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萬幾萬的扔錢……


幾萬幾萬的扔錢……

有一個創業領域這兩年特別火——K12教育。

指的是從幼兒園到高中期間,孩子們接受的教育培訓。

其中重頭戲,就是上各種培訓班。

什麼英語班、奧數班、舞蹈鋼琴書畫體育班....

費用通常都不低。

我廣泛地打聽了一下,比如在北京,比較有名的培訓機構,一個課程,一年學費上萬是常態。

比如我朋友家七歲孩子正在上的學而思,8個月學費一萬八。

而很多家長給孩子報培訓班呢,又起碼兩三個班起步。

於是一線城市的家長們,一年要花個四五萬元,在培訓班上面。

我的朋友斬釘截鐵的跟我說——

這是最基本的、肯定的、必須的,不能省。

這是一線城市,那二三線的家長,負擔會不會小一些呢?

其實並沒有。

我七月參加同學聚會,有好幾位回到老家的同學,都兼職辦起了少兒培訓班、幼兒園。

因為賺錢啊。

二三線城市雖然收入相對低一些,但家長在小孩子身上花的錢,並沒有少多少。

比如鋼琴,我一個妹妹在太原教鋼琴,一節課的課時費要300元。

我跟她打聽了一下,在當地,兩百多是正常價格,也有高端一點的,四五百。

如果找大學老師教孩子,800元一節課也不是沒有。

而我問過北京的朋友,價格也差不多了。

我另一位南京的朋友,花銷略少些,她給孩子上了奧數班、英語課、足球俱樂部、還學了作文...

一年起碼也要花上三萬元。

這還只是教育“硬件”上花的錢,還有潛移默化的“軟教育”呢。

很多媽媽跟我講,孩子有兩類錢省不得——

一個是培訓班費用:

現在學校特別看重綜合素質,體育不及格你都當不上班幹部呀。

一個是旅遊支出:

光上課也不行,還要多出去看看世界,見識多了小孩子才更有自信眼界更廣。

而帶孩子出遊的尷尬是,只能選在寒暑假——最貴的時節、最熱門的線路。

老人也要跟著一起嘛,順便孝順父母了。

於是一大家子出遊一次,花兩三萬也算是基本操作啦。

怎麼說呢...在孩子教育這條跑道上,雖然豐儉由人。但各地的家長們,花銷並沒有相差太多。

也算是,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了吧。

也難怪上次的一條評論,被大家頂了這麼高:


幾萬幾萬的扔錢……


身上揹著這麼多無法縮減的消費,父母壓力也是蠻大的。

於是呢,連帶K12領域的分期付款也火了,很多家長都分期付款。

像我這種大齡單身,有時候是會不太理解,父母為什麼自己省之又省,但卻肯在孩子身上花那麼多。

其實很多花銷,明顯都超過自己承受能力了。

前段時間,一個媽媽型朋友跟我“訴苦”,現在她都不敢跟其他媽媽一起玩了。

因為家長們到了一塊,總是會不自覺攀比——

我家孩子最近上了什麼培訓班;

誰家的孩子去了國際學校,一年學費多少萬;

孩子的同學生日會,家長給所有小朋友都送了禮物,一個3000元;

...

這種話題聊多了,大家的焦慮就被放大了。

現在貧富差距在拉大,很多人會比較焦慮於階層固化這件事。

給孩子上培訓班、花錢提升各項技能和素質,算是排解焦慮的一個出口吧。

有一種說法,把“同一個階層”叫“同頻”。

我上文提到的一位朋友,非常不喜歡這個詞:階層是有改變可能的,“不在同一個頻道”,聽起來有排他性、冷冰冰的。

意味著怎麼努力,都無法對話了。

ps.

說到這裡,今天好像有點沉重啊?

哎呀沒必要沒必要。

其實說實話,雖然我不太理解,但還是非常樂於看到家長們,在教育上這麼花心思的。

這說明我們還是一個很年輕很有幹勁的社會啊,主基調還是愛拼才會贏。

年輕人還有上升空間。

前幾天“五歲小孩優秀簡歷”這麼火,也是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吧,我們在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讓下一代能有更美好的人生。

這沒什麼不對的啊。

我比較擔憂的是,有一天類似的新聞出現,大家不再討論、或全是冷嘲熱諷:“不在同一個頻道還非要對話,可笑死了”。

——這才真是死氣沉沉,無可救藥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