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忘卻的紀念:中國遠征軍

為了忘卻的紀念:中國遠征軍

1

1942年2月,中國抗戰的大後方,滇緬公路。

突然塵土飛揚,旌旗揮舞,一支浩浩蕩蕩的中國軍隊,好像一條望不到頭的灰色長龍,從雲南出發,開始向緬甸境內大規模挺進。

這是由第5軍、第6軍和第66軍組成的中國遠征軍,共9個師10萬餘人。

這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第一次跨出國境作戰,而對手,依然是日本。

當時中國本土的抗戰依然艱難,為什麼會在這時候派出精銳部隊去緬甸戰場呢?

遠征軍的背景,是當時日本對中國的戰略封鎖。

1938年武漢會戰結束後,深陷中國戰場的日本,已經無力進行大規模攻勢。日本人當務之急,是想方設法迫使中國政府屈服,抽出兵力往太平洋戰場。

為了將中國困死,1941年東條英機糾集了10個師團的兵力,東起浙江寧波南至雷州半島,發起一連串封鎖戰,將中國對外海上通道全部堵死。

至於陸上,日軍先是攻取越南,切斷中越鐵路,之後又進入緬甸,目的只有一個——切斷中國的所有對外通道,徹底困死中國。

緬甸是英國的殖民地,對英國人來說,當時的緬甸只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印緬省,僅僅對印度構成外部屏障,但對於1942年的中國來說,緬甸是通往外部世界的唯一通道,關乎中國抗戰大後方的安危。

一旦滇緬公路被切斷,仍然處於農業國的中國將徹底失去外援,陷入無法補給的困境。

1941年冬,在中美英軍事聯席會議上,蔣介石對西方記者宣佈,中國將組織遠征軍入緬作戰,中美英三國成立盟軍聯合指揮中心。

2

遠征軍是當時中國軍隊中的精銳力量。

例如第五軍的先頭部隊,戴安瀾任師長的200師,是一支機械化裝備的傳奇部隊,士氣高昂,在抗戰中屢建奇功。戴安瀾是黃埔三期畢業生,1939年崑崙關戰役時,曾率200師大破日軍,擊斃日軍少將旅團長中村正雄。

1942年3月,200師到達戰略要地同古——在這裡,日軍遇到太平洋戰爭以來最激烈的抵抗。

朝同古撲過來的,是日軍第55師團下屬的兩個聯隊,兵力是200師的四倍。

日軍無論在兵力還是裝備上,都佔據優勢,又有飛機空中支援。在重武器掩護下,日軍連續組織猛攻,對200師陣地狂轟濫炸,200師毫不畏懼,有條不紊第反擊,不斷將日軍擊退。

但驍勇善戰的200師,卻碰到了豬隊友一樣的英國軍隊。

此時緬甸的英軍士氣低落,一心只准備後撤保存實力,日軍向同古推進,他們不迎敵反而同步後撤,使得日軍從容包圍200師。

遠征軍後續部隊也遲遲未能預期抵達,200師孤軍奮戰,要面對4倍於己的敵人,苦戰12天后,傷亡2000多人,形勢危急。

戴安瀾眼見形勢嚴峻,深夜寫給妻子王荷馨一封遺書,信中說:“現在孤軍奮鬥,決以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為國戰死,事極光榮。”

為了防止戰鬥中指揮中斷,戴安瀾在軍官會議上宣佈:

“如本師長戰死,以副師長代之;副師長戰死,以參謀長代之;參謀長戰死,由步兵指揮官替代,各級照此辦理。”

第5軍指揮官杜聿明眼看不妙,下令200師突圍保存戰力。

撤退過程再次顯示出了200師出色的戰鬥素質,在戴安瀾師長指揮下,全師順利突圍,連一個傷兵都沒有扔下。

直到負責掩護的小部隊也安全撤離後,日本人才發現他們佔領了一座空城。

同古戰役從戰略上看意義不大,既定的目標也沒有實現,但200師的英勇奮戰給西方國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此之前,中國軍隊在西方列強眼裡就是一支破破爛爛的叫花子軍隊,根本上不了檯面。同古之戰扭轉了西方對中國軍隊的歧視和偏見。

3

4月17日,緬甸仁安羌。

天上濃煙滾滾,火光沖天,四下裡地動山搖,那是仁安羌油田爆炸產生的末日景象。

日軍佔領緬甸首都仰光後,兵分三路繼續進攻,左路被戴安瀾的200師阻擊於同古,右路卻是勢如破竹,英軍幾乎望風而逃一觸即潰,接連放棄重要陣地。

仁安羌是緬甸重要的能源基地,年產石油百餘萬噸,日軍對此早就垂涎三尺。因此撤退前,英軍為避免油田落入日軍之手,引爆炸燬了仁安羌油田。

儘管英國人一路只顧逃跑,他們沒想到日軍進展更是迅猛,日軍33師團聽聞油田被毀,採用迂迴穿插戰術,將英緬軍第一師後路切斷,包圍於仁安羌。

令人大跌眼鏡的是,被包圍的英軍多達7000人,輜重車輛100多輛,此時被日軍一個聯隊3000人包圍後竟束手無策,無力突圍,英軍司令亞歷山大向中國軍隊發出求救信號。

此時距離英軍最近的是孫立人38師麾下的113團,團長是劉放吾。接到上級命令後,劉放吾制定瞭解救英軍的突襲計劃,他自己親自率領兩個營偷渡到仁安羌大橋南岸,逼近日軍炮兵陣地。

日軍在過去的作戰中,幾乎都是採取攻勢,從東南亞一路橫掃更是從未有敗績,他們沒想到中國軍隊會主動發起攻擊,而且是這樣戰鬥力十足的軍隊。

戰鬥打響後,兩軍在酷熱天氣下展開拉鋸戰,陣地三失三得,幾度陷入白熱化。激戰一天後,包圍圈外的日軍漸漸不支,開始放棄陣地逃竄。

被困的英軍及傳教士等7000人獲救。

在歷史教科書上,仁安羌大捷或許名不見經傳,但實際上它是一個聞名世界的戰役。113團在劣勢情況下,以800多人的兵力,擊敗數倍於己的日軍,救出十倍於己的盟軍,在當時就像個奇蹟,在世界範圍引起轟動。

1992年仁安羌大捷50週年時,撒切爾夫人訪美。在芝加哥的卡爾登酒店,撒切爾夫人拜訪了坐在輪椅上的原113團團長劉放吾。撒切爾夫人動情地對劉放吾說道:“老將軍,您當年不但解救了七千英國軍人的性命。想想看,這些人,現在都已經到了第三代、第四代了,他們的性命都是您救的。

4

但是仁安羌勝利的喜悅並沒有持續多久,局部戰役的勝利,也無法掩蓋盟軍指揮系統的混亂。

儘管中國遠征軍將士浴血奮戰,上下用命,但盟軍內部的分歧和矛盾日益顯現——盟軍方面,指揮官史迪威與杜聿明矛盾不斷,英軍畏敵如虎時刻準備跑路,遠征軍原本策劃的幾次會戰計劃一次次泡湯。

遠征軍將領在回憶錄中曾說,關鍵問題出在英國人不僅無意參與緬甸會戰,而且不“願意看到中國軍隊在緬甸打勝仗,製造出使中國人有賴在緬甸不走的理由”。

此時的英軍司令是新到任的亞歷山大。這位亞歷山大倒也不是無名之輩,他曾在歐洲指揮了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把幾十萬英國士兵撤退到英國——丘吉爾把他派到緬甸來,目的也就很明顯了。

仁安羌大捷後,當孫立人準備反攻日軍時,亞歷山大卻認為緬甸已守不住,打定了主意撤退到印度去。

這位撤退將軍違背中英共同作戰計劃,在沒有通知中國友軍的情況下擅自撤離。孫立人無奈,只好連夜撤出仁安羌,在後掩護英軍撤退。

局勢不斷惡化之下,遠在重慶的蔣介石意識到情況不妙,連夜電令遠征軍放棄原來的會戰計劃,改為縱深防禦,禦敵於國門之外。防禦的目標,是位於緬甸北部的戰略要地臘戌

相比於盟軍指揮系統的一團亂麻,此時的日軍卻進展迅猛,如同一股泥石流快速推進,日軍的目標,也是臘戌。

幾天之後,一個最壞的消息還是傳來: 日軍在短時間內完成了千里大奔襲,先於遠征軍佔領了臘戌。再接著,另一處要地密支那也被日軍搶先攻佔。

這一連串的壞消息,意味著遠征軍回國的退路被切斷了。

遠征軍陷於絕境,面臨的當務之急,是如何逃出日軍漸漸成形的包圍圈,免於被全殲的命運。

5

史迪威率領司令部及部分遠征軍,開始朝印度方向撤退。而杜聿明率領的第五軍,在日軍分割包圍之下,唯一的回國通道,只剩下野人山。

野人山,位於中印緬交界處,縱深200餘公里,樹木遮天,藤草瀰漫,終年不見天日,毒蛇、瘧蚊、螞蟥遍地,並傳說有野人出沒。

這裡成為中國遠征軍最大的噩夢。

進入野人山之前,遠征軍不得不拋棄汽車、戰炮等重裝備,輕裝上路。

出國前蔣介石送給杜聿明一瓶價值上萬美金的紅酒,他一直捨不得喝,這時取出來與將士共飲,因為這次他們將要穿越的,是九死一生的野人山,每個人都要面臨生與死的考驗。

熱帶原始森林兇險異常,對遠征軍雪上加霜的是正好遇上緬甸的雨季,山洪時而爆發,將士兵席捲而走,軍隊製作的簡易木筏也不斷被沖走。

更為致命的,是遍佈森林的毒蛇野獸、螞蟻螞蟥等,士兵被蟲蟻叮咬後,破傷風、瘧疾等傳染病開始在軍隊中流行。一個士兵一旦發高燒昏迷,被蟲蟻侵蝕,大雨沖刷,幾小時便化為白骨。遠征軍因此死傷累累,沿途白骨遍野慘不忍睹。

這是一條地獄般的行軍之路。

杜聿明在途中患上了迴歸熱,昏迷兩天不省人事。

200師的遭遇更為不幸,他們在撤退途中遇到日軍埋伏,師長戴安瀾被日軍機槍打中,身負重傷。手下官兵輪流用擔架抬著他,艱難奔波於高山密林之間。

然而在距離國境線僅三四十里的地方,戴安瀾心力交瘁,終於傷重去世,年僅38歲。200師將士按照他遺願,將他遺體抬回國內。

最終走出野人山回到國內的遠征軍,僅剩下三萬餘人。

6

很多人都聽過抗戰時期那句著名的口號:“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

這句話發表於1943年,背景便是第一次遠征軍失敗後,國民政府號召知識青年從軍。

第一次遠征歷時半年,其結局無疑是失敗的,遠征軍十萬將士只剩下三萬多人。

滇緬公路被切斷,外援幾乎斷絕,國民政府只能準備第二次遠征,反攻緬甸。

這時已經從珍珠港事件中回過神來的美國人,也提供了大量軍事援助,幫助撤退到印度的遠征軍進行專業訓練,提供大量現代化的裝備,使中國軍隊第一次在武器裝備上超過了日軍。

另一方面,國民政府將一部分學生軍空運到印度,補充兵員接受訓練。孫立人擔任軍長的新一軍,是當時中國軍隊中整體文化素質最高的部隊,所有軍官都是大學以上文化,士兵都是高中以上文化,被稱為“天下第一軍”。

1943年10月,孫立人率領駐印軍隊向緬甸日軍發起了復仇之旅。

這一次,裝備精良的中國軍隊勢如破竹,一路攻堅挫銳,全殲日軍王牌第18師團,以勢不可擋之態解放了緬北。日本人驚呼,這不是他們以往瞭解的中國軍隊。

但位於滇西的遠征軍就沒有這麼順利了,先後遭遇情報洩露、進攻受挫,反攻計劃屢屢失敗,而其中最硬的一顆釘子,是松山。

松山,位於怒江西岸,扼守滇西交通要道,是中日雙方軍隊必爭之地。對中國軍隊非常不利的是,過去的兩年裡,日軍已將松山建成了一座永久防禦工事。

這些工事有多堅固呢?日軍幾乎將整座松山掏空,其中遍佈蟻巢一般的地堡,工事由圓木、鋼板、泥沙組成的三層構成。日本人自己甚至用500磅的炸彈做試驗攻擊,結果發現工事內部幾乎完好無損。

記得高中時代有一部電視劇《滇西1944》,就是講松山戰役的故事。

駐守松山的日軍部隊有一千兩百多人,配備了包括榴彈炮、反坦克炮在內的強大火力。日軍方面的報告稱,“松山工事的堅固,足以抵禦任何程度的猛烈攻擊,並可堅守11個月以上。”

遠征軍指揮部沒料到松山陣地如此堅固,因此未做好充分的準備,但進攻開始後,中國軍隊很快就發現形勢不妙。

首次攻擊的71軍一個營兵力,衝上陣地後,轉眼間便被敵人的輕重武器掃倒,一刻鐘後,竟然只剩下一排人退下來。遠征軍發起一輪又一輪的衝鋒,然後一次又一次被日軍火網打倒,松山陣地上士兵的屍體躺的漫山遍野。

71軍苦戰半月,傷亡超過3000人,攻擊部隊換成李彌任軍長的81軍,但進攻依然受挫。面對堅如磐石的松山陣地,中國軍隊幾乎無計可施。

最後起到決定作用的是一條古老卻有效的戰術: 挖地道爆破。

8月4日開始,中國軍隊炮兵步兵像往常那樣照常出擊迷惑敵人,但工兵部隊開始暗中挖掘地道,美國顧問親自測量計算。就這樣士兵們白天黑夜地挖了十幾天,將地道挖到了松山陣地下方。然後,在地道盡頭的藥室房子了數百公斤的炸藥。

8月20日,天氣晴朗。工兵營長顫抖著手,搖動了電話機改裝而成的起爆裝置。隨著一陣地震般的顫動,松山主陣地的地堡被掀上半空,爆炸產生的煙塵直衝上天。

軍長李彌親自帶領特務營發起衝鋒。

幾天之後,松山戰役勝利了。

接著,遠征軍在付出重大犧牲後,先後解放了龍陵、騰衝等地,到1944年徹底收復了雲南境內被日軍佔領的領土。

7

中國遠征軍的兩次遠征,前後歷時三年,投入兵力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是中國抗日戰爭史上極為悲壯的一筆。

這支中國當時最精銳的軍隊,曾被英美媒體嘲諷為“乞丐軍隊”。他們經歷過慘敗,最終也獲取了來之不易的勝利。

在《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中,作者這樣評價遠征軍:

這是抗戰以來正面戰場惟一的一次獲得徹底勝利的大規模進攻作戰,也是自甲午戰爭以來第一次援助盟國進入異邦國土作戰並獲得勝利的一次大規模作戰。

但由於種種原因,遠征軍在近現代史上少為人知,倖存的遠征軍將士在建國後也沒有得到應屬他們的尊重。

翻閱史料時,曾看到一張遠征軍戰士席地而坐休息的照片,應該是第一次出征的遠征軍。照片上的士兵,衣著簡陋,腳穿草鞋,臉上卻是笑容燦爛,很難想象這時他們面臨著九死一生的戰爭。

但他們中的大部分,都在很年輕的時候便犧牲了,沒有看到勝利的一天。

當時曾有人寫過一首《知識青年從軍歌》,歌詞作者是新一軍一名士兵,孫立人聽到後非常喜歡,這首歌便流行開來,後來成為遠征軍軍歌。

如今已很少有人能夠聽到這首埋藏在歷史深處的軍歌聲——

君不見,漢終軍,弱冠系虜請長纓,君不見,班定遠,絕域輕騎催戰雲!男兒應是重危行,豈讓儒冠誤此生?況乃國危若累卵,羽檄爭馳無少停!棄我昔時筆,著我戰時衿,一呼同志逾十萬,高唱戰歌齊從軍。齊從軍,淨胡塵,誓掃倭奴不顧身!忍情輕斷思家念,慷慨捧出報國心。昂然含笑赴沙場,大旗招展日無光,氣吹太白入昂月,力挽長矢射天狼。採石一戰復金陵,冀魯吉黑次第平,破波樓船出遼海,蔽天鐵鳥撲東京!一夜搗碎倭奴穴,太平洋水盡赤色,富士山頭揚漢旗,櫻花樹下醉胡姬。歸來夾道萬人看,朵朵鮮花擲馬前,門楣生輝笑白髮,閭里歡騰驕紅顏。國史明標第一功,中華從此號長雄,尚留餘威懲不義,要使環球人類同沐大漢風!


《中國遠征軍》

《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

《大國之魂》

《松山戰役筆記》

http://www.yuanzhengjun.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