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柏林戰役前夕,駐紮在德國國外的德軍重兵無力回援柏林城本部?

用戶65970664043


二戰後期,其實德國是可以把各條戰線上的兵力調回柏林的。但是這樣一來,德軍就等於放棄了除東德之外的所有佔領區,這對於當時的德國來說顯然太不划算了。所以當古德里安對希特勒提出調兵回援柏林,在東線與蘇聯做最後一搏的建議時,被希特勒斷然拒絕了。而等到柏林戰役開打前,德軍已經沒有能力回援柏林了



1945年1 月,當時德國還沒有全面崩盤。德國的大部分領土,以及奧地利、南斯拉夫和意大利北部、捷克斯洛伐克的大部分,還都掌握在德軍的手裡。西線的盟軍,多爾斯頓的辛普森的先頭部隊離柏林中心的直線距離還有五百公里的路程並且中間還隔著雄偉的哈爾茨山脈和滔滔的易北河。因此,西線的盟軍當時距離柏林還很遠,如果這個時候把西線德軍大舉東調,等於就是西線的領土白白的送給了盟軍。

德國元首希特勒,當時他宣稱:德國是歐洲的反布爾什維克堡壘。但實際上,他不願意跟西方盟國進行任何接觸。一直到柏林戰役前,希特勒還在命令西線的德軍向盟軍發動大規模反攻。最後實在是因為柏林沒救了,希特勒才讓德軍放棄了西線陣地,東進救援,但為時已晚了。

所以當蘇軍進攻柏林,其它戰線的德軍沒有回援到位,主要是三方面因素造成的:

第一、東西兩線盟軍的進展不一致。

1945年2月1日時,東線的蘇軍都已經在奧得河西岸建立了橋頭堡,這裡距離柏林只有六十公里了!而此時西線的盟軍呢?主力部隊距離柏林還有六百公里以上。並且,蘇軍的準備非常充分,而西線盟軍的準備並不充分,西線盟軍短時間內攻不破德軍的西部和南部防線。如果當時就讓希特勒把外線的部隊調到東德,這就跟讓日軍放棄中國和東南亞,全力防守日本本島是一樣的。這個想法太超前了……

當時古德里安大將就因為這些事整天與希特勒吵架,兩人的矛盾越積越深。最後接近崩潰邊緣的希特勒直接罷免了古德里安的職務,把他貶到了預備役。不過這也好,算是救了古德里安一條命。

(古德里安大將)

第二、不符合希特勒對戰爭結果的期望。

東線的蘇軍是希特勒的死敵,而西線的盟軍也是希特勒的死敵。當時他的打算是:頂住西線的進攻,然後在東線儘量的消耗蘇軍有生的力量,讓盟軍怕他!跟他談判。最好的結果是拖延時間,等待英、美和蘇聯起內訌,他再伺機翻身;最差的結果是東線頂住蘇聯,在西線跟英美做有條件的投降。所以如果把外線主力東調,等於就是放棄了跟盟國的談判資本,這就不符合希特勒的意願了。只不過元首沒有想到最後的結局比他設想的更慘——德軍在東西兩線都崩盤了。

第三、大廈將傾,德軍已經無力回援了。

德軍在多條戰線上跟盟軍死磕,其結果就是德軍的每一條戰線都捉襟見肘。戰爭進入到四月後,西線盟軍雖然仍然是磨磨蹭蹭,但是東線的蘇軍卻進展神速。最要命的是,

德國的工業體系當時已經崩盤了,而且制空權也丟了。截止到柏林戰役前夕,當時德國雖然在外線還有一些兵力,但是一沒有制空權,二沒有後勤保障。別說外線德軍調不回柏林參戰,就算趕回去了,柏林附近要吃沒吃,要喝沒喝,德軍趕回去,除了喝西北風還能幹啥?最後還是會被蘇軍包餃子全殲。

並且戰爭打的這個地步,外線的將領們也看穿了。回去就是死,還不如向西跑,還能有條生路。比如當時被希特勒奉為大救星的溫克上將就是這樣的典型。

早先時候,希特勒不讓溫克的十二集團軍回援柏林,反而讓他在西線跟美軍死扛。等到柏林危在旦夕了,希特勒又讓溫克回援,這個時候回援就是送死,但溫克還是去了,結果差點被蘇軍包了餃子。臨危之際,溫克決定率部向西突圍,衝出了易北河向英、美軍隊投降。最後溫克活了八十二歲。


值得一提的是,德軍當時在捷克還有一支中央集團軍群的餘部,規模超過五十萬,其中有不少武裝黨衛隊、蓋世太保機關、死亡集中營看守等等,戰鬥力很強,不是什麼殘兵敗將。這些人當時也想過回援柏林,並且冒死向北實施了數次反擊,給蘇軍側翼帶來了很大壓力。但是由於德軍沒有制空權,部隊也沒有補給。盟軍的飛機在頭上天天丟炸彈,這些人無法突破蘇軍的防線,只得眼睜睜的看著柏林陷落了。

最後駐捷的德軍聽說柏林陷落,第三帝國大勢已去之後,這些人便打定了主意:絕不放下武器,拼死打到底

但是打是打不贏了,就算是死戰到底,也不過苟延殘喘耳,所以駐捷德軍最好的選擇是:死守布拉格,讓蘇軍久攻不下,形成僵局,等英美軍隊從西面過來,再把布拉格交出去,或者以布拉格和數十萬捷克居民為籌碼,和蘇軍與英美談判,爭取較好的停火條件。這個設想其實就是希特勒之前對戰爭期望的最好的結果。

(德國投降的新聞報道)

但是由於之前救援柏林,導致駐捷克德軍的主力被調到了東線。如果要死守捷克,那就必須要把部隊再調回來。結果前線跟蘇軍死扛的德軍接到司令部向西撤退調命後,立馬就一發不可收拾了!從將軍到士兵,各個都恨爹媽少給自己生了兩條腿,拼命的往西南逃命。司令部的長官們看到部隊已經軍心渙散,完全失去了統一指揮後,也不含糊,立即下令解散了司令部,大家各謀生路。

蘇軍見這麼一大群德軍要溜,立即部署兵力展開圍殲,從南北兩面包圍上來,切斷了德軍西逃退路。因此,駐捷克的德軍除了一少部分人逃命之外,絕大多數都被圍殲。而拼命向西逃跑的德軍,也被美軍強令停止前進,並把他們趕回了臨時營地,隨後把這些投降於美軍的德軍全部交給了蘇軍。就連這夥德軍的總司令舍爾納,他也被美軍交還給了蘇軍,後來在蘇聯蹲了十年大獄。

這場蘇軍圍殲駐捷德軍的戰役,被稱為布拉格戰役,這次戰役也是歐洲戰場的最後一次進攻戰役。

(舍爾納元帥)

因此,從柏林戰役和布拉格戰役這兩次戰役可以看出,德國高層一直都很糾結。首先他們不想投降,就算投降也不願意無條件投降;其次就是高估了自己的戰鬥力,還以為憑藉殘兵敗將能夠抵擋一陣,為自己爭取翻轉的時間。然而殘兵敗將就是殘兵敗將,守柏林的部隊名義上有一百萬人,但真正從前線撤下來的老兵僅有十萬人左右。希特勒指望新兵和僕從國徵集的牆頭草部隊保衛柏林,根本就不現實。

而外線的德軍也早就是軍心渙散,將無必死之心,士有貪生之念,一個調令就能讓幾十萬人瞬間爭相逃命。這樣的部隊就算能調回去,又能起到什麼作用?


Mer86


柏林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軍對德軍進行的最後一次戰略性進攻,當時德軍節節敗退,敗象已顯,蘇軍拒集結了三個方面軍270個師和騎兵師,14個空軍集團軍,坦克軍等,共250萬部隊,另配屬2000多架飛機、1萬多門火炮、15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而當時對美、英軍作戰的只有60個人員裝備不齊的德國師,包括5個坦克師,僅有約200輛坦克,盟軍是下了誓死攻下柏林的決心,在這種情況下,柏林朝不保夕,被攻下只是時間問題。



題主也說了,是德國外圍的德軍沒有能力回到柏林增援,這是一個客官原因,盟軍拉開如此大的架勢,就是想要迅速攻下柏林,結束戰爭,柏林勢在必得,德軍想要回援柏林,但是在路上就被盟軍攔住,在火力優勢強大的盟軍面前,德軍也只是苦苦支撐,回援之路被堵死。



當柏林戰役進行到第二階段的巷戰時,希特勒決定讓德國統帥部撤離柏林,保存實力,而所有下屬軍事機關的參謀和文職人員都必須參加戰鬥保衛柏林,如果有誰不服從命令就會被處決,同樣,如果官兵想要當逃兵,也要被處死,還要把它們的屍體吊起來示眾,還要在他們的屍體上掛起“膽小鬼”、“他背叛了國家、玷汙了德意志民族”的牌子示眾。



希特勒應該也意識到,盟軍可能已經早就佈置好了陷阱,等待疾馳回援的德軍,在這種情況下回援柏林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因此希特勒可能也不同意德軍大規模回援德國,作為二戰的發起國之一,給全世界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要以史為戒,避免戰爭再次發生。



軍事一點通


並非德軍的重兵集團無力回援柏林本部,而是希特勒的阻撓,他禁止這些部隊撤回來保衛柏林!

到1945年2月份的時候,蘇軍的先頭部隊已經到達奧得河一線,並開闢出數個較小的登陸場,此時蘇軍距離柏林只有不到70公里了,很顯然蘇軍下一個目標就是柏林。陸軍總參謀長古德里安建議應集中現有的最大兵力於柏林附近,趁蘇軍剛剛到達奧得河一線兩翼薄弱,可發起鉗形進攻殲滅蘇軍的一部分主力,儘可能的拉來首都柏林與前線的距離。


而介於蘇軍力量的強大,僅靠柏林附近的維斯瓦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的軍隊連基本的防禦都不夠,更不用說大規模進攻了。所以古德里安要求:1、撤出德軍在挪威、巴爾幹、意大利的軍隊,收縮防線出柏林附近;2、將西線轉入防禦後騰出的大批主力部隊在維斯瓦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之間組建一個新的集團軍群,負責對蘇軍突擊矛頭髮起反擊;3、德軍必須撤出庫爾蘭集團軍群,把這近20個師的精銳部隊撤回到德國本土用於柏林附近的戰鬥(古德里安已經詢問過海軍總司令,對方明確答覆完全有足夠的船隻可以把部隊運回來)。

如此一來,幾乎德軍所有的有戰鬥力的重兵集團軍都將部署於柏林附近,組成一條完整的防線,甚至可以發起大規模的反攻,以遲滯蘇軍的進攻。可以這些方案都被希特勒否決了!


希特勒堅決不同意撤回庫爾蘭集團軍群,不論古德里安如何爭取都不能改變希特勒,庫爾蘭半島對於危在旦夕的德國來說已經沒有任何戰略價值了,德軍自保都顧不上,怎麼還可能想進攻,唯一的理由可能是這是德軍佔有的蘇聯最後的領土了,希特勒礙於面子吧可能!

而對於從西線抽調出來的精銳黨衛軍部隊,希特勒也拒絕用於柏林附近,而是派去了匈牙利意圖在那裡發起反攻,保住匈牙利的煉油廠和油田;其他挪威、意大利等地的德軍也得到了希特勒禁止撤退的命令。


所以完全是希特勒自己亂七八糟的指揮使得柏林的防禦兵力嚴重不足,等到蘇軍發起強大的進攻時,才急忙命令附近的德軍部隊馳援柏林,可惜柏林已經被蘇軍包圍,德軍根本無力突破蘇軍的防線!


小小狼王


我是兵說,我來回答!

德國當時面臨的是兩線作戰,東邊是蘇聯紅軍的反攻,西線是盟軍的進攻,敗勢已成,迴天無力。在柏林戰役前夕,德國總兵力大約為300萬,然而這些部隊要不就是距離柏林太遠,要不就是無法及時回援柏林。這300多大軍被分割在數地,其中柏林城附近約有80萬部隊,根本無法擋住蘇聯的進攻。

另外就是因為希特勒胡亂指揮,不調遣部隊支援柏林。希特勒自信地認為,依靠柏林附近的部隊就可以阻擋住蘇聯的進攻。然而事與願違,並且他很難調遣部隊回援,因為以美國為首的盟國不會放德國軍隊增援柏林。在1944年德國已失去制空權後,大規模調動兵力將面臨盟軍的狂轟濫炸。錯過最佳時機之後,蘇聯紅軍已經兵臨城下。

蘇聯為了攻下德國首都柏林,集結了250萬大軍,擁有作戰飛機2000多架,坦克1500多輛,火炮達到了1.4萬門。這250萬大軍並不是一路攻擊,而是多路圍攻德國首都柏林,進攻的時候就已經做好了應對德國軍隊前來救援的準備。如果當時的德軍有軍隊準備回援柏林,按照當時德軍的戰鬥力,最多也就只能打通一條進往柏林的道路,進去也就出不來了!


兵說


所以,柏林作為納粹德國的都城,作為納粹頭子希特勒的老巢,盟軍已經想盡一切辦法去打贏這場戰爭,拿下柏林。所以,在對柏林作戰的周密部署中,“圍困柏林”便是其中的戰略之一。

為了防止柏林圈外的德軍回援,諸如德國在德國的西北部,丹麥,荷蘭的駐軍,德國在阿爾卑斯山脈北部的第一,第九集團軍,凱瑟琳的集團軍等等,均被盟軍攔堵,處於十分被動的局面。

希特勒當時一直在地下室中,不停地給外面的德國駐軍發電報,讓他們火速趕來。但殊不知,諸如佈施將軍率領的第九集團軍,已經被盟軍重重圍困,自身難保。而溫克將軍拼命帶領自己的第十二團軍回援,卻遭遇到早已等待多時的盟軍,陷入苦戰。

因此,柏林就如甕中之鱉一般,盟軍雖然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但是柏林淪陷早已是鐵定的事實。

歡迎下方評論,不足之處,請多多賜教~


歷史驚文


當時並不是柏林外圍的德軍部隊不能回援,如果希特勒一聲令下,他們都能誓死回援,可事實是當時柏林外圍德軍都是眼睜睜的看著柏林被蘇軍攻陷,都沒回援,那是什麼原因呢?我想可能是德軍參謀部和希特勒本人的意思。

在柏林被圍後,希特勒做了最後的困獸猶鬥,集結了幾十萬殘兵和蘇軍做最後的決戰,可是在強大的蘇軍面前,德軍毫無翻盤可能,這時候對德國來說戰敗投降就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可對德國來說柏林外圍德軍就是德國戰後復興的希望,因為當時德國基本已經全民皆兵,也就是成年男人甚至還有些孩子全當兵了,如果希特勒下令柏林外匯德軍回援,那就意味著德國全軍與蘇聯在柏林城下決戰,可是那也不可能打退蘇軍,因為當時蘇軍佔絕對優勢,柏林戰役的後果就是德軍可能全軍覆滅,也就意味著德國的男人可能要被殺光了,這代價太大了,德國無論如何也承受不了啊。

所以在戰爭的最後關頭,德國投降了,而在當時德軍都爭相去像美軍投降,因為蘇聯與德國二戰時結怨太深,投降美國活命的機會大些。


天宇的文史情懷


實際上,即使德國柏林被攻克了,元首希特勒死了,但在歐洲各地都散佈著二三百萬德軍,不過此時的德軍早已是被打得七零八落,各自為了生存而戰了。打個比方,在庫爾蘭半島有三十多萬德軍,但是被蘇聯紅軍給包圍了,就算他們有能力擊退蘇軍一波波的進攻,但想要回來援求德國柏林,恐怕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同時,還有一些德軍面對蘇軍進攻柏林,也想去援救希特勒,比如希特勒所最依賴的第十二集團軍溫克將軍來救柏林,但是德軍的外圍援軍根本接近不了柏林地區,因為柏林當時早已經被蘇聯的250萬軍隊給圍困住了,所以,外圍援救的德軍雖然也有幾十萬人,但是根本打不到柏林去,也只能眼看著第三帝國的覆滅。

當然,希特勒也有問題,在他們看來柏林城固若金湯,再加上也有上百萬德軍和民兵守衛著,蘇軍雖然強大無比,但是從短期內根本不可能拿下柏林,希特勒在柏林戰役中設置了三道堅不可催的防線,但沒有想到柏林戰役只持續了18天,這是遠遠出乎納粹雖高層的設想的,所以在覆蓋之時根本來不及向外調兵緩救。

蘇聯軍隊有英美以及本國武器源源不斷的供應上來,德軍是打沒了一架飛機就沒了,坦克被炸了也是損失,德國的軍備供應已經缺乏,即使有軍隊,但是沒有精良的裝備,沒有士兵強悍的士氣,要想拯救柏林也是不可能的。正是因為,德軍最後人雖然不少,但是武器裝備已經沒有補給,再想殺回柏林,那無疑是送死,倒不如好好活著,當時德國的男人已經不多了。


不執著財經


柏林之戰時德國駐紮在國外的軍隊大約有一百四十二萬左右,這些部隊被分成了兩部分,一百多萬在西線與盟軍鏖戰。也就是說這部分兵力雖然沒有用在柏林保衛戰上面,卻是也投入於戰場上面阻擊敵人!這是他們抽不開身的原因。

另外一部分則有四十個師的部隊則駐紮在北歐瑞典挪威一帶。這支部隊是阻止北方蘇聯軍隊南下增援的主力,也是守住瑞典鐵礦石能夠不被蘇聯佔領的主要軍事力量。另外,隨著德軍在東線的戰敗,德國的軍用物資十分稀缺,駐紮在北歐的這支部隊想要撤回本土需要藉助於各種交通工具,顯然這時候不掌握制空權與制海權的部隊想撤回也不那麼容易。

其次,最關鍵的一點則是德國已經完全沒有作戰所需的物資了!在西線的盟軍能夠成功登陸諾曼底實際上就是德軍缺油導致!當時的德軍還有兩千八百架戰機,近四千輛坦克,但是卻有2000架戰機三千五百輛坦克因為缺油而趴窩,這還只是1944年7月的數據。到了1945年5月,德軍完全沒有重武器可以使用了可是在這種情況下還是造成了蘇聯軍隊三十萬人的戰死。


優己


1945年春,蘇、美、英、法四國軍隊已攻入德國本土。當時,蘇聯紅軍距德國首都柏林只有100餘公里,準備最後圍殲德軍。美、英軍的先頭部隊則已前出到易北河,距德國首都100—120公里。

蘇聯紅軍攻克柏林的態勢圖

1945年4月中旬,列寧格勒方面軍將30萬德軍圍困在庫爾蘭半島上,此處的德軍距離柏林太遠,且沒有船隻,根本無法回援柏林;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肅清了東普魯士的德軍集群;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徹底殲滅了格丁尼亞地區的德軍集團殘部,其一部兵力在但澤(格但斯克)西北前出到波羅的海沿岸;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抵達奧得河,在屈斯特林地域奪取了數個登陸場,並在粉碎德軍波美拉尼亞集團後著手變更部署,以佔領施韋特至大加斯特羅澤一線;烏克蘭第1方面軍在大加斯特羅澤至彭齊希間逼近尼斯河,並在諾伊施塔特、拉蒂博爾地段逼近捷克斯洛伐克邊境;烏克蘭第4方面軍進抵拉蒂博爾、日利那一線,烏克蘭第3、第2方面軍於1945年4月13日攻佔了維也納。而分佈在其他地方,諸如阿爾卑斯山北麓、丹麥、荷蘭、比利時等地的德軍則均遭到了盟軍的圍追堵截,根本無法回援柏林,可見柏林此時已是四面楚歌了。

伊爾-2強擊機俯衝轟炸柏林

向柏林發動攻勢的蘇聯炮兵們

蘇軍計劃從三面進擊柏林:以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作為主攻方向和攻擊的拳頭突破奧德河東、西兩岸防線和附近若干地段,從東面進攻柏林。以烏克蘭第1方面軍前出到尼斯河東岸直至蘇臺德山麓,從南面發動攻擊。以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前進到奧德河下游,從北面發動攻擊。那麼有人會問為何不從西面進攻柏林,形成合圍之勢呢?因為柏林的西面英美盟軍正嚴陣以待,後來的事實證明,為了避免被蘇聯紅軍俘虜後的悲慘命運,柏林守軍很多都往西逃亡,並向美英投降。


我們再從戰役發動時,雙方兵力來看,蘇聯紅軍共動用了235萬官兵、625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42000門各式火炮和迫擊炮以及7500架各式作戰飛機。

而德軍部署在柏林及其外圍地區的兵力為:國防軍和武裝黨衛軍766750名官兵、85250名警察、希特勒青年團和人民衝鋒隊,總計,852000人,另外配屬坦克和突擊炮1519輛、各式作戰飛機2224架、火炮和迫擊炮9303門。

可見此役蘇德雙方的兵力是完全不對等的,攻克柏林僅僅是時間上的問題。而且到了45年時,德國與同盟國相比,無論是在後勤補給、制空權,還是人員補充等方面都處於絕對劣勢,再怎麼折騰也折騰不出花來。

柏林市內的蘇聯解放者紀念碑


彼得堡的肥天鵝


柏林戰役爆發於1945年4月16日—5月8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中,蘇軍實施的最後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此戰役,蘇軍共集中250萬部隊,另配屬7500架飛機、4.2萬門火炮、625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的強大突擊集團。

柏林戰役蘇軍將紅旗插上國會大廈樓頂

而保衛柏林的為德軍維斯瓦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總計48個步兵師、9個摩托化師、6個裝甲師,約100萬人,配備10400門火炮和迫擊炮,15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3300架作戰飛機。在力量對比上,蘇聯佔據絕對優勢,兵力對比2.5:1,戰機5:1,火炮4:1,坦克4:1。

面對即將爆發的戰略決戰,德國情報部門肯定對蘇聯的進攻力量做了詳細的偵查報告,那麼作為統帥的希特勒為何沒有收縮兵力回援首都柏林呢?編者認為,沒有收縮兵力回援柏林有以下幾個原因:

希特勒對德軍超強戰鬥力的極度自信

大家都知道,1941年6月,德國以“閃電戰”的方式對蘇聯宣戰,並在短期內重創了貌似強大的蘇聯,德國軍隊再次以輝煌的戰績向世人展示了彪悍的戰鬥力。隨著戰爭的推進,德軍先後在斯大林格勒、莫斯科、列寧格勒等地被蘇聯軍民擊敗,德軍的有生力量遭遇二戰以來最大的一次重創。經過幾次大的會戰,蘇軍完全頂住了德國瘋狂的進攻,並由防禦逐漸轉為進攻,潰敗的德國軍隊更是士氣低下,不可一世的德軍完全沒有了初期時那種傲視群雄的霸氣。

然而,希特勒依舊對自己的納粹軍隊抱有不可戰勝的信心,即便前線的敗報一封接一封的送到統帥指揮部,希特勒始終認為德國肯定能贏得這場戰爭,畢竟創造二戰初期橫掃歐洲、大敗蘇聯的輝煌戰績僅僅過去4年。因此,即使蘇聯軍隊進攻到柏林附近的時候,希特勒扔抱有僅憑柏林守軍就可以阻擋住蘇軍的進攻,並伺機圍殲蘇軍,再創德國軍隊新輝煌!

德國兩線作戰,無兵可調

其實,自蘇德戰爭爆發後,德國就一直處於兩線作戰的危險境地,同時對抗著美國、英國、法國、蘇聯等傳統強國。雖然早期美英法被趕出了歐洲大陸,但擁有強大海空力量的美英法始終是德國的威脅,美英轟炸機經常空襲德國本土就是最好的例子。1941年,原以為結束西歐戰事的德國又主動進攻了蘇聯,徹底的將蘇聯推向了英美等同盟國,德國徹底孤立了。

因此,德國軍隊幾乎被一分為二,其中以東線兵力最多,佔總兵力的五分之三還要多,可以說,德國大部分兵力被吸引在蘇德戰場。節節潰敗的德軍東線主力大部分被殲滅,餘下的德軍戰鬥力有限,且一直被蘇聯追著打。而西線兵力雖然戰鬥力比較強,但要防備著盟軍登陸,因此也不能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