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玄義|(041)廣釋諸境,十如因緣

法華玄義|(041)廣釋諸境,十如因緣


法華玄義|(041)廣釋諸境,十如因緣


法華玄義|(041)廣釋諸境,十如因緣


廣釋諸境,十如因緣

(041)

四、廣釋境,又為二:一、釋諸境,二、論諸境同異。

釋境為六:一、十如境。二、因緣境。三、四諦境。四、二諦境。五、三諦境。六、一諦境。

然眾經赴緣,明境甚眾,豈可具載?略舉六種。

法華玄義|(041)廣釋諸境,十如因緣


法華玄義|(041)廣釋諸境,十如因緣


法華玄義|(041)廣釋諸境,十如因緣


六種次第者,十如是,此經所說,故在初。

次十二因緣,三世輪迴,本來具有。

如來出世,分別巧示,四諦名興。

從廣至略,次辨二諦。

二諦語通,別顯中道,次明三諦。

三諦猶帶方便,直顯真實,次明一諦。

一諦猶有名相,次明無諦。

始從無明,終至實際,略用六種足。

一、明十如境,已如前說(云云)。

二、釋因緣境。又為四:一、正釋。二、判麁妙。三、開麁顯妙。四、觀心。

法華玄義|(041)廣釋諸境,十如因緣


法華玄義|(041)廣釋諸境,十如因緣


法華玄義|(041)廣釋諸境,十如因緣


正釋,又為四:

一、明思議生滅十二因緣。

二、明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

三、明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

四、明不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

思議兩種因緣,為利、鈍兩緣,辨界內法論也。

《中》(論雲):“為鈍根弟子說十二因緣生滅相。”

此簡異外道;外道邪謂諸法從自在天生,或言世性,或言微塵,或言父母,或言無因,種種邪推,不當道理。

此正因緣不同邪計,唯是過去無明顛倒心中造作諸行,能出今世六道苦果,好惡不同。

法華玄義|(041)廣釋諸境,十如因緣


法華玄義|(041)廣釋諸境,十如因緣


法華玄義|(041)廣釋諸境,十如因緣


《正法念》雲:“畫人分佈五彩,圖一切形,端正醜陋,不可稱計。”原其根本,從畫手出,六道差別,非自在等作,悉從一念無明心出。

無明與上品惡行業合,即起地獄因緣,如畫出黑色。無明與中品惡行業合,起畜生道因緣,如畫出赤色。無明與下品惡行合,起鬼道因緣,如畫青色。無明與下品善行合,即起修羅因緣,如畫黃色。無明與中品善行合,即起人因緣,如畫白色。無明與上品善行合,即起天因緣,如畫上上白色。

當知無明與諸行合故,即有六道,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等,隨上中下,差別不同。

人天諸趣,苦樂萬品,以生歸死,死已還生,三世盤迴,車輪旋火。

法華玄義|(041)廣釋諸境,十如因緣


法華玄義|(041)廣釋諸境,十如因緣


法華玄義|(041)廣釋諸境,十如因緣


故《經》言:“有河洄澓沒眾生,無明所盲不能出。”經又稱為十二牽連更相拘帶,亦名十二重城,亦名十二棘園。

此十二因緣,新新生滅,念念不住,故名生滅十二因緣也。

料簡者,《纓珞》第四雲:“無明緣行,生十二,乃至生緣老死,亦生十二,是則一百二十因緣。初是痴,乃至老死亦是痴。不覺故痴,初亦不覺,至老死亦不覺;痴故生,痴故死。若能覺因緣,因緣即不行,痴不行故,則將來生死盡,名為黠,黠即隨道。”

法華玄義|(041)廣釋諸境,十如因緣


法華玄義|(041)廣釋諸境,十如因緣


法華玄義|(041)廣釋諸境,十如因緣


又十二緣起、十二緣生,為同為異?

此同是一切有為法,故無異。

亦有差別,因是緣起,果是緣生,則二緣起,五緣生,三緣起,二緣生。

又無明是緣起,行是緣生,乃至生是緣起,老死是緣生。

又四句:

• 緣起非緣生,未來二支法是也。

• 緣生非緣起,過去二支,現在阿羅漢最後死陰是也。

• 緣起緣生者,除過去、現在羅漢死五陰,諸餘過去、現在法是也。

• 非緣起非緣生者,無為法是也。

《法身經》說:“諸無明決定生行,不相離、常相隨逐,是名緣起,非緣生。若無明不決定生行,或時相離不相隨,是名緣生,非緣起。乃至老死亦如是。”尊者和須蜜說:“因是緣起、從因生法是緣生;和合是緣起,從和合生是緣生。”

法華玄義|(041)廣釋諸境,十如因緣


法華玄義|(041)廣釋諸境,十如因緣


法華玄義|(041)廣釋諸境,十如因緣


十二因緣支,二是過去則止常,二是未來則止斷,現在則顯中道。推現三因,則說未來二果;推現在五果,則說過去二因。三世皆有十二支,為推因果,故作如是說。

十二時者,

• “無明”是過去諸結時。

• “行”是過去諸行時。

• “識”者,相續心及眷屬時。

• “名、色”者,已受生相續,未生四種色根,六入未具。一、歌邏羅,二、阿浮陀,三、卑屍,四、伽那,五、波羅奢訶。如是等時,名“名色”。

• “六入”,已生四種色根,具足六入。此諸根未能為觸作所依,是時名“六入”。

• 此諸根已能為觸作所依,未別苦、樂,不能避危害,捉火觸毒,把刃不淨,是時名“觸”。

• 能分別苦、樂,避危害等,能生貪愛,不起婬欲,於一切物不生染著,是時名“受”。

• 具上三受,是時名“愛”。

• 以貪境故,四方追求,是時名“取”。

• 追求之時,起身、口、意,是時名“有”。

• 如現在識在於未來,是時名“生”。

• 如現在名色、六入、觸、受,於未來,是時名“老死”。

法華玄義|(041)廣釋諸境,十如因緣


法華玄義|(041)廣釋諸境,十如因緣


法華玄義|(041)廣釋諸境,十如因緣


一剎那十二緣者,

• 若以貪心殺生,彼相應愚是“無明”。

• 相應思是“行”。

• 相應心是“識”。

• 起有作業,必有“名色”。

• 起有作業,必有“六入”。

• 彼相應觸是“觸”。

• 彼相應受是“受”。

• 貪即是“愛”。

• 彼相應纏是“取”。

• 彼身口作業是“有”。

• 如此諸法生是“生”。

• 此諸法變是“老”。

• 此諸法壞是“死”。

法華玄義|(041)廣釋諸境,十如因緣


法華玄義|(041)廣釋諸境,十如因緣


法華玄義|(041)廣釋諸境,十如因緣


問:何不說病為支?

答:一切時、一切處盡有者,立支。自有人從生無病,如薄拘羅,生來不識頭痛,況餘病!是故不立。

問:憂悲是支不?

答:非也,以終顯始耳,如老死必憂悲。

問:無明有因不?老死有果不?若有,應是支。若無,則墮無因無果法。

答:有而非支。無明有因,謂不正思惟;老死有果,謂憂悲。又無明有因,謂老死;老死有果,謂無明。現在愛、取,是過去無明;現在名色、六入、觸、受,此四若在未來,名老死。如說受緣愛,當知說老死緣無明也。猶如車輪,更互相因也。

法華玄義|(041)廣釋諸境,十如因緣


法華玄義|(041)廣釋諸境,十如因緣


法華玄義|(041)廣釋諸境,十如因緣


欲界胎生者,具十二支。色界者十一,無名色也。無色界有十,除名色、六入。又言具有。色界初生,諸根未猛利時,是名“名色”。無色界雖無色而有名,當知悉具十二支也。

問:無明、行與取、有何異?

答:過、現、新故,已與果、未與果等異。

二、思議不生不滅十二者,此以巧破拙。

《中論》雲:“為利根弟子說十二不生不滅。”

痴如虛空,乃至老死如虛空:無明如幻化,不可得故,乃至老死如幻化,不可得。

《金光明》雲:“無明體相,本自不有,妄想因緣,和合而有。”

法華玄義|(041)廣釋諸境,十如因緣


法華玄義|(041)廣釋諸境,十如因緣


法華玄義|(041)廣釋諸境,十如因緣


不善思惟心行所造,如幻師在四衢道,幻作種種象、馬、纓珞、人物等,痴謂真實、智知非真。無明幻出六道依正,當知本自不有,無明所為。

如知藤本非蛇,則怖心不生,不生故不滅。

是名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相也。


法華玄義|(041)廣釋諸境,十如因緣


文章 | 智者大師

圖片 | 玉泉禪寺數據中心

玉泉Monastery

天台祖庭 智者道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