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衡陽西鄉的儒學教育

衡陽西鄉的儒學教育(上)

衡陽教育素稱發達。東晉時桓伊讀書伊山寺。唐元和年間,改石鼓道院為學舍。宋至道三年(997年)創辦石鼓書院。自後書院不斷增多,官辦縣學也開始興建。宋明兩代,著名學者李迪、寇準、周敦頤、張栻、朱熹、湛若水等相繼來衡講學,倡辦教育,境內讀書研討的空氣十分濃厚。至清代,一批朝廷官吏和地方有識之士,如劉祖煥、常大惇、彭玉麟、程商霖、成俞卿、祝松雲等,或撥款擴充教育經費,或上疏奏請增加生員名額,或倡導、捐資辦試館、書院、義學,使全縣教育事業得以持續發展。清末,廢科舉、興學堂,延續數千年以忠君、尊孔為主要宗旨的封建儒學教育逐漸過渡到新式的資產階級教育。

私塾

私塾是清代衡陽縣初等教育的主要形式。其類別按教學程度,有蒙館、經館之分;按經費來源,有家塾、義塾之別。其學制、課程、學生入學年齡等,均無統一規定。蒙館的教材,一般為《三字經》《千字文》《雜字》,女生另加《女兒經》。教學方法為典型的注入式,蒙師點書,學生死記呆背,但注重識字、寫字。經館以“四書”“五經”為教材,經師按朱熹集註進行講解,並指導學生作八股文、試帖詩。塾師習稱“書師”或“先生”,教學水準因人而異,差別甚大。塾師對學生管教甚嚴,動輒罰站、罰跪,或用戒尺打手心。

清代,衡陽縣西鄉境內著名的義塾有乾隆年間創辦的“縣義學”,同治元年(1862年)創辦的曲蘭“鄒氏召田義學”、渣江“彭族義學”,光緒年間創辦的石坳“常氏聚湖義學”、水寺“李氏木山義學”、上峰“畲堂魏氏義塾”等。其中,曲蘭“鄒氏召田義學”的辦學經費和學生書課費全部由鄒氏“培士”“培松”兩公分攤,學生成績優異者每期還可得一擔谷的獎勵。光緒十九年(1894年),該義學在桐梓坪、曲蘭、高漢設分館。 清末,分別改為培才、龍麓、曲蘭、月形小學。境內著名的經館有官埠的井塘、陳祠、鹽田橋湯祠、國慶的到灣屈祠,峴山松山村“知足齋”、上峰魏祠堂等處。清道光、咸豐年間,

太學生陳常泰於官埠井塘設館,常年招生10人左右。陳的名弟子有彭玉麟、歐陽定果、陳名陶等。陳70壽,彭玉麟曾親題“正直綏福”匾額相贈。

至光緒年間,陳之子太學生陳卓卿繼續任教,因學生增多,遷址陳祠(今官埠中學)。卓卿的名弟子有陳墨西、歐陽甲門、陳祥林等。卓卿任省試閱卷宗師時,有大富豪門私送巨銀,公拒而不納,陳墨西曾著文贊其“不慕榮利”“師表高標”。

清末廢科舉,境內規模較大的私塾相繼改為學堂。民國時期,私塾與新學並存。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實施國民教育,政府明令取締私塾,但私塾仍大量存在。至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全縣計有私塾210所,其中經改良檢定合格的43所,已取締89所,待取締的78所。新中國建立後,由於小學教育迅速發展,私塾日漸衰落,至1957年全部消失。1962年,因部分民辦小學停辦,境內少數地方復辦私塾,計17處,學生217人。“文化大革命”中,私塾被列為“四舊”遭到“橫掃”,自此絕跡。今天鄉村一些老人能夠以毛筆書法引以為傲,出口成章,得益於1962年復甦的私塾。

書院

唐憲宗元和年間,縣人李寬改石鼓道院為學舍,時人譽為“秀才書院”。宋至道三年(997年),縣人李士真正式創辦石鼓書院,是為境內最早之書院。宋代,石鼓與白鹿、睢陽、嶽麓齊名,並稱“天下四大書院”。繼石鼓之後,境內書院逐漸增多。至清代後期,縣城“書院相望”,計有石鼓、蓮湖、嶽屏、船山、西湖等14所。此外,分佈在西北鄉村的還有岣嶁書堂、上峰東衝、金溪雙桂、樟樹梅庵、高碧石門、洪市文昌宮等6所。

書院以“導進人才”(清乾隆元年“上諭”)為目的,遴選州縣“文行兼優”的士子入院深造,設山長、教習主持院務、教學,以研習儒家經籍為主,間亦議論時政,常採用個人鑽研、相互問答、集眾講解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境內書院自宋初至清末,歷時近千年,培養人才數以萬計。

石鼓書院創辦最早,影響最大,清代為衡郡七縣生員攻讀的場所,門牆桃李最豐。州人李芾,縣人王詔、陳宗契、朱白野、伍定相、祝岣嶁、曾朝節、夏汝弼、管嗣裘、鄒統魯、李國相、祝松雲等皆為石鼓高足。由彭玉麟倡議遷址改建後的船山書院,因得到衡、永、郴、桂等地的捐助,又有永屬竹木稅附加的收入,經費豐裕,生員充足,兼之延聘清末大學者王闓運當山長聲譽大振,因此創建雖晚,亦造就了不少俊彥之士。

金溪雙桂書院又名桂芳書屋、桂花軒,為清道光元年(1821年)唐翊庭創辦,院址設桂馥老卜代衝,道光九年(1830年)延聘縣內名儒汪炳龍(號覺庵)為師。汪積學懋行,教學有方,書院由此聲名遠播,來此求學的人日漸增多。鄰縣(雙峰)曾國藩及其胞弟國璜、國荃均曾在此拜師就讀。

曾氏後來在《金坑唐氏續譜序》中雲:“往者,衡陽翊庭唐先生延覺庵夫子於桂花軒,餘從學焉……越八年,餘入詞垣(指進入翰林院-編者),歸省,復為翊庭五十壽。”桂花書院於光緒末停辦,今院址已廢,唯當年楓樹還在。

光緒二十七年(1901),清廷諭令全國書院改為學堂。次年起,境內書院有的停辦,有的改辦成中、小學堂。

衡陽西鄉的儒學教育(下)

湖南衡陽西鄉的儒學教育

衡陽縣烏雅學校

縣學

衡陽縣學原址在縣城西望湖門外鳳凰山,即宋龍圖閣學士鄭向故宅所在地。南宋開禧三年(1207年),知縣唐曄主持修建。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衡陽、清泉分縣後,兩縣合用。縣學附設學署。因與孔廟合建,亦稱文廟。明、清兩代,常設教諭1名、訓導2名進行管理。縣學學生都是經童試錄取的生員(又稱庠生、秀才)。生員按其成績和待遇的不同,有廩生,增生,附生之別;按其所學內容,又有文學、武學之分。生員的名額,元代定15名,明代定廩、增生各20名,並酌收附生。衡、清分縣後,衡陽定廩、增生各10名,附生12名。以後多次追加,至同治年間,文學定額32名,武學定額22名。生員在學,不住學宮,也不以課業為重,主要任務是參加由省學政主持的每年1次的歲試和鄉試前的科試,以取得參加鄉試的資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縣學停辦。

縣學、書院皆為準備科舉的場所。據不完全統計,唐初至清末的1200餘年中,衡陽縣共考取進士87人(其中武進士4人,清代48人),舉人約600人(其中武舉32人,清代約200人)(含今衡南縣,衡陽市區)。上述進士、舉人絕大多數都是經書院、縣學培養出來的。

書香世家

儒學教育培養了衡陽西鄉一些世代書香家族。如上峰魏氏、渣江彭氏、鼓峰陳氏、獅子橋王氏、溪江歐陽氏、金蘭石坳常氏、洪市禮梓夏氏、烏雅塘劉氏等。尤其烏雅塘劉祖煥家族,自清嘉慶年間至光緒年間,一門四代一百年湧現出34個“頂戴”( 清代用以區別官員等級的帽飾),其中文職30名,武職4名。其家族與衡陽江東岸楊家數代聯姻,成為衡陽近現代100多年來重大事件的關聯之家。

劉質夫,名祖煥。字象勳,號質夫,是烏雅塘劉氏第十二代孫。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辛卯十一月初九辰時生,咸豐元年(1851年)七月二十七日辰時卒。壽八十一歲。郡優廩生。己卯科鄉試敕授文林郎。嘉慶五年恩科第六名,亞魁。嘉慶十九年甲戌科進士,二十二年丁丑科(1817年)補行殿試,欽點即用知縣。己卯充山右鄉試同考官(見《烏雅堂劉氏四修宗譜》卷二P487、《衡陽縣誌》P614)。 特授山西文水縣知縣。與陶澍同年(見《劉氏四修宗譜》P110)。

歸裡後“歷掌東山、蓮湖、石鼓書院。門下多知名士。己卯充山右同考試官,得士尤盛。順天府尹田君嵩年,其首選也。”劉祖煥作為清代衡陽籍21個文進士之一,在衡陽有相當廣泛的影響力。據民國衡陽政府編輯的《衡陽教育志》載:劉祖煥與彭玉麟等6人被衡陽學宮定期祭祀。可見其在衡陽教育界 地位之高。

劉祖煥一共生五子。均為飽學之士。長子厚奄,名坤,譜名萬斛。字有容,號厚奄。國學生。敕封修職郎。次子可崖 。譜名萬書。名鍔,字官六,號可崖。咸豐六年丙辰歲進士。部選醴陵縣訓導。修職郎。三子琢堂,名圭,譜名萬泉。字養源,號琢堂,又號叔達。優廩生。道光丁酉科拔貢,朝考二等。署桂陽州臨武縣訓導,授永明瀏陽教諭。“駱中丞以品端學遂年富才優卓薦擢為縣令”。授文林郎。花翎四品銜,誥封中憲大夫。主講蓮湖書院、西湖書院前後十四年。“其課士敦本力行”(見《劉氏四修宗譜》P121)。四子萬經。名勳。字有常,號庚堂。祖煥四子。太學生,修職郎。五子萬緯。名均。字皆平,別號少翁。廩貢生。候選訓導。修職郎。

劉祖煥兄弟五個。其中三個為名儒。 二弟祖熾。字廷彩。號錦橋。太學生。三弟祖炯。字映陛,號鏡亭。蓮湖書院、石鼓書院高等掌教。

侄子輩:萬懋。名坊。兄祖燦長子。太學生。萬懿。名墀。字文止,號丹崖。祖燦次子。道光丁酉以縣試案首入庠。誥贈奉政大夫、晉贈朝議大夫。萬甲。字春生,號科堂。祖燦三子。登仕郎。

孫輩:年其。名鎮楚。字善村,號耕漁。祖煥長子萬斛第三子。同治甲子縣試前列入郡學第二,戊辰一等第三補廩。光緒庚寅歲進士。候選訓導。丁酉科正恩第四名舉人。年皆。名鎮邦。字鐵舫。號殿臣。萬泉子。廩貢生。候選訓導。署理嶽州府學教授。修職郎。年銳。名鎮寰。字精卿。一字鏡清。 祖煥之弟祖燦次子萬懿次子。同治癸酉科舉人。光緒庚寅科大挑一等籤分廣東試用知縣。戊子科鄉試同考官。歷署興寧、樂昌縣知縣。調補高要縣知縣,委署歸善縣、護理惠州正堂,調署增城縣知縣。花翎四品銜,升直h州知州。誥授奉政大夫、晉授朝議大夫。衡陽縣誌局總纂。年磷。名鎮國,字善保,號健亭。祖煥長子萬斛第四子。郡武庠生。由軍功保舉花翎都司,同治戊辰年三月二十日殉難河南滑縣。奉旨入河南湖南兩省會昭忠祠。例授昭武都尉。

重孫輩:興濂。名堯熙,字紹周,號希樸,又號敬止,晚年號解脫子。年其次子。光緒乙酉廣東防務大營文案,欽差大臣彭玉麟匯奏由文童獎賞藍翎五品頂戴。宣統元年己酉選舉孝廉方正。候選直隸州州同。例授奉直大夫。興治。名琛。字文海,號澄川。年皆三子。候選州判。例授文林郎。興澧。字蘭伯,號雨鋤。年銳長子。光緒乙未試八府學附生,籤分湖北候補知縣。例授文林郎。興潞。名元湛,字紹文,號榴村。年銳次子。太學生。登仕郎。名元湘。年銳三子。六品銜。廣東補用典史。例授儒林郎。興桂。名鴻,字水香,號冠鰲。年銳四子。太學生。興睿。字明哲,號濟川。萬斛長子年鍾長子。藍翎五品頂戴,例授登仕郎。興泮。名鴻模,字香芹。年鍾次子。由文童保舉藍翎,候選縣丞。例授修職郎。興嬴。字星海,號巨川。年皆次子。太學生。興濟。名炳炎,號月樓,別號廣珊、悅韶。實業學堂國文教授。祖熾-萬圻-年增長子。興濤。名俊安,字大觀,號雲軒,年磷三子。藍翎千總、守備。興浩。名盛德,字春恩,號文治。祖煥長子萬斛第三子年其三子。藍翎把總。興沛。名明魁,字作霖。祖燦長子-萬懋長子-年鎮長子。副將。陣亡於廣東。

由此可見,劉祖煥家族真正算得上書香門第、一門俊秀。時間延續之長,人數之多,在衡陽西鄉歷史上屬罕見。彭玉麟在為劉祖煥夫人壽序中所說的“入選拔列,明經貢成,均競秀一門”(《鄢太孺人九秩有三壽序》),既有褒揚之意,也有由衷的讚歎。(文/劉定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