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渭南,有个地方叫桥南镇庙底村

在渭南,有个地方叫桥南镇庙底村

【作者简介】张占稳,渭南长寿塬桥南镇人,现任临渭区人社局信息宣传干部。1980年至2003年,先后在花园乡(公社)、桥南镇政府工作,任广播专干、宣传干部、党办文书等职。《渭南文坛》、《渭南热点》、《临渭热点》特约作者。

抚今追昔话庙底

我的家乡临渭区桥南镇庙底村,地处秦岭北麓,沋河上游,东靠蝎子塬,很早以前因羊河从村子东南绕村流向西北方向曾叫羊河村,后因村庄低于半坡的药王庙(药王洞)而改为庙底。全村共有三个村民小组,170余户,总人囗 640余人。

在渭南,有个地方叫桥南镇庙底村

庙底村的新门楼

庙底村与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前,庙底村有南庙(老爷庙、娘娘庙、戏楼)、北庙(龙王庙)、药王洞(即药王庙),分布在村南、村北及村东北坡台上。

解放前,南庙每年农历7月15日过庙会唱大戏,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们看了热闹再分别虔诚地来到老爷庙和娘娘庙祭拜祈祷,赐福免灾,求子还愿。老人们回忆说,他们小时记得庙内己没有僧人和尚,前殿曾设过乡公所,上殿关押过拉的壮丁。解放后,这里用作生产队的牲畜饲养室、仓库,还办过修配厂、医疗站,南庙先后于解放初、80年代、90年代逐渐拆除,原先的庙底子上已盖起了座座民房。

北庙也叫龙王庙,院子约有一亩地大,有庙宇三间,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人们都要到此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如今,早无庙宇的踪迹。

在渭南,有个地方叫桥南镇庙底村

庙底村东的蝎子塬

在庙底村东北角的半坡上,有个窑洞人们叫它药王洞,是为纪念药王孙思邈而修的。以前,洞前北边有一大间庙宇。解放前,常有人到此祈求药王保佑他们和家人健康,传说人们到药王洞时,都要在香炉点着蜡烛,跪在药王像前,将香表放在地上折药,老人们说能看见折的药,十分灵验。上世纪50年代,因破除迷信,房子被拆,药王洞遭到破坏。后因年久失修,药王洞逐渐倒塌。上世纪九十年代,村上一位老人组织村民在原址上挖窑洞,恢复重建了药王洞。如今,庙底村村民仍有祭拜药王的习惯,好多村民逢春节或家中过大事喜事,都要来到这里烧香,祈求神灵保佑他们平安健康,万事如意。

在渭南,有个地方叫桥南镇庙底村

庙底村南庙已无踪迹,原址上建起了民房

以前,庙底村各家各户分别居住在庙背伙(即庙背后的意思)、上硷子、白杨树巷子、堡子、北崖、北头几个地方,据老年人讲,庙背伙因位于南庙东边庙的背后而得名;上硷子位于一处硷上边,原来只有五户人,庄子南边是一队的大麦场,后麦场变成了庄基地,现居住12户人家;白杨树巷子过去曾有一抱子抱不合的大杨树,人们就称其为白杨树巷子;堡子位于高台之上的堡子而称之此名;北崖位于村东北一处崖上的台地;北头位于村子北边。北崖过去住有6户人家,由于路窄坡陡,生产生活不便,于1986年搬迁至村北,原址变为耕地。

在渭南,有个地方叫桥南镇庙底村

绕庙底村而过小河

解放前,堡子南、北、东三面建有城墙,西边为高硷被一株株铁梨寨树罩得严严实实,并系着许多小铃,南北进入口各有一个城门。解放后,堡子里住的都是第二生产队的农户。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也因交通不便逐步搬迁至堡子下面的村子西北,个别户搬到村子东南和村子南边的桥阳路旁,如今,堡子里基本成了空城,只居住着几户人家。前些年,在此曾拍过电视剧《关中秘行》外景。

提及这些巷子的名称,我不由得想起老人们讲的这样一段有趣故事。以前,在龙尾坡下附近也有个叫庙底的村庄,村子里的巷名也与我们村相同,也叫庙背伙、白杨树巷子、上硷子、堡子、北崖。老人们说,两个庙底村是一个祖先,过去,每到春节,塬下庙底村的人们就要来我们村祭祖,当年我们村一些人在龙尾坡修路时,曾住在这个庙底村,村里人听说是花园庙底村的人,对他们特别热情。后来由于时间久了,年轻人都不知道两村的渊源,再也没人来花园庙底村寻根祭祖了。听老人们这么一说,我感到这倒有点像国外一些地方的“陕西村”。

在渭南,有个地方叫桥南镇庙底村

庙底村南桥

庙底村有两座桥,南桥始建于1957年,当时是花园至桥南的必经之路,后来,才将路改到了村南不远处现在的桥阳路。南桥原来较低,没有护栏,后几经村上加高改造,现在桥面铺设了水泥路,并增设了护栏,既坚固又美观,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 北桥为生产桥,以前为木桥,1963年前后修成了桥梁棚楼板的简易桥,后经过几次改造,桥面得到了加固修复,农用车及农业机械都能安全通过。

在渭南,有个地方叫桥南镇庙底村

漂亮的住房,整洁的村道,新装的路灯

在桥南镇一带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庙底的跷走的高”。这里的高是说庙底村的跷腿子比别村的高,庙底村的跷腿子有六尺多高,而别村的只有三尺高,人们是夸赞庙底村的跷走的好。村上走跷兴盛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般表演都在每年的二三月天气暖和时举行,南庙大院和南村口大场面子是表演的好场地。演出前都要给走跷的打扮一番,化好妆,表演时表演者踩着鼓点,在一圈一圈走的过程中,将各种各样的戏剧人物栩栩如生的呈现给观众,吸引了十里八乡的社员们前来观看。除了在本村表演,他们还时常到外村献艺。如今,“庙底村的跷走的高”仅仅成了庙底人美好的回忆。

在渭南,有个地方叫桥南镇庙底村

过去,庙底村先后在南村口桥西北角和白杨树巷子西北角修建了水打磨,盖起了磨面房。在河里用石块垒了两个捻,用水渠将捻里的水引到水打磨,靠水的冲力带动大木轮转动,再带动石磨转动,供人们磨面,故称为水打磨。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庙底村的水打磨便完成了它的使命,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取代它的是电磨子和自动上料磨面机,村民们磨面更方便了。

在渭南,有个地方叫桥南镇庙底村

原来的村部现变成了巧娘草编专业合作社

在吃大锅饭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人整天起早贪黑的干活,日子过得依然贫穷,捉襟见肘,缺吃少穿。面对贫穷,庙底村的社员们只好通过上山搞副业来维持生计。但在当时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里,人们上山却成了偷偷摸摸的事。村民们上山采挖野菊花、金银花、狗骨头等药材,割编竽箔用的野生芦苇和编笼用的藤条,然后拿到东西两塬的集市上去卖,增加一点家庭收入。上山搞副业虽然很累,但苦中有甜,使家庭经济拮据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人们用上山搞副业挣的钱买油盐酱醋,买米买粮,添置家具,购买新衣,脸上露出了惬意的笑容。

在渭南,有个地方叫桥南镇庙底村

农家秋景

庙底村的父老乡亲勤劳朴实,改革开放以后,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乡亲们广开致富门路,在种植粮食作物的同时,大力发展苹果、核桃产业和养殖业,青壮年劳力纷纷走出家门闯世界,务工创业,经商办店,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其中:几十人多年来坚持在陕北煤矿打工,吃了不少苦,也挣了不少钱,快速走上了勤劳致富的道路;几十个能工巧匠凭自己的手艺,出外为人修建房子,为家庭创收;还有十多人常年出外搞粉刷,收入不菲。在原任和现任村干部的带领下,经过村民们的共同努力,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改善,一座座平房拔地而起,一条条水泥路通往各个巷道,一盏盏路灯给村民晚间带来光明。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农闲时村民们敲锣打鼓扭秧歌,跳起广场舞,人们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渭南,有个地方叫桥南镇庙底村

庙底雪景

以前,庙底村在村中间位置盖了9间砖木结构的大房,里面设有舞台,作为村上开会、搞活动的场地,并在傍边盖有3间村办公室,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下户后,村办公室和大房的6间卖给了村民作为住宅,剩余大房的3间留作办公室。后在村西新址重建了村部。

在渭南,有个地方叫桥南镇庙底村

美丽乡村堦子村

2014年底,庙底村已与堦子、黎明村合并为一村,更名为堦子村,新村部建于原堦子村,庙底村原村部另作他用。近年来,合并后的堦子村党支部、村委会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团结协作,真抓实干,正在为建设“民富、村美、风气好”的新堦子而努力奋斗着。祝愿家乡的明天更美好!

在渭南,有个地方叫桥南镇庙底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