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地文化-小桥流水人家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故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这是诗人杜荀鹤在《送人游吴》中对苏州美的描写。一提起苏州,大多数人都会想起杜荀鹤的这首诗。唐朝的苏州人,将自己的平常日子,过得像唐诗一样风雅。古人把苏州写活了,至今都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海。

吴地文化-小桥流水人家

苏州是世界上惟一历经沧桑仍坐落在原址上的古城。在2500多年前,听说伍子胥在建造苏州城的时候,哪里是水路,哪里是陆路,大体已规划好了,造就了苏城"街河相邻、水陆并行"的双棋盘格局,使苏州成了河网密布,水木青幽的水乡泽国。河流成了吴文化的载体,自西流到东,自古流到今,饱含着多少呜咽和欢扬,也承载着历史的记忆。

吴地文化-小桥流水人家

没有人会不喜欢水巷,住在那美丽的景色上面相信是谁都无法抗拒的。水巷的特点是对称,屋子是两层的,青砖白墙,许多石阶朝水里铺去,留在岸上的也长满了青苔,现在很多画上的江南巷子,多是这样的水巷。水巷还有个好处,就是每见有船只摇过,叫卖声声,枕河人家便从窗里吊下竹篮相购,连购物也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情趣,生活与自然相依,有着哪股清新朴实之气。

吴地文化-小桥流水人家

到过苏州的人最难忘的便是苏州的老街。山塘街中间是山塘河,通过一座座石桥与另一侧的连接。这里的房屋多为前门沿街,后门临河,有的还建成特殊的过街楼。在平江河上,流水涟漪,枕河民居的倒影时隐时现,河岸两侧,则有依依垂柳,成行栏石。河道、石桥、小巷和屋舍共同形成了高低错落的轮廓线和富有节奏韵律变化的视觉空间。这样的景致并非如现时的许多仿古建筑那样堆砌于一夜之间,而是已历经数百年之久,置身其中,仿佛时光已经倒流,一股凝重浓郁的历史感会油然而生。

吴地文化-小桥流水人家

古城小桥多,每座桥都蕴藏一个美丽的传说,一种独特的风姿与神韵,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尽情流转。历史上苏州到底有多少座桥,各有各的说法。桥梁是苏州水城最富有代表性的建筑,仿佛就是这座城市的街头雕塑,使苏州增添了无限的生动和绵延的韵味。最难得的是近年来经过修葺,这些桥还保持着原有古香古色的风味。在桥上,别样风景尽收眼底。在桥外,桥又成了风景中的极致。

"小桥、流水、人家",这是不可分割的苏州特色,水绕着古城,古城围着水。一半儿是水,另一半儿是岸。岁月悠悠,流水悠悠,谁又说得清是岁月沉浸在流水里,还是流水浮漾在岁月上呢。虽然今天的苏州城市在改造当中,但是仍会保留她那传统的静谧与超凡脱俗的雅致。小桥的名称还在,流水的影子还在,枕河人家的符号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