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山:郭沫若书法“博学融合、意韵天成”,非一般人可比肩

李学山:郭沫若书法“博学融合、意韵天成”,非一般人可比肩

郭沫若先生

由于特定历史背景因素,郭沫若对社会的贡献一直国民关注的话题,昔人已去,是非功过,交给千秋评说。但无论是谁,只要是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去认识,郭沫若先生都是中国文化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大家之一。其在文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等广阔的学术领域里所留下的丰厚遗产,毋容置疑地影响今古。而他在书法艺术方面的造诣,也同样在现代书法史上闪耀精彩的一笔。

李学山:郭沫若书法“博学融合、意韵天成”,非一般人可比肩

康生评价郭沫若的书法

据说,文革期间,具有深厚书法造诣的康生一直看不起郭沫若的字,认为“若论书法,我用脚趾夹根木棍都比郭沫若写得强。”这当然有文人朋友之间的玩笑话,你若过于相信,恐怕有失公允。事实上,康生写的章草固然不错,但是郭沫若作为影响甚大的文豪级别人物,让他糟践的如此不堪,就有些过分自吹了。因为两人的风格不一样,对人生的理解不一样,怎么能够以己之长比人之短呢?

李学山:郭沫若书法“博学融合、意韵天成”,非一般人可比肩

郭沫若为故宫博物院的题字

当然也有顺着康生的评价,进而嘲笑郭沫若的题字的。例如,著名的“山东博物馆”就是一例。有很多朋友拿来谈论开心。这又是另外一回事。

李学山:郭沫若书法“博学融合、意韵天成”,非一般人可比肩

这是争论较多的“”“山东博物馆”

其实正确评价郭沫若的书法成就,并非如我们这些普通人的表象认识,还要结合历史的、文化的、时代的、政治的多种特定因素来评价。否则就是不客观的。

李学山:郭沫若书法“博学融合、意韵天成”,非一般人可比肩

黄帝陵也是郭沫若题的

据史料记载,青年郭沫若的书法得到社会承认。20年代末,郭沫若旅居日本,由金文甲骨入手,以字辩史,借史鉴今,谙熟了祖国文字、书体的演进轨迹,创立了古文字研究的科学模式。

李学山:郭沫若书法“博学融合、意韵天成”,非一般人可比肩

你可能不知道,中国银行也是郭沫若题的

1937年归国抗战,在民族危难之中,其诗词创作常与书法相结合,翰墨间包含了深厚的时代气息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在繁重的国事之余从事了更为丰富的书法创作。

李学山:郭沫若书法“博学融合、意韵天成”,非一般人可比肩

郭沫若书法作品

特别在五六十年代,他为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工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留下难计其数的墨迹。其书法作品数量繁多,影响甚广。尤其是,他对甲骨文的研究贡献,更是无出其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