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寶地寶應

寶應縣位於江蘇省中部,淮河下游,裡下河地區西部,夾於江淮之間,北緯33度、東經119度,縣域呈梨形,射陽、廣洋二湖環其東,寶應、白馬二湖繞其西,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總面積1467.48平方公里,其中:陸地979.43平方公里,佔66.7%,水域488.05平方公里,佔33.3%。

探究寶地寶應

寶應縣氣候屬於北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具有寒暑變化明顯,冬夏長,春秋短,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光照充足,雨量豐沛,霜期不長,災害性天氣較多等特徵。

寶應縣水道縱橫,全縣水系以京杭大運河為界,分為東西兩部分,運河東東部屬裡下河區射陽河水系,運河西部屬高寶湖區水系。北倚洪澤湖,南靠高郵湖。

探究寶地寶應

寶應境域置縣已有2200餘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建立東陽縣,後又稱“平安”、“安宜”。 唐上元三年(762年),縣境獲“定國之寶”,肅宗詔書,將安宜改名為寶應,沿用至今。春秋戰國時期,此地先屬吳,後屬越,復屬楚。秦時建東陽縣,屬東陽郡。漢為東陽、平安、射陽三縣地,先後屬臨淮、廣陵郡。縣境曾出土“有柄石斧”、“鹿角化石”、“青銅寶劍”、“楚幣郢爰”等珍貴文物。省文物保護單位質疑的“九里一千墩”漢墓群,即坐落在古射陽遺址西南一公里處。這充分表明歷史文化源遠流長。隋初,境內統一為安宜縣。唐改稱寶應縣。南宋期間,先後升為寶應州、寶應郡,領寶應、鹽城、山陽、淮陰等縣。明隸屬高郵州。清屬揚州府。民國期間先後屬淮揚道、淮陰行政督察區。解放後先後屬揚州、泰州區,1953年1月寶應隸屬江蘇省揚州專區直至今日。

寶應縣歷史悠久、人才輩出,漢有臧旻,曾戍邊陲,深諳西域國情,不啻班固;臧洪、陳容義斥腐惡,同日殉難,後世尊為烈士; “建安七子”之一陳琳,其《檄豫州文》氣勢磅礴,筆鋒犀利,誠為千古佳作。晉有陳騫,足智多謀,位在三司之上。明、清人文尤盛,登科及第者指不勝屈。前後有狀元王式丹,榜眼季愈,探花朱士彥、馮煦。共有進士67名,舉人263人。巾幗中聞名詩壇者,明有仲雲鸞,清有劉文蘭、劉文芳姐妹及劉淑曾、陳瑞華、喬亦光等20餘人。經學家劉寶楠,學識淵博,所著《論語正義》,堪稱訓詁名作。自漢至清著書立說者逾200名,收入《四庫全書》的,有寶應籍文人著作10餘部。另有,李元泰斗高朗亭,為京劇奠基人之一,享譽京都。杏林妙手仲昶、仲蘭,精通岐黃,回春有術。工丹青者,陶成居首;並有女畫家濮文湘,所繪《落花蝴蝶》,尤為藝苑增輝。善金石者有劉稼、成法溥,刀法蒼老,古韻尤濃。再者,能工巧匠也不乏其人,民國期間射陽湖鎮雕刻藝人陳青槐,精於建築設計,擅長繪畫雕刻,手藝高超;望直港鎮人郭如金民間譽為“活魯班”。

探究寶地寶應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寶應縣土地肥沃,氣候溫潤,西湖東蕩,百里荷香,是全國著名的“荷藕之鄉”。

藕粉是“中國荷藕之鄉—寶應”的著名特產,生產歷史可追溯到600多年前,明清時期,寶應白蓮藕粉被列為皇室貢品,有“鵝毛雪片”之稱;因其營養豐富、口感滑潤,自古以來深受人們喜愛。此外 寶應藕菜“蜜餞捶藕”滿譽江淮,為四方賓客所稱道。當時寶應名士喜好 藕菜,產生了“全藕席”,室供碗蓮盆景,壁掛荷花詩 畫,席中放一花瓶,以清水插鮮荷花數朵,色香味具全, 頗具雅趣。

寶應西有湖、東有蕩、,五湖四蕩,如九塊翡翠鑲嵌在這片寶地上。水連水,水依水,水鄉風景,如詩如畫。境內水面灘地共有70多萬畝,水產養殖面積近50萬畝,年水產品總量可達12萬噸,水產業的經濟份額成為全縣農業的"半壁江山。" 2002年,全縣河蟹養殖面積突破25萬畝,佔整個水產養殖面積的一半以上;全年河蟹產量達2萬多噸,佔全省河蟹總產量的三分之一,佔全國河蟹總產量近七分之一;河蟹單項產值達10多億元。寶應養蟹的規模、產量、產值都是名副其實的全國單打冠軍。 寶應湖大閘蟹作為寶應水產業的拳頭產品和特色品牌美名傳四方,蜚聲海內外。

探究寶地寶應

除水產品外外,還有白龍涇河大糕,白龍涇河大糕歷史悠久,風味獨特,因傳說涇河小龍王在此避難而取名,曾獲商業部和江蘇省優質產品稱號,中國首屆食品博會銀獎。該產品以本地優質糯米粉、純淨白糖、精煉油脂、高級蜜餞等主要原料, 配以核桃仁等多種輔料,按傳統工藝精製而成,具有色白片薄、綿軟細膩、香甜油潤、捲曲不斷、入口即化、點火即燃等特點,是喜慶、旅遊、節日饋贈親友之佳品。

春節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節日,寶應也是如此。寶應人把過春節叫做“過年”。春節前家家要打掃衛生,人人要理髮沐浴。寶應人過春節,是從“三十晚上”開始的。“三十晚上”這天,家家戶戶要貼上春聯,還要把過年五天吃的菜全部燒好(按照傳統習俗,過年五天中是不能動刀的)。晚上全家人共飲守歲灑,這頓灑席是最豐盛的。開席之前要燃放鞭炮。大年初一清晨,孩子們未起床,先摸枕頭下的“壓歲錢”,吃雲片糕(“糕”與“高”諧音,寓意“步步升高”)。早上起床後,穿上新衣服,點燭焚香,燃簇鞭炮,敬天地。第一頓飯總是吃湯園,祝賀全家諸事圓滿。然後出門,逛街,走親訪友,相互拜年,說一些祝福的話。大年初二,寶應地區有“帶女兒”的習俗,即把出嫁的女兒一家人帶回家吃飯、團聚。 初五,接財神,又稱“小年”,零時一到,家家戶戶爭相燃放鞭炮,迎接“財神爺”進門。過年的幾天,寶應城鄉街頭上十分熱鬧,有舞獅子、舞龍的,也有踩高蹺、打腰鼓、玩蕩湖船的,鑼鼓響處,人山人海。近年來,春節晚上放焰火的人家又多起來了。

探究寶地寶應

元宵節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燈節”,古稱“天夕”或“上元節”。 自古以來,元宵節即是“火樹銀花不夜天”的狂歡節日。寶應地區過去最流行的是粉紅的荷花燈、白色的兔子燈、綠色的蛤蟆燈等。燈會還伴以精彩的文娛節目,有詩:“金龍逐隊市聲囂,花鼓隆隆踩高蹺。”文化人則另有一番樂趣,這就是猜燈謎,又稱“射燈虎”,講究的是在宮燈、玻璃燈上書寫謎面,簡單些的則把謎面寫在彩箋上用線懸掛起來,供人猜射。月上柳梢,華燈初上,猜謎者樂此不疲,必欲覓得其底而後快。此節始於漢初,盛於隋唐,燈俗歷朝不衰,沿襲至今。寶應地區燈節有六天,並有“上燈圓子落燈面”的食俗,即正月十三上燈,晚上吃湯圓,表示閤家團圓,十八落燈,晚上吃麵條,意為順順暢暢。過去,姑娘出嫁尚未生育的,孃家要給婆家送“麒麟燈”或“蓮子燈”,祝姑娘“早生貴子”。昔日寶應地區流行過這樣一首戴起花來愛煞人。我問小姑娘到哪裡去?轅門橋上去看燈。又是龍燈又是會,又是奶奶八十歲,又娶媳婦又圓房,又添孫子一大床。”這是過去的老話了,現在,提倡“計劃生育”、“只生一個好”,當然不能再祝願生“一大床”了。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又稱端陽。寶應地處水鄉,盛產菖蒲、艾,每到端午佳節,插掛、放置菖蒲、艾幾乎是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風俗習慣。寶應一帶,端午節期間,還有用五彩絲線結成“百索” (又名“百歲索”)系紮在小孩手腕上、結成小網兜內裝煮熟的鴨蛋掛在小孩胸前的習俗。老人們認為,用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的絲線做成的飾物可以驅邪降福、消災延壽。

寶應地區的婚慶習俗大致分為五個過程:暖房,正日,回門,瞧招,遙招。

探究寶地寶應

暖房:

在結婚的日子商定下來之後,雙方都要做些準備。結婚前一天叫做暖房日。男女雙方家裡都要置辦酒席招待親朋好友,酒席一般安排在晚上,主要親戚沒有特殊事情通常都要到場,尤其是舅舅,舅母,因為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外甥結婚,外甥女出嫁,舅舅,舅母必坐主席(上席),然後再安排其他客人。吃喜酒的人同時也要出人情,所以這一天吃的酒就叫暖房酒。新娘,新郎也有事情要安排。新娘出嫁前,孃家直系親戚一般要請出嫁的姑娘吃一頓離家飯。暖房日要沐浴更衣,臥床休息。第二天(正日)梳妝打扮,靜候新郎的到來,同時準備好一切隨身攜帶的物品。新郎暖房日除了招呼客人外,也要沐浴更衣精心修飾一番,臨睡覺前,要安排一個童男子陪睡。陪睡的童男子一般是近親小男孩,第二天在新郎床上可以獲得壓床錢和糕點之類的食品作為獎賞。

正日:

正日是結婚日子的當天,也是新郎迎娶新娘的終生難忘的日子。新娘在家翹首以盼,父母招呼客人,一早燒香謝菩薩,燃放鞭炮。親戚朋友吃早茶,恭候迎親隊伍的到來。新郎家同樣也是一早燒香謝菩薩,安排娶親隊伍。娶親隊伍的人員組成一般是新郎,伴郎,媒婆,司機,必須成雙。簡單吃一頓清茶後,鞭炮歡送,出發迎娶開始。

快到新娘家前,放鞭報信,新娘家早派人等候,也放鞭回應,迎接娶親隊伍的到來,到了新娘家裡,再放鞭炮告訴別人迎娶的隊伍已到,接著安排客人就坐吃三茶(一茶白糖紅棗,二茶清水糕點,三茶湯圓),家裡另外安排四人陪吃,剛好組成一桌(8人)。稍作休息,此時時間已近中午,然後安排入席吃午飯,完畢出嫁開始,首先發妝奩。(有先後安排,子孫馬桶,銅爐門簾,箱子被子,梳妝用品,陪嫁物品),其中箱子閉鎖要求新郎給閉鎖人(新娘親哥或者親弟)壓手錢,多少事先商量好的,一般不為難新郎。接著娶人。新娘腳不沾地,搭著父親或哥哥的鞋子,或者由哥哥揹著上新郎花轎(船,車),且要求新娘流淚辭別家人,家裡也安排人送嫁,通常是新娘的弟弟,哥哥或者伴娘,同樣也要成雙。最後放鞭歡送,新娘家基本就沒有大事了。經常要求新郎的娶親隊伍在太陽下山之前到家。

娶親隊伍快要到家的時候,伴郎放鞭報信,新郎家人也早已安排人等候他們的到來,同樣放鞭回應,到了家裡再放鞭。先安排送親的人吃三茶,新娘暫不下轎(車,船)由媒婆陪著,完成後接人開始。先接妝奩(還是按照以上順序進行),隨後迎新人。新郎在前,摻著或者抱著新娘,也有馱著新娘的,新娘腳還是不著地,根據距離長短放上蘆柴或是蘆柴席,新人在鞭炮聲中由燒著的蘆火棒發出的光指引下沿著此進入洞房,入房後媒婆關門,安排新娘新郎吃富貴飯,然後掛上門簾(一般由媒公進行,需要說上幾句叫好的話語),還要安排人戳窗戶,也要叫好,戳窗者可以得到喜糖或喜煙的獎勵。一切完成新郎家的客人入席,宴會開始,此時的舅舅舅母不再入坐主席,取而代之的是新郎的好朋友和送親的人,酒到一半時,(一般是上到肉圓時),送親人離去(鬧房避免尷尬),放鞭歡送。新娘新郎敬酒、撒煙、發喜糖,鬧房開始。

探究寶地寶應

鬧房完新娘拜見新郎家的主要親戚(爸爸、媽媽、舅父、舅母、姑父、姑母、姨父、姨母、哥哥、姐姐、叔叔、嬸嬸等,需要給見面禮金。也有舉行拜堂儀式的)完畢新娘新郎洗漱關門休息,放鞭炮。睡覺前媒婆叮囑兩個人的鞋子要放一樣齊(日後過日子平等對待,互敬互愛)。

探究寶地寶應

回門、瞧招、遙招

回門是結婚日的繼續,也就是第三天,一大早新人起床,由新郎陪伴打著傘,新娘提著洗漱用水或是其它垃圾倒到門外垃圾堆或是家裡洗手間,放鞭炮,開始新的孃家生活的第一天,新娘一般要求做一頓早餐,然後收拾一下由新郎陪伴準備回門,新娘家也安排男士過來瞧招,主要目的就是與男方家裡人會親,以便於日後避免親戚對面不相識。第四天由新娘家安排遙招;主要是女士為主,目的與瞧招一樣也是會親。第五天帶來新娘家父母與親家相認加深感情。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也認識到過去的陋習缺陷太多,於是婚俗也在不斷改變,逐步向節約,簡樸有紀念意義方面發展,現代許多年輕人已不再按照古典的傳統進行,他們把婚禮的時間縮短成了兩天,把正日,回門,瞧招,遙招合為一天。既省錢,不累人,又把事情辦成了,兩全其美。還有運用現代高科技產品(拍照,攝像)留下人生最美好的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