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只做一件事

絲線情

題記:你想象過嗎?在未來漫盡的時光裡,你只做一件事情,平奇與否,名利無關,你都得堅持著,直到盡頭。如果是那樣,你將以怎樣的心情去評判自己最初的選擇?是感激?還是懊悔?

“蓉城三月雨紛紛,四月繡花針。”是春天了,那些濃郁的香氣。陽光正好,我們一行人來到郫縣安靖蜀繡館,體驗傳統,感受藝術。

下了車,是一條石道,兩邊是一排排的粗幹樹,像香樟,也像“老槐”,葉片卵圓,濃密青翠,也挺拔繁茂。陽光灑下來,斑斑點點,風一吹,甚是清涼。往前走幾步,便到了第一個展館,戴好眼鏡,拿出紙和筆,跟隨導覽老師,一同感知“蜀韻”。

廳內風格極簡,沒有過多的修飾,一幅幅作品、一件件實物卻將展廳突顯得格外華麗。無論是雙面繡、單面繡,還是雙面異色繡、雙面全異繡,極高的仿真與技巧皆令人敬嘆。工藝品、實繡品、擺件、掛飾、服裝、搖扇,小到一穗花,大到一壁畫,都逼真的展現在我們眼前,或靈動,或威武。國畫、文字、寫實、畫意,各種體裁的作品;錦繡紋、借色繡、松針、網繡、亂針……128種不同的針法,玻璃框內的永恆,經久不衰。欣賞著這些作品,一幅一幅,不由得被古文化的雅韻吸引。作品背後是一種嵌入靈魂的美,浸染些傳統文化的魅力,顯得深沉又悠遠。一針一線的細緻配合,天衣無縫,遠似畫像,近看蠶絲。的確,“繞指柔破錦千萬針,芙蓉花蜀國盡繽紛”的意境,不止在歌聲裡能被體會,一縷蠶絲、一根針、一把剪刀、一個文化精魄,也就成就了一個天與地。

站在藝術館內,香氣撲鼻的梅花、溫順愜意的金毛、慵懶凝視的小貓,一切都是那麼恬靜、和諧,自然與生命融洽得當、技藝與意境各具其長。都說“愛上一種文化,只需一眼”,如今,才算明白。中華三千年的古文化,確實美。

伴隨著入耳的純音樂,洗乾淨手,下午一時,我們開始了體驗之旅。面前各色的方巾是各式的圖案,銀杏葉、雲朵、卡通畫…輪廓簡單,但若想繡得精美卻也不易。在指導老師的引領下,初步的準備工作順利完成。理線、穿針、固定絲巾…一步步,慢慢享受著刺繡之趣。各色的絲線,各色的方巾,色彩混在一起,甚是好看,再加上陽光和微風,更是愜意。一旁是流水,一邊是歡笑。期間,有驚歎,有意外也有收穫。大家細心地整理著絲線,再小心翼翼地紮在絲巾上,扎錯了,又將針退回,再扎一次。反反覆覆,一針一線,卻也耐心、嫻靜。轉眼,兩個小時過去,各式的“繡品”也差不多完成了,有歪曲扭捏的,有端正緊密的,有線路凌亂的,也有簡潔乾淨的。兩個小時,大家對“繡娘”都有了自己的理解。

“家家繡女,戶戶針工”。一直以為,在她們那一代人的歲月裡,織工、繡藝並非罕見,甚至算得上人手的拿手活,可是我忘了,白駒過隙,在時代發展的大潮流下,在眾多的發展機遇下,歲月裡的一些人早已選擇了別路,帶著舊時光的痕跡,消失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剩下的這批人,或執念、或倔強、或不捨,於市場低迷後,仍然拾起這枚“繡花針”,小心、盡力地在手中反覆翻轉,不假思索、不加抗拒、單純無害。

漫步於蜀繡長廊,繡娘們端坐在木椅上,俯首專心於眼前的針線。年過80歲的繡娘馮奶奶,繡齡長達48年的繡娘湯婆婆,還有從事了39年的蜀繡大師鄔學強……他們或是對刺繡的喜愛,或是對傳統的敬畏,雖頭髮花白、雙目不清,卻也堅守在崗位;如馮奶奶所言“享受穿針引線所帶來的滿足感和快樂”,又如鄔大師所說“三千年來的文化不能丟,倘若丟了,便是罪人”,他們或是為了對得起內心的熱愛,或是為了肩負起這種責任,他們都用了一輩子的時間。“一生只做一件事”用在他們身上,再恰當不過。是啊,有些人不需要姿態,也能成就一場驚鴻。

曾經以前,我喜歡許多細節的東西,像奶奶的繡花針,像曲中的杏花微雨,像書頁裡的屏風庭院,像荷包,像手帕,也像蠶絲的綢緞。而到現在才明白過來,這些細節是可以歸納成情結的,這種情結可能不及前輩們熱愛刺繡半分,卻也是真真切切。

從蜀鄉帶回的絲巾於我今後而言不知有何意義,或是也像這些“繡娘”一樣,找到真正的自己,終其一生,做自己喜歡的事,或是憑著現有的傻勁,去追逐風中的落葉、跳過雨天的水坑,同樣的不假思索、不加抗拒、單純無害。又或是,仍然居於生活的繁瑣,笑著哭,哭過了又笑。這些好像都有可能。傳說,我們都聽過,也看過,最後,傳說裡的人都老了,白了頭髮。

英文裡有現在式和未來式,希望是未來式,寄託是現在加未來式。的確,文化傳承的重擔已經落在了我們的肩上,那就寄託吧,於我、於大家的一份寄託,寄託著將傳統文化精髓細心收藏、妥善安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