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我们不应该虚假地怜悯,而是要真诚地反思

被禁的不一定是好片,但中国的好片大多被禁。很多人所以煞费苦心的去找禁片看,其中原因无非有这三个:一、观众的叛逆心理,因为你禁,所以我看;二、好奇心驱使,你愈是捂住不放,我愈是要一揭窥之;三、想听些真话,欣赏好电影。除了年幼、观影意识浅薄的少年儿童和思维呆滞的老人,以上三点原因几乎包含了所有人群的心理趋向。

《活着》:我们不应该虚假地怜悯,而是要真诚地反思

《活着》发自肺腑的来讲真的是一部好片,在余华的原著是惨剧,而在电影中是悲剧。书中最后死得只剩下一人,电影没有那么残忍,尚留一丝余温。至于哪个更好一些,观众言辞不一,但小编个人以为,张艺谋把电影改得些许过了。在对这部电影的背景有所了解后,我们知道,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即使不是真正的勇士,只是个寻常老百姓,也不得不直面人生的惨淡,敢于直视鲜血的淋漓。《活着》是把主人公富贵放在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张艺谋沉着的置身事外,在电影中运用诙谐反讽等手法,真实的展现了那个动荡时期的小人物是如何在历史的夹缝中苟延残喘。电影中没有悲愤之气,只以搭配暗色系的画面,表现了小人物在经历社会动荡和浩劫中遭遇的种种磨难,赤裸裸的人性在其中被锻造和拉伸。出身地主家的主人公富贵从青年时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到老年时饱经沧桑的佝偻身影,他用自己的活着见证了无数人的死去,他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说他幸运,但是他活着比谁都痛苦,说他不幸,他却依旧坚强地活着。

《活着》:我们不应该虚假地怜悯,而是要真诚地反思

一个人生命的本质就是活着,任何意义都是建立在活着这个基础之下。活着是起点,就像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前提是必须存在一个点,而我们的生命延续同样也是需要一个点,那就是活着。从古至今,动乱、灾害、战争、和意外似乎都在跟“活着”过不去。独立的个体生命太过渺小,根本无法对抗历史的潮流,但只要活着,生命就能延续;哪怕历史的潮流再凶猛,只要活着,个体的生命也就有了意义。在那个社会像富贵那样坚强的面对生活种种刁难,依旧活下来的人有很多,而富贵只是其中的一个。所有活着并面对痛苦的人都有着和富贵一样的韧性,只不过富贵这个人物形象显得更为典型,带有传奇色彩而已!看完这部电影后,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严肃的问题,那就是:“人们拿什么来支撑活着,活着的理由是什么”。在富贵看来,应该是爱,在我们看来,也是爱,恰恰也只能是爱。电影最后富贵所爱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但他们之间的爱已经变成回忆,成为支撑的信念,富贵心中的悲痛转为力量。在富贵的心里,爱比死更冷。

《活着》:我们不应该虚假地怜悯,而是要真诚地反思

著名文学家泰戈尔说:“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影片中富贵曾经与家人的爱都已经充实进了他的生命里,融进他的骨子里,岁月的沧桑足以使他可以包容一切。失去亲人的富贵孤独痛苦,但是选择不服输地活着,活着不仅是为自己,也是为了那些逝去的亲人。任何人物和思想都不能抽离他所在的那个年代而独立存活,我们所能做的不应该是怜悯,而应是真诚地反思。小编个人认为葛优在此片中表演最佳,把富贵演绎的收放自如。拍摄《活着》时,张艺谋也许已经把结局看得很透彻,所以他也做了一回富贵,忍痛割爱、挥刀自宫,改了原著结局,他想先忍了再说,主要先得让上面批准点头。张艺谋在改编并拍摄完的《活着》送审后,他也跟影片中的富贵一样,不停地追问领导上给定的“成分”,他以为只要跟富贵一样坚持下去就会百忍成金,就会在现实里有一个温暖治愈的结局。可惜,张艺谋为了力求公映而大做改动的《活着》,还是在国内被禁映了。 有人会问怎么样才算是真正的活着?是心跳依旧还是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活着》这部影片中,徐富贵虽经历一生的艰难困苦,但他仍保持着对生命的真诚,在平淡中度过余生。无论生活怎样,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那么就在困境中前进,在平淡中活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