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氏的崛起與俞元的消失

滇國何時滅亡?有人認為應在元封三年秋。那一年,漢武帝的軍隊滅掉勞浸、靡莫等國之後,滇王舉國投降,滇國也就滅了。當然也有不同觀點,認為滇國如果在這一年滅亡,那就不會再有漢武帝賜滇王之印了。也就是說,元封三年之後,滇王、滇國仍然存在。

爨氏的崛起與俞元的消失


按明代諸葛元聲《滇史》的記載:“平帝元始元年,春,正月,滇王獻白雉於朝。”此時,王莽已有竊取西漢政權的野心,在朝中行事都以周公自居。按史書上記載,周公當政時,今越南境內的越裳國曾貢獻過白雉。為了證明自己的功德已經趕上了周公,王莽就指派益州太守演了一出鬧劇。因為滇國鄰近越裳,益州太守就讓滇王詐稱是越裳人,向朝中獻白雉,於是朝中就有了“白雉之瑞”,王莽也因此得到了“安漢公”的封號。

“元始元年”,即公元1年,已經是西漢末期,那時滇王仍然存在。

到了天鳳元年,公元14年,《滇史》記載:“滇王復殺益州尹程隆。莽遣平蠻將軍馮茂發巴、蜀、犍為吏士擊益州。滇王率諸蠻迎敵,莽兵敗回。”這裡的滇王成了一位反抗軍首領,大敗王莽新朝的軍隊。那時滇王還在,滇國也還存在。

爨氏的崛起與俞元的消失


這些歷史記載,從現當代考古研究中也可以找到佐證。上世紀七十年代,玉溪市江川縣李家山被髮掘後,雲南的古滇文化研究專家張增祺發現,李家山墓地是古滇國時期除晉寧石寨山滇王墓地以外,規模最大、出土文物最豐富的古墓群,時間從戰國後期一直延續到東漢初,與石寨山相始終。張增祺還發現,與石寨山的滇王墓相比,李家山古墓群繁榮時間早,衰落時間晚,其間並沒有中斷過。因此他斷言,滇王很可能最早在撫仙湖、星雲湖一帶發跡,隨後才向滇池周邊發展,西漢統治延伸到雲南,滇王勢力衰落,又退回星雲湖沿岸,直至中原王朝的郡縣制最終取代了滇國的統治。也就是說,玉溪的“三湖”地區,也曾是古滇國的統治中心地帶。

古滇國的最終消亡,與郡縣制設立有很多關聯,但郡縣制的發展在中原王朝出現分裂、對峙的東晉、南北朝時期也曾搖擺、倒退過,一個重要的原因正是,這一時期,強大的部族勢力迅速崛起,南中地區豪強大姓獨霸一方,無論是滇國還是郡縣制都無法制約。

東漢的南中大姓,在滇西地區,就要數哀牢九隆五族,這一部族共有十個大姓:董、洪、段、施、何、王、張、楊、李、趙。十姓直到南詔立國前後,都是滇西地區的望族。

東漢時期,牂牁地區也有四大姓。王莽長安篡漢,公孫述益州稱帝,都想攻佔南中地區。不想,牂牁郡中有龍、傅、尹、董四大姓,聯合牂牁郡功曹謝暹堅守漢家疆土多年,直到漢光武帝即位,他們才派出使者走水路,沿牂牁江,繞道番禺,輾轉入朝上貢,得到了光武帝的嘉獎。

爨氏的崛起與俞元的消失


到了三國蜀漢時期,南中地區的大姓,如雍闓、孟獲、高定、朱褒等都是一時豪強。他們暗通吳國發動叛亂,諸葛亮入滇平叛,四大豪強大部被滅,只留下了孟獲統管南中各大部族。同時收編的還有建寧郡的爨習、朱提郡的孟儼。爨習是三國名將李恢的姑夫,曾經做過建伶令,南中平定後,被諸葛亮收編為官屬,接著又被舉薦重用,官做到“領軍”、“行參軍偏將軍”。從此,爨氏開始登上雲南歷史舞臺,一大批傑出人物開始湧現。石屏袁嘉穀在他的《爨世家》中為我們列了一個名單:“繼(爨習)起之知名者數十人:爨谷、爨熊、爨琛、爨量、爨深、爨寶子、爨龍顏、爨道慶最先著名。爨道文、爨德泯、爨敬祖等二十二人次之。松子、瓚、震……二十一人又次之。”

這樣一批同姓同宗的歷史人物被羅列出來,僅著名人物就有數十人,並且集中生活在東漢之後的幾個短暫的朝代中,這可能不是一個歷史的巧合。我相信,東漢之後,爨氏部族已經在滇中地區崛起,又經東漢、蜀漢、晉幾代人的經營蓄積,爨氏以爨龍顏、爨寶子等為代表的部族統治終於在東晉進入興盛時期,南北朝時期進入全盛。《道光澄江府志·沿革》記載:今天的澄江、江川、紅塔區等地,“梁為南寧州郡地,為爨瓚據”。不僅滇中,當時南中(雲南大部,川黔一部)地區也都在爨氏統治之下,西漢起設立的郡縣,在南朝梁時,已經名存實亡。梁代以後,俞元、句町等郡縣的名字就不再被史書記載,因為在中央政府看來,這些地區都已經“沒於蠻”。如果從爨習算起,直到巴甸爨判幫助段思平起兵建立大理國,中間相距七百多年,爨氏在雲南政局的影響力幾乎從未中斷。

古滇部族的領地,經歷了幾個世紀紛爭,誕生了新的王者——爨氏。袁嘉穀為爨氏作《爨世家》,將它與王侯並舉,是大有深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