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老巷故事——白廟巷

安康老巷故事——白廟巷

□ 周邦基

培新街先前叫“南井巷”,得此名是因其巷子地處西擴後的城南一隅,內中有三口水井:一口在今培新街、白廟巷和新建巷交匯的十字路口西南角,為民用水井;一口在此路口的西北方,為一硝坊熬硝所用;另一口在此路口的西南方,為一教會葡萄園所用。三口井呈倒“品”字形,居於巷中而被言“南井”者,應是路口當中的那口。因為,此井為民用且當初的巷子不似如今這般寬闊,故唯有此井在巷子之南。1957年,居於此巷中一徐姓盲人,因用火不慎釀成災難,大火燒燬了“培新小學”以東的半條巷子。恢復重建為民房區後,遂將南井巷更名為“培新街”。培新,培養共產主義新人。

昔日的南井巷有清同治年間、由邑中成衣工醵金所建“軒轅宮”,內奉軒轅黃帝為其剪裁縫製衣冠之祖。民國二十年(1931年),當時的縣教育局將軒轅宮改建為“第二高等小學”,後改稱“南井小學”、“西城小學”。新中國建立後的1952年改稱“第三完全小學”,翌年改稱“培新小學”。那場大火能夠倖免於難,是因為高高的大廟封火牆阻擋了火勢的蔓延,因此也保住了學校以西的房屋。

培新小學街對面,舊有“陝西省立民眾教育館”附設“公共體育場”,內有一足球場和三個籃球場,還有跳高、跳遠、天梯、鞦韆、單雙槓設施,供城內民眾進行體育鍛煉或中小學校進行體育比賽。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當時的安康縣第三屆春季運動會即在此舉行。1941年6月22日(農曆五月二十八)日本飛機第二次轟炸安康城,一受驚毛驢在場內奔跑引起日寇注意,遂向體育場投彈,致周邊數十百姓遇難。1949年11月27日安康和平解放後,縣內各界民眾在此舉行慶祝大會。1956年體育場遷入新址後,人們便將這一帶街區稱為“老體育場”。“文革武鬥”後改建為民房區,故又稱“培新街民房”。

在公共體育場的西邊,有一天主教的修道院,因其院內有數百株規模的良種葡萄園和大片的蔬菜地,故老安康人俗稱此處為“大園子”,整個園子中的田間管理均為修女們進行。早先菜園中種的西紅杮,當地人不知為何物,亦不敢食用。後知道此物是可食用的蔬菜後,又稱其為“洋杮子”。從某種意義上講,這裡的修女也是西紅杮在安康的引種和推廣者,而南井巷也是西紅杮落戶安康的試驗地。

在大園子以西,又有安康地方工業嬌子鄒家驥開辦的“建安油廠”;以東還有楊青山開辦的“米行工廠”。故南井巷亦可謂是安康糧油機械加工生產的“搖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