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文化印記:阜陽枕頭饃

枕頭饃,安徽阜陽特色麵食,又稱大卷子饃,長約一尺,寬約五寸,重達三至六斤,堪稱饃中之王。其做工甚細,饃焦金黃,厚達半寸;饃皮潔白,饃瓤層層疊疊。吃在口中,溼潤柔筋,雖幹不燥,耐嚼而又鬆軟。近年來,為傳承光大阜陽民族特色食品,宣傳和提升阜陽形象,阜陽市加大了對本土特色食品的宣傳和推介。枕頭饃的名聲可謂是越來越大。但是,那些隱藏在枕頭饃背後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又有多少人知曉呢。

家鄉文化印記:阜陽枕頭饃

阜陽地處皖北平原,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自古以來就有“天然糧倉”之稱。是中國小麥主產區之一。因而皖北的人們愛吃饃,特別是阜陽人“無饃不飽”。也許是因為阜陽人愛吃饃的緣故,所以阜陽“饃”文化特別的豐富。比如阜陽街頭上的枕頭饃、鹹饃、水烙饃、卷饃、螯子饃、鍋盔饃都是讓人過口難忘的美食。但枕頭饃作為阜陽最具特色的食品。

家鄉文化印記:阜陽枕頭饃

關於為什麼把阜陽大饃稱之為枕頭饃,民間一直流傳著兩個版本的說法。最為廣泛的一種說法是:枕頭饃枕頭饃稱呼的來歷源自南宋。當年南宋抗金將領之一的劉錡在順昌(阜陽)抗金,打敗金兀朮主力,取得順昌大捷。交戰期間,正值新麥登場,為了堅壁清野,並支持宋軍抗金,順昌府百姓使用新麥做成大饃帶入城內,宋軍每日發一個作為軍糧,餓時削一片充飢,困時枕頭而臥,因此又稱枕頭饃。

而另一個版本的說法來源於阜陽東關回族賣饃人的口中,說大約在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40年),有推獨輪車的北方鹽商從潁州城經過,見當地饃形特大,甚感稀奇,於是購買兩隻裝在錢褡裡,留著路途充飢食用。夜間鹽商投宿一客棧,見床上沒有枕頭,就隨手將錢褡充作枕頭,頓覺鬆軟舒適。次日醒來,鹽商戲謔道:這大饃成了枕頭饃了。從此後,途經潁州的鹽商都會買上兩隻枕頭饃留著路上吃,枕頭饃的叫法也因此而傳開了。

家鄉文化印記:阜陽枕頭饃

就枕頭饃而言,以上的哪一種說法都無從考究,但枕頭饃作為阜陽最具的特色食品是毋容置疑的,在阜陽,蒸制枕頭饃的手藝人多為回族人。回族人從古至今,喜好經商,具有經商的意識,積累了許多經商的本領和經驗,形成了許多世代傳承的經商習俗。其中飲食業是回民習慣和熟悉的一項傳統行業,是回族經濟的主要內容和顯著特點。阜陽回族諺語曰:“回族三大行,羊肉、饅頭、粉雞湯”等等。其中饅頭就是指“饃’,只是因為地域不同,稱呼有別而已。

阜陽枕頭饃,製法與其名一樣古老,直到如今,蒸制枕頭饃一直固守著先輩們的傳統制作工藝。枕頭饃用“酵頭”起面,不加鹼,酵頭與麵粉拌和好後,放到案板上,用一根木杆壓面,直到稍感柔和為止,然後再把麵糰切成一個個磚頭塊狀,放到案板上揉和,這個工序非常重要,也很費力氣,必須反覆揉和,絲毫不能偷工。這關係到枕頭饃的口感是否勁道。等揉和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做成枕頭饃的模樣了,這叫饃坯子。然後把饃坯子放到一起,上面覆蓋棉被,等待自然發酵。這種加酵頭製法,最為古遠。《周禮·天官·醯人》有“羞豆之食,酡食糝食。”漢代鄭司農注云:“酡食以酒為餅,民人用酵糟”,即以酒釀或酵面來發面而蒸,為宮廷和民間美食。枕頭饃的發麵需要要一定的技巧,發得不好,整塊麵糰便會酸臭敗壞,所以必須發酵到恰到好處,當然這完全是靠憑經驗來把握。故傳之不廣,唯蒸制枕頭饃人世代相襲最擅此技。

家鄉文化印記:阜陽枕頭饃

有人說,枕頭饃那麼大,想必那蒸制枕頭饃的鍋肯定不小。是的,蒸饃鍋之大,沒見過的人是很難想象的。一般鍋灶的直徑就有一米五左右,最大的有近2米的。僅一個饃鍋灶就佔據了半個房間。過去蒸制枕頭饃用的蒸籠都是竹製的,十分的笨重,而現在的蒸籠多是鋁製的,雖然輕巧的很,但少了一份傳統與古樸之感。

在整個蒸制枕頭饃的過程中,燒火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環節。燒火,阜陽話叫“燒鍋”。可以說燒鍋是一個技術活。如何掌握好火候,是關係到枕頭饃質量好壞的關鍵,蒸饃人對此自有一套燒火的口訣,叫做:“大火燒水開,中火長胖饃,小火饃底呈金黃。”這套口訣形象的說明了火候的大小與枕頭饃質量與口感的內在關係。其次,燒火的活看似輕鬆,其實也很辛苦,冬天還可以,一到夏天就受罪了,那紅彤彤的火爐和熱騰騰的蒸汽,讓人汗流浹背,如同待在桑拿房一般。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上街賣枕頭饃全靠一副挑子,人稱大饃挑子。這種挑子樣式古樸,過去在皖北地區很常見,可惜今天市面上已經看不見了。這種挑子,一頭是用竹子編制的圓形高簍子,簍子上方放置一張長約一米二左右的木板,木板上覆蓋一條藍色的檯布,檯布上前方擺放著幾隻模樣比較好看的枕頭饃,又稱饃樣子。檯布的右後方放一個小木板,用來切枕頭饃的,稱切刀板子。在臺板的右下方,放置一把刀,賣饃人稱之為大饃刀。挑子的另一頭是一個較大的草簍子,用來存放枕頭饃的,上面覆蓋一個小棉被保溫。一副大饃挑子,大約有好幾十公斤重。但賣饃人擔起來依然快步如飛,輕鬆自如。

 阜陽是一座古城,而鼓樓又是阜陽城最熱鬧的地方,劇場、戲園子、酒樓、小吃攤幾乎都集中在這裡。過去,枕頭饃多在鼓樓街口出售,每天早晨,賣饃人從位於東關的家中出發,從大隅首經解放中大街趕往鼓樓,邊走邊賣。一聲:“買…饃哩喃…….大饃熱哩。”的吆喝聲,洪亮而悠長,響遍整個街道。改革開放初期,阜陽城做枕頭饃的人家不多,最多也不過五六家,幾乎都是東關人。在當時,蒸制枕頭饃全靠手工。而且很講究,饃體豐滿,色澤自然。饃的底焦金黃,飽滿而香脆。饃瓤紋路清晰,層層疊疊。聞之,一股麥香撲鼻。嘗之,饃味香甜,勁道而潤滑。所以,東關人做的枕頭饃很受人們歡迎。用現在的話來形容,就是人氣很旺。

家鄉文化印記:阜陽枕頭饃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經濟收入普遍較低,很少有人能買一個枕頭饃的,多數都是用刀切著賣,這就要求賣饃人在分量上下刀要準,不然切多了要減,切少了要加,弄不好到最後會剩下很多的小饃頭。過去老一輩賣饃人下刀都非常準,很少看到有再切第二刀的時候。如今已經很少看到有這樣功夫的賣饃人了。說到切枕頭饃,還要講一講大饃刀。切枕頭饃的刀,刀刃必須鋒利。一刀切下去,枕頭饃的橫切面光滑整齊,如果刀刃遲鈍了,橫切面看起來就像是鋸的一樣,很不好看。所以,賣饃人都會磨刀,這也是賣饃人每天的必修課。

家鄉文化印記:阜陽枕頭饃

歲月如水,滄海桑田。一轉眼,枕頭饃伴隨的古老的傳說一起走過了不知多少個滄桑的歲月。但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阜陽枕頭饃不為外人所知曉。為了將枕頭饃這一傳統特色食品發揚光大,枕頭饃傳人可謂苦心孤詣,他們在古老的製作工藝上,以更加科學化的標準進行一些了革新,並努力使枕頭饃百分之百的保留了其原有的風味。

家鄉文化印記:阜陽枕頭饃

今天,枕頭饃製作的工藝技術隨著時代的發展已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品種不斷增多,更加註重枕頭饃的色、香、味、形特色,比如“東關張”枕頭饃傳人張廷虎的蠶絲大饃、雲絲大饃、花饃等。就是近年來最新研製開發的阜陽大饃系列新品,讓阜陽枕頭饃家族增添了新成員。我們有理由相信,阜陽枕頭饃這一傳統食品技藝,一定會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