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論語》116:如何成爲一個合格的管理者?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評述】

令尹,是楚國執政的官。子文,楚國人。已,罷官。

子文這個人,三次當官,三次被罷免,但都能做到為官不喜,罷官也不悲,一心盡心盡力的做事。子張就以此問孔子。孔子認為子文這個人,是忠。至於仁,由於沒有其他事蹟和政績,所以不知是否是仁。

仁與忠有什麼區別?

儒家的理念其實只是一個“道”,以道行之就是善,不以道就是惡。以道對父母是孝,以道待兒女是慈,以道待兄弟是悌,以道待朋友是友,以道管理財物是節儉,以道認真做事是謹慎……但不管怎麼樣,孝、慈悌、友、節儉、謹慎……都只是道(良知)。

王陽明說“千事萬事只是良知這一事”,同理,“良知這一事業也可以化成千事萬事”。

那道(良知)怎麼變成千事萬事暱?

簡單,就是對象不同,良知千事萬事就不同。

如以道對父母是孝,以道待兒女是慈,以道待兄弟是悌,以道待朋友是友,以道管理財物是節儉,以道認真做事是謹慎……

文章到此,仁與忠也就清楚了。以道待君(上級)是忠(盡心盡力),以道為民做事是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所以,我們為人處世,以道處事,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把孝放在了兄弟,不能把悌用在父母,不能把慈用在長輩……亂用就會招無妄之災。這一點很重要,這就好比老師不教書,天天想賺錢,可以嗎?不可以,因為老師的良知就是教書,老師不教書,能叫老師?當然,老師好好教書,就是好老師。

老師是教書,商人當然就是賺錢,做官當然就是為民,工入當然就是好好工作,學生當然就是好好讀書……如此各人做好自家事,社會自然就和諧。

話說回來,如果是以一個管理者,如何把事情做好?

要把事情做好就是,讓老師能好好教書,讓生意人能賺上錢,讓工人能有好工作,讓學生能安心讀書……如此,人盡其責,事情自然能做的完完美美。

讀懂《論語》116: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管理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