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央视春晚与方言

再说央视春晚与方言

昨天写了个小文,说在央视春晚上,经常看到用方言来表现的相声小品作品,我的观点是在中央电视台这种以全国观众为传播对象的媒体上,尤其是春晚上,最好是用普通话表演节目,这样能让尽可能多的人听得明白,听得开心,以期达到春晚娱乐更多人的目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进我的主页看看前面这篇小文。

有部分网友以为是我要主张消灭方言,可能是我上一篇小文写的不够明白清楚,容易让人产生误会,所以不得不再写几句,来阐明一下自已的观点。

我并不主张消灭方言,方言是地方特色,历史遗产,数千年的演化流传下来的文化精粹,很多的地方剧种,如果用普通话来演演绎,就有可能变得豪无特色,失去光彩,如我们湖南的花鼓戏,中间很多优秀的作品如《刘海砍樵》《补锅》等,完全就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产,来源于群众,是纯粹的地方戏,湖南人民爱看爱听爱唱,尤其在各地乡村,男女老少都会哼几句,可见其是多么深入人心。但如果改成普通话,就有可能变成四不象,丧失群众基础,甚至失去生命力。

在几千年的文明演化中,各个地域都有不同的特点,尤其是语言类的表演节目,基本每个省份每个民族都有自已的特色,有自已的绝活,地方剧种都非常有必要传承和发展下去,每个地方的方言,也都是当时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真实表现方式,也很有必要发掘和加以整理,可以这样说,在方言地区长大的人们,方言就是他们的母语。

现今时代,一辈子困守一地不挪窝的人已经是非常少数了,我们需要和别的地区的人交流,就必须要学习普通话,普通话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到哪别人都能听懂。我们在家乡说着方言,出门在外说着普通话,甚至到了国外,用外语和人交流,这并不等于就是要放弃母语,也没有要消灭方言的意思吧。

再说央视春晚与方言

地方剧种,或是方言节目,在各省市的地方电视台和媒体上都是很常见的,这些无可厚非,不是当地这个方言区的人,听不懂的话,一般也不会去看别个地方台这种方言节目。但

在中央电视台这种全国性的电视媒体上,用地方方言表演节目,就是两回事了。地方台的受众是当地人们,他们说着同样的方言,能最大程度明白方言表达的意思,接受程度相当高,中央电视台的春晚,是面向全国甚至包括国外的华人华侨等群体,在春晚上用方言表演语言类的节目,说轻些是编导脑子有问题,说重些是不尊重别的地区的观众。

试想一下,如果哪年春晚的小品节目中,来几个方言特别难听懂的地区的演员,操一口你完全听不懂的方言在表演,你全程云里雾里听不清半句,你会高兴吗?有人说在春晚上表演的节目,就算是方言,也都还能听得懂,都是些比较让人容易懂的方言。这个就要看哪些听众了,春晚的节目,看众成亿,有很多年纪大的,没有读过书的老人一样在看,有些人就连普通话,都要讲慢些才能反应过来,弄个方言上去,这些人能听懂就真见鬼了。

再说央视春晚与方言

一个节目,尤其是在央视春晚上表演的节目,让尽可能多的人能听明白你要表达的意思,这是演员的职责之一。上了春晚,你们的听众观众,不只是你们那个地区的一部分人,还有更多是别的地区的人们,更加有可能有一些特殊的群体,他们可能听不懂你们的方言,可能听不明白你们要表达的意思,这样就会影响这他们的观看表演的体验。而对于电视台,如果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能同步出字幕,这就更好。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多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下想,有时,比那一点点特殊的表演效果更加能动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