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泰斗金庸逝世:人生在世,去若朝露

10月30日,據香港媒體報道,著名作家金庸今日下午5點在香港養和醫院逝世,享年94歲,該消息得到金庸身邊人員證實。

金庸原名查良鏞,1924年出生於浙江海寧,1948年移居香港。代表作包括《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等,這些作品都曾多次被拍攝成影視劇。

從1955年2月8日開始連載的的《書劍恩仇錄》到1972年9月23日完結的《鹿鼎記》,十七年多的時間裡,金庸的十五部作品幾乎沒有間斷過,可概括為“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外加一部《越女劍》。

其筆下的人物刻畫輕表面而重實在,沒有正面的長篇大論的描寫,卻依然塑造出一個個精彩絕倫的形象,如楊過、黃蓉、小龍女、張無忌、令狐沖等等,甚至梅超風蓬頭垢面的長髮也會被人用來做形容詞。

金庸小說發行1億冊,僅次於毛選。1992年,香港百富榜上金庸以12億港幣的資產,名列百富榜第64位。

此外,金庸還於1959年在香港創辦《明報》,是香港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報紙之一。

出生於書香世家

1924年,金庸出生在浙江省海寧市袁花鎮,當時查氏家族是袁花鎮大族,也是一個名門望族。據統計,查氏家族金榜題名中進士者有20人,獲得入仕資格的舉人有76個,查氏家族最鼎盛的時期是清康熙年間,有“一門七進士叔侄兩翰林”之說。

金庸是海寧査家的第二十二代孫。海寧查家的家族史可追溯到600多年前,是真正的“以文為業,書香傳家”。 金庸的親戚還包括表哥徐志摩、表外甥女瓊瑤、親叔伯兄弟德雲社演員張文良(本名叫查良燮)、表姐錢學森的夫人蔣英等等。

金庸出生的時候,家境相當富裕,祖上留下良田3600畝,身邊一大群僕人伺候著。家裡藏書十分豐富,“查氏藏書”在浙江一帶很是有名。那時候的金庸,每天以讀書為樂。

他曾經回憶說:

家中藏書很多,我幼時雖看不懂,但找書卻方便;而且不單有古書,也有新書,因為我的伯父、父親、兄長都是大學畢業生。我自小與書為伍,培養出喜歡讀書的基本性格,加上長輩的文化修養好,家裡房產亦豐,生活不愁,家人間的活動也很文雅,閒來多是下棋、看書。

八歲那年,金庸無意中看到武俠小說《荒江女俠》,“琴劍二俠”的行使生涯深深地吸引了他。以後幾年,他看過的武俠小說有好幾十本,其中描寫梁山好漢反抗官府的《水滸傳》,寫包青天安良除暴、一身正氣的《三俠五義》及其續篇《小五義》、《彭公案》、《施公案》等等,看得如痴如醉。

家中藏書豐富,再加上大量閱讀,為金庸日後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痴迷於武俠寫作

從1955年到1972的十七年間,金庸始終如一保持勻速的節奏創作。《天龍》、《鹿鼎記》這種大長篇要連載三年,射鵰三部曲、《笑傲江湖》耗費兩年多,中短篇一年左右就會收尾。沒有強大的自控力、耐力,和不世出的創作才華,根本做不到。

金庸的武俠小說之所以能稱得上中國現代新武俠小說的代表,是因為他繼承了古典武俠小說之精華,又開創了形式獨特、情節曲折、描寫細膩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俠義的新派武俠小說先河。

傳統的章回體小說有一個固定的秩序,按著時間或帝國的秩序,講求社會邏輯。而金庸選擇用西方文學架構的手法注入中國文學的創作,倒敘、插敘、省略或者將之融合交叉的手法都出現在小說裡,使其武俠小說在中國文壇達到一個高峰。

筆鋒上,金庸有明寫,有暗藏。他不把人物心理寫透,希望讓讀者自己去猜測,是比較典型的東方小說的筆法。金庸的小說結構宏偉,大氣磅礴,揮灑自如。人物、歷史、武功、情節交錯有致,人物情節之中,融合了很多中國古代儒、道、釋的思想,武打場面精彩紛呈、瑰麗無比。

金庸的小說通俗,淺顯,流暢,靈活生動,他在各種語言中努力找著一個平衡點,用一句話概括便是“渾然不可句摘”。

嚴家炎先生曾評論:

金庸小說的語言是傳統小說和新文學的結合,兼容兩方面的長處,通俗而簡練,傳神而又優美。不僅藉助白描和心理刻畫,還常隨心所欲地運用各種修飾手法。

今年年初,麥克洛霍斯出版社面向全球發行了金庸的《射鵰英雄傳》英文版第一卷,根據計劃此後也將陸續推出全部的“射鵰三部曲”(包括《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每部4卷,共12卷。

英文版《射鵰英雄傳》的英國出版人麥克洛霍斯之前向澎湃新聞表示,

他不單在講一個故事,同時也在講述一種關於歷史的思想,他講的故事彷彿就是他整體的視野與觀點當中的一部分。

致富於創辦《明報》

金庸的武俠小說震動了文壇,具有出色生意頭腦的金庸見有機可乘,就於1959年借“大俠武夫”和“威名”創立了自己的報紙,是謂《明報》。

早期的《明報》以小說及趣味資料為主,每日出版一張。35歲的金庸希望《明報》成為一份“劍走偏鋒”的小報,利用小市民感興趣的話題, 再配上他的武俠小說吸引讀者,發家制富。

《明報》剛出版的時候,銷量並不大,只有6000份,為了擴大銷量,金庸利用自己的名人效應,在報上繼續連載自己的武俠小說,運用粉絲效應帶動《明報》的發展,取得了成功。《明報》影響力上來後,金庸又擴大了經營範圍,創辦了多家報紙,如《新明日報》、《武俠與歷史》、《明報晚報》、《財經日報》等,後來,業務進一步多元化,涉及到出版、旅遊等。

90年代初期,《明報》盈利高達1億元。1991年3月22日,《明報》掛牌,香港《資本》雜誌評出“90年代香港華人億萬富豪榜”,金庸以12億資產列第64位。不過最終,輝煌的《明報》失去了光芒,陷入了衰落,至今都未光芒再現。

金庸的一生充滿了傳奇,他以一己之力創造了一個江湖,其武俠小說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不可磨滅的符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