥义。


纪念丰子恺诞辰120周年向弘一法师看齐 是他报答恩师的方式


当然,丰子恺先生也提到,不乏有人,会跨越过其中某些层次,而到达第三层生命的层次,但对于弘一大师而言,他是经历了前面两个层次,才最终为了追寻生命之奥义,而选择出家。

1927年,深受弘一大师影响的丰子恺先生,在弘一大师座下受持三皈,正式成为一名佛弟子,法号婴行。从此开始了对佛法身体力行的学习实践。

承诺:作画弘扬护生愿


纪念丰子恺诞辰120周年向弘一法师看齐 是他报答恩师的方式


好的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毕生的。李叔同在未出家前,已经给丰子恺做出了教育和示范,让他有了很好的品格修养。出家后教以佛法,更是培养了丰子恺慈悲的菩萨心肠。

而作为学子,丰子恺对于这位毕生的老师,一直也深怀敬意。


纪念丰子恺诞辰120周年向弘一法师看齐 是他报答恩师的方式


纪念丰子恺诞辰120周年向弘一法师看齐 是他报答恩师的方式


1929年,时值弘一大师世寿50岁生日,丰子恺作护生画50张,用于贺寿。弘一大师欣然为这些画作诗题字,并刊印发行。

弘一大师重视律学,而犹重视律学所展示的护生思想。因此这样的礼物,对于弘一大师而言,的确是最好的贺礼。

而后1939年弘一大师60岁生日时,丰子恺便又延续这一做法,作画贺寿。当时弘一大师得知后欣喜不已,抱病仍亲自书写跋文,以供刊印。

此后,丰子恺便与弘一大师约定,每逢弘一大师整十周岁的生日,便作与大师世寿相同数量的护生画,刊印发行,来庆贺大师的生日。一直到弘一大师百岁为止。


纪念丰子恺诞辰120周年向弘一法师看齐 是他报答恩师的方式


可惜的是,1942年,弘一大师溘然长逝,再不能亲自为后面的画作题字。

受到弘一大师一向的认真严谨之影响,丰子恺并不因为弘一大师的舍报,便终止这一约定,随后的数十年里,仍然坚持创作。

“世寿所许,定当遵嘱”。丰子恺对于这个约定,认真如斯。终于在1973年,离弘一大师百岁尚有6年的时候,丰子恺完成了他的承诺。两年之后,丰子恺安然舍报,了无遗憾。


纪念丰子恺诞辰120周年向弘一法师看齐 是他报答恩师的方式


丰子恺先生与弘一大师的师徒恩情,从学生时代开始,贯穿终生。老师对他的影响,是毕生的,他对老师的回报,便也以毕生答谢。

传承了老师的精神与志气,弘扬了佛法的慈悲与善良,想必弘一大师在西方极乐世界,得知学生如此,也必然是欣慰有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