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同樣過不了情關,失戀的蒙克創作著名板畫《吶喊》

藝術家同樣過不了情關,失戀的蒙克創作著名板畫《吶喊》

1895年第三版彩粉木板畫《吶喊》

大部分人可能都見過上面這幅版畫——《吶喊》,作者是挪威表現主義畫家、版畫複製匠愛德華·蒙克。

表現主義自 20 世紀初從德國興起,在作品中,藝術家著重表達內心的主觀感情和自我感受,尤其是恐懼、焦慮等負面情感,對現實往往扭曲和抽象化。而《吶喊》是表現主義繪畫的代表作品。

蒙克共畫了四個版本的《吶喊》,分別是創作於1893年的蛋清木板畫和彩蠟木板畫;繪於1893年的彩蠟木板畫;繪於1895年的彩粉木板畫。其中私人收藏的1895年創作的版本《吶喊》於2012年5月3日,在紐約蘇富比印象派及現代藝術專場拍賣上,以接近1.2億美元的天價拍出,成為美術史上的第二名作,僅次於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的微笑》。

藝術家同樣過不了情關,失戀的蒙克創作著名板畫《吶喊》

1893年版蛋清木板畫《吶喊》

上圖是1893年的第一版《吶喊》(現藏於挪威國家畫廊),這幅蛋清木板畫最能表現作者最初創作時的心境。從畫中看到扭曲人身後有兩人,隱約是一男一女。而後面幾版則變成了兩個戴禮帽的男人。第一版的涵義與後面幾版截然不同。

實際上第一版中的兩人是蒙克請來做客的一對兒新婚夫婦,其中的新娘是蒙克一直追求的Dagny Juel女士。蒙克不僅在這幅名作中傷心地為她的出嫁而崩潰吶喊,而且為了她終身未娶……

1、蒙克的精神病家庭史與不倫的初戀

藝術家同樣過不了情關,失戀的蒙克創作著名板畫《吶喊》

《生命之舞》

1863年,蒙克,出生於挪威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知識淵博的軍醫,但是卻患有精神病,他向他的孩子們灌輸了對地獄的根深蒂固的恐懼,他一再告訴他們, 如果他們在任何情況下、以任何方式犯有罪孽,他們就會註定被投入地獄,沒有任何寬恕的機會。而愛德華·蒙克的母親則接受過良好的藝術教育。

死亡的氣息始終籠罩著這個家庭。每當蒙克一次次希望重新站起來的時候,就被更大的傷痛淹沒。在他五歲的時候,母親因肺結核去世,十三歲那年,年長兩歲的姐姐也因肺病死去,妹妹也罹患了精神分裂症。

蒙克從小就缺乏母愛,所以他一直很渴望女性的愛。但,越是渴望,他就越是得不到。他畫過各種各樣的女人:年輕女孩、病女孩、大媽、情人、海灘女人、女弔喪者、女精神病、女酒鬼、妓女、女兇手、護士、母親、古典女人、裸體模特……

蒙克的初戀對象是一位有夫之婦,比他大三歲的海軍軍官夫人,這段不倫之戀註定了以悲劇而告終。由於嫉妒,他還會去跟蹤這位夫人,然後陷入無盡的痛苦和矛盾之中。

愛總是與痛苦相依相隨。對蒙克來說,女人既是天使也是魔鬼,是如同吸血鬼般的存在。

2、蒙克深愛著Dagny,卻以終身未娶告終

藝術家同樣過不了情關,失戀的蒙克創作著名板畫《吶喊》

Dagny Juel肖像畫

曾有一次,蒙克以為他遇到了真愛。就是她,Dagny Juel,是當時柏林文藝圈的核心之一,有著無數的追求者。蒙克也不例外,他對她一見鍾情。蒙克稱呼她,Madame,我的女士,因為他不捨得直呼她的名字。

這種一見鍾情怎麼形容呢?

也許就像《洛麗塔》裡所說的:“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慾望之火,我的原罪,我的靈魂。”一個人愛另一個人愛到深處,是會跌落到塵埃裡。他邀請她去他的畫室裡做他的模特,為她畫了許許多多的畫像。但他卻從沒得到Dagny的心。

Dagny和許多個男人都保持著曖昧關係,直到遇到了一位波蘭作家,他們迅速地結婚了。

而彼時,蒙克正在挪威的故鄉,他邀請這對新婚夫婦去挪威的故鄉小城做客。

夏天的挪威海邊的小城,蒙克和這對新婚夫婦,1893年的一個安靜的夏夜,在海灣邊看到一輪血色的夕陽落下,身後站著充滿愛意的一對情侶。蒙克看到自己所愛的女人,已經成為了別人的妻子,於是,內心的驚叫,畫在筆下,就成了那幅著名的吶喊。

在蒙剋日記中記錄了他創作《吶喊》的靈感來源。日記中寫道:“當時正當日落,我和兩位朋友走在路上——突然我感到一陣悲傷——眼前的天空也突然變得血紅。我停下腳步,身子靠在欄杆上,感覺疲勞得要死——紅紅的燃燒的天空如同血與刀劍一般,籠罩在藍黑色峽灣與城市之上——我的朋友們繼續向前,而我卻站在那裡——我因焦慮而顫抖——然後我感到一聲巨大無窮的吶喊劃破自然。”

當我們瞭解到那兩位朋友和蒙克的關係後,都能夠感受和理解《吶喊》中那個扭曲和瘋狂的尖叫形象了吧?

也許,對蒙克來說,無法和Dagny在一起也罷,只要她能幸福,但偏偏事與願違,1901年,Dagny被一個愛慕她的人槍殺在酒店房間裡。

從那年開始,蒙克開始飽受絕望和幻覺的精神折磨,他漸漸開始拒絕外出,並在後面的藝術生涯裡,只呆在挪威的畫室裡,謝絕一切和外界的聯繫。

1944年1月23日,蒙剋死於小城Ekely,終身未娶。

3、兩幅截然不同的Dagny畫像

蒙克為心愛的Dagny畫過許多幅畫,與吶喊板畫一樣,一些主題曾在不同時期被繪畫出多個版本,雖然構圖和景象極為相似,但是給欣賞者的感受卻截然不同。

藝術家同樣過不了情關,失戀的蒙克創作著名板畫《吶喊》

《夏夜之夢,聲音》,1893年

1893年,Dagny還沒有結婚,蒙克還在熱戀著她。這時,在蒙克的筆下,Dagny穿著白色連衣裙,雙手交叉在身後,望向了畫家。她身後有一片樹林,還有一注月光傾瀉在湖面上。

白衣女子的面容雖然模糊卻透露著一股另人欣悅的柔情。

也許蒙克在畫這幅畫的時候,嘴角帶著笑意,慢慢地調色,慢慢地畫,傾注著感情,去描繪他的心上人。有Dagny在,整個世界都充滿著鮮豔明亮的顏色。

然而就在這一年,Dagny宣佈與一位波蘭畫家結婚了。於是同年蒙克創作了藝術史上的里程碑——第一版《吶喊》。他變身為板畫中那個捂著耳朵、面容扭曲、焦慮孤獨、震驚恐懼的尖叫形象,似乎蒙克發自內心地不願接受情人結婚的事實。

在心中的女神結婚三年後,蒙克終於鼓起勇氣重畫這幅畫,給人的感覺卻完全不一樣。

藝術家同樣過不了情關,失戀的蒙克創作著名板畫《吶喊》

《夏夜之夢》,1896年

畫面的場景由陽光明媚變成光線昏暗的傍晚,素顏和柔情的Dagny像沾染了世俗氣一樣畫上了重重的眼影,臉抬得似乎更高了一些,原來的端莊變得有些高傲,原來捲起的規整的髮型也變成了散亂的披肩發。

原畫的河中有一葉小舟駛向Dagny方向,舟上只有一黑一白兩個人。第二幅畫中承載兩人的小舟已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駛離Dagny方向的幾艘小船。

為什麼同一幅畫作會有這樣的改變?也許是隨著心愛的女人的離去,蒙克的愛和生命力也漸漸消逝了。

一樣的畫面,不同的藝術家或一個藝術家在不同時刻創作出來就有了不同的情緒和內涵,也許我們無需執著於畫面的形式,而應該透過畫面去觸摸藝術家當時的心境、感情與情緒,體驗藝術的動人魅力。

4、走進人心的《吶喊》成為不可或缺的藝術元素

如今的《吶喊》已成為現代人表達苦悶精神的象徵,其圖式通過版畫複製和印刷品所達到的傳播幅度在藝術史上也幾乎可以和《蒙娜麗莎》相比。

蒙克估計沒有預想到,他的這一形象創造會成為如今大眾文化的經典符號,受到無數”吶喊迷“的追捧,在1961年,《吶喊》成為《時代》雜誌封面,該期的專題是“內疚和焦慮”;《小鬼當家》中麥考利•卡爾金“驚聲尖叫”;《辛普森一家》中荷馬•辛普森也學此模樣扮演受折磨的北歐靈魂,《吶喊》甚至成為了後世藝術家創作的源泉,並且湧現出各種版本“吶喊” 致敬愛德華•蒙克。

藝術家同樣過不了情關,失戀的蒙克創作著名板畫《吶喊》

《吶喊》——艾裡希•黑克爾

1917年德國藝術家艾裡希•黑克爾創作了一幅木版畫:一個男子捂著太陽穴站在一片似乎要爆裂成光束的荒地裡。這顯然是在對蒙克1895年創作的《吶喊》黑白平版印刷畫致敬。

藝術家同樣過不了情關,失戀的蒙克創作著名板畫《吶喊》

《尖叫的教皇》——弗朗西斯•培根

1953年英國畫家弗蘭西斯•培根創作了布面油畫《尖叫的教皇》。培根曾明確表明自己對於蒙克的推崇,教皇系列作品就是受到《吶喊》的啟發。

藝術家同樣過不了情關,失戀的蒙克創作著名板畫《吶喊》

《對話大師之蒙克》 2X2m 布面油畫

2018年,藝術家代山(靳春岱)在《一帶一路飛天系列》意象主義油畫組圖中,專門創作了一幅名為《對話大師之蒙克》的作品,向這位現代表現主義繪畫的先驅致以崇高的敬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