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沒時間觀念,這位媽媽的招絕了……

文|七彩仙人球 來源 | 尹建莉父母學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



“熊孩子”沒時間觀念,這位媽媽的招絕了……



自從有了娃,帶娃出門最讓我抓狂的一件事,不是被裝滿各式裝備的大包勒得雙肩生疼,也不是遞紙巾擦汗換衣陪上廁所的手忙腳亂,而是——原本計劃得天衣無縫的時間表再三被打破!

沒錯,拜娃所賜,我從一個和人約會從來都是提前到、上班17年沒有起晚過一次的“守時楷模”,變成了出門一路狂奔、急出一身臭汗,還經常不能按點到達的狼狽麻麻。

沒辦法,娃和媽不在一個頻道上啊!

早上,叫她兩三遍起不來床,翻個身哼哼幾句又矇頭大睡,或者雖然起床了但忙著擺弄洋娃娃、畫小人卻不去洗漱,是常有的事。

趕路途中,大人步履匆匆,她卻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一條蠕動的小毛蟲、一片飄落在頭上的樹葉、幾句路人的高聲對話,都可能會引起她好奇地駐足。

帶她出去玩,一旦興致上來了就不知道疲倦、飢餓,想把她拽回家,沒有十幾二十遍催促是不會麻溜地跟大人走的,生物鐘分分鐘亂得潰不成軍——也許,這傢伙本來就沒形成過什麼生物鐘吧。

晚上,忙碌了一天的家長早已人困馬乏,她卻精神百倍,折騰出各種花樣,講故事、看電視、角色扮演……總之就是千方百計不想睡。

“熊孩子”沒時間觀念,這位媽媽的招絕了……


無數次被她搞得心頭燃起一座小火爐,硬是用尹建莉老師說過的“發脾氣、講道理、刻意感動是最無效的三種教育方法”來告誡自己,莫發火,莫發火,再耐心一點兒,再等一等……固然,最後娃也能完成“規定動作”,但我原定的時間表已經往後順延了不知幾格。

一肚子挫敗感的我,和身邊同事、朋友一通吐槽,才發現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為什麼孩子不能像大人一樣,該幹啥的時候就痛快地去幹啥?”這個讓人撓頭的問題,正困擾著當今的很多年輕父母。

“熊孩子”沒時間觀念,這位媽媽的招絕了……


仔細探究了娃的成長軌跡,並學習了一些顛覆傳統的育兒理論之後,忽然有了一個讓我自己也感到吃驚的發現——想讓娃和成人一樣“有時間觀念”,這種觀念本身就是有問題的。


學齡前的兒童對時間是沒有感覺的,大多數也是不認識鐘錶的,或者知道怎麼看,但還不能把它與現實聯繫起來,更不可能對“什麼時間該幹什麼事”產生清晰的認識。在幼兒的世界裡,只有日出日落、白天黑夜,主導他行為的基本上是他自身的生理和情感需求,餓了要吃,困了要睡,興奮了要玩。這些自身節律可能恰好與現實生活中的安排吻合,但更多時候是不吻合的,如果把這定性為“沒有時間觀念”,其實是成年人不夠尊重兒童身心成長規律的表現。“時間觀念”是理性思維的一種,而兒童的思維模式是情緒主導。

那麼,養成時間觀念這件事就不重要了嗎?當然不是。懂得珍惜時間、能夠合理安排和充分利用時間,是所有成大事者的基本素質。問題是,

培養時間觀念,必須遵循孩子生命之花綻放的自然規律,因勢利導,“靜待花開”,而不是使蠻力。

“熊孩子”沒時間觀念,這位媽媽的招絕了……


生活中恰恰有太多在這個問題上使蠻力的例子。

第一種是“霸王硬上弓”。到了家長認為該幹什麼的時候,催促無效,便不由分說、生拉硬拽。在娃委屈的哭聲中,把沉醉在玩耍中的他們拖去吃飯、洗澡、練琴、睡覺,是很多家庭熟悉的場景吧。

第二種是“急火攻心法”。不停地對孩子嘮叨“現在該幹什麼了”、“一會兒要幹什麼了”、“時間來不及了”,這樣的家長往往是自律比較嚴格、做事雷厲風行的“行動派”,見不得孩子稍有磨蹭。目睹這些家長和孩子相處的畫風,真的有點替他們擔心會不會血壓爆表。

第三種是“嚴密規劃法”。給孩子制定精細的作息時間表,並嚴格監督執行。很多學齡兒童的家長會使用此法,尤其是在寒暑假期間,為防止孩子搞亂作息、虛度光陰,便用時間表把孩子每天的食宿、學習、娛樂各項內容加以規範。我有個同學做得更加極致,不僅把時間表張貼在家裡的每一處醒目位置,還給每個時間節點設置了鬧鈴。身為全職太太的她,每天卯足了勁去監督孩子,一旦發現執行不到位,絕不妥協,一定要矯正過來為止。


第四種是“威脅利誘法”。對孩子的“磨蹭”催促、教育無效,又害怕打罵會帶來負面影響,於是用孩子在意或感興趣的事情來做交換。“你再不趕快去練琴,我就把你的芭比娃娃都扔了!” “如果你能在10點前去洗澡睡覺,就允許你再吃一個甜筒”。

“熊孩子”沒時間觀念,這位媽媽的招絕了……


“熊孩子”沒時間觀念,這位媽媽的招絕了……


這幾種對付孩子“沒有時間觀念”的方法,是很多家長運用純熟的,而且確實可能在短期內起效。但遺憾的是,從長遠來看,幾乎都不可能把孩子的習慣固化下來,使孩子真正學會時間管理,有的可能還會適得其反。

習慣於“霸王硬上弓”的家長,孩子可能會在表面的“屈服”下面,內心埋下深深的委屈感,這種面上服從、內心牴觸甚至痛恨的矛盾心態容易引發人格分裂,影響到他將來的婚姻和親子關係。

習慣於“急火攻心法”的家長,常見的後果是發展出“催促免疫力”。家長越著急他越磨蹭,甚至對家長的催促沒有任何反應,沉浸在自己的“桃花源”裡,“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習慣於“嚴密規劃法”的家長,孩子懾於家長的威嚴,可能會暫時收到效果,但是真能堅持到底以至固化為長期習慣的寥寥無幾。那些像機器一樣精準的程序,基本上是不可能發生在一個有思想、有活力、血肉豐滿,又處於生命能量展開階段的兒童身上的。如果家長堅持這樣機械的做法,不肯稍有鬆綁,超過了孩子能夠承受的壓力閾值,孩子就有可能把有限的能量耗費在和家長的“鬥智鬥勇”中,反而影響到學業進步和品格養成。我一個遠房親戚家的10歲女孩,因為不滿父母制定的“密得透不過氣來的假期時間表”,採取故意撥慢鐘錶、裝病、出錢賄賂同學代寫作業等方式,去規避家長的責罰。等到家長髮現時,這孩子缺乏誠信和自尊的問題已經十分頑固,遠比“沒時間觀念”更讓人頭疼。


習慣於“威脅利誘法”的家長,正是給孩子搭建了一個“講條件”的溫床,不久的將來就會嚐到孩子每做一件事就提出交換條件的苦果,使自己的教育全盤失控。這一點無需贅言。

這些方法之所以不靈驗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它們都是家長在代替孩子做時間管理。這些嚴格、精確的作息安排,都是家長基於自身的需要和感受而代替孩子所做的,本質上是一種控制和干涉,並不能轉化為孩子發自內心的認同和自覺。

“熊孩子”沒時間觀念,這位媽媽的招絕了……



“熊孩子”沒時間觀念,這位媽媽的招絕了……


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善於安排和利用時間的人,我們首先要釐清一個概念——什麼是好的時間管理。

真正有效、優質的時間管理,並不是像鐘擺一樣,在任何時候以固定頻率、固定節奏去做任何事情,而是在一定的時間段內能夠合理安排自己的各項事務,放大來看,還包括在整個生命週期中能夠合理安排好各個階段需要做、想去做的事,收穫一個豐滿、精彩而有幸福感的人生。

時間管理絕不僅僅是“按照時間表去做事”,而是一種對時間總體上的規劃和利用能力。其中體現了很多種能力和素質,比如守時重諾的品質、區分輕重緩急的能力、化解突發狀況的能力、多任務併線處理的能力,等等。我們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應該是著重於“大習慣”的養成,即他自己是否能形成一套適合他自己節奏的、總體平衡有序的時間安排,而不是樁樁件件必須靠外力制約的“小習慣”。


我有個閨蜜的兒子小智,從上小學起,就在父母一絲不苟的安排下完成一切任務。放學後必須先做作業才能做其它事,而且每一科的作業用時都有規定。他雖然端坐在書桌前,卻心猿意馬,一邊惦記沒看完的科幻片、沒打完的電遊,一邊懷著焦躁無奈的心情寫作業。


同事的兒子小驊與小智同齡,他父母在時間安排上給了他較大的自主權,最多隻是提醒他在放學後到睡覺前這段時間裡有哪些事情要做,至於具體安排則不加干預。他有時先做作業後玩,有時先玩再做,有時做完一科吃點東西、看會兒電視再做下一科,偶爾玩過頭來不及完成作業,不得不熬夜或者書寫稍有潦草,父母也並未斥責。

在整個小學階段,這兩個孩子的成績相差無幾,差距在去年秋天升入初中開始拉開。由於初中階段科目增多、難度加大,習慣於被家長安排時間的小智逐漸陷入無序狀態,每天的作業到深夜才能完成,感到學習越來越費勁,沒有課外閱讀,知識儲備嚴重匱乏,也根本沒有對未來的想法和規劃,整個人的狀態很被動。

“熊孩子”沒時間觀念,這位媽媽的招絕了……


而從小學會了時間管理的小驊,雖然看起來還是不那麼“規律”,但在有限的時間內總能完成該做的事,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還學了擊劍和航模。究其原因,是因為小智形成的是靠外力強制的“小習慣”,一旦外力消失,習慣也就隨之瓦解,而小驊形成的是自主自覺、符合自身節律的“大習慣”,能夠掌控自己,即使客觀條件有所變化,也能通過自身的調適去適應。

事實上,我身邊不少事業成功的小夥伴,都是小驊這種類型。他們有寬容的父母,從小在時間上受到的管制並不那麼嚴格精確,在放學路上撿石頭回來晚了,或者先跳一個小時橡皮筋再做作業,都不算問題。正是這種在體恤、信任基礎上的賦權,使他們品嚐到自主思考、自我管理的快樂,成長為一個善於自我調適和適應環境、具有良好統籌協調能力的人。這一點,在創新創業型人才中表現得格外明顯。

“熊孩子”沒時間觀念,這位媽媽的招絕了……


在釐清大前提大概念的基礎上,再來討論如何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就有了充分的立論基礎。具體有哪些可以嘗試的方法呢?我通過親身實踐和觀察思考作了些粗淺的提煉,與寶爸寶媽們分享幾點建議。


“熊孩子”沒時間觀念,這位媽媽的招絕了……



第一,教孩子認識“時間”的概念和價值。大約從孩子三四歲起,可以通過一些形象生動、寓教於樂的方式,向孩子傳遞時間的概念。比如,講講“小熊的一天”之類童話故事,買個模擬時鐘玩具,讓孩子用小手撥著指針玩,告訴他,短針走過一圈就是半天過去了。再大一點,就可以教他識鍾,搞些“鬧鐘遊戲”,比如在“木頭人”遊戲中,規定大家五分鐘內不許動不許笑,設定鬧鈴,孩子就在遊戲中理解了五分鐘的長度,以後看電視反覆拖時間“再看五分鐘”、彷彿五分鐘是一個世紀的情況可能就會不藥而癒了。


對於已進入學齡、開始具備抽象數學思維的孩子,則可以結合科普閱讀,向他灌輸一些“多少時間內可以做出多少事情”的概念,比如一小時內汽車、火車、飛機各能行駛多少公里、短跑運動員的比賽成績要精確到零點零一秒、搶救心臟驟停病人的黃金時間僅有四分鐘,等等,使孩子認識到時間的珍貴和不可重來,激發他們珍惜時間、抓緊時間做事的動力。一個孩子的內心一旦生長出一種對自身價值感和成就感的渴望,煥發出的潛能將是無可限量的。


第二,給孩子做出珍惜時間、作息規律的榜樣,但身教重於言傳。一個家庭裡,若家長都有良好的作息習慣,時間安排緊湊有序,做事高效不拖延,孩子看在眼裡,無形中受到教化,多半也不會差到哪兒去。但是,家長不要整天把“要有時間觀念”、“要養成好習慣”掛在嘴上,在對孩子時間觀念的引導上不要做得過於刻意,不過分指導和控制。對幼小的孩子來說,比較合適的方法是環境和氛圍營造,比如早上用早餐的香味“引誘”他起床,晚上固定時間把燈光調暗,全家人都洗漱完畢換好睡衣,躺到床上打著哈欠……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融入家庭整體的時間安排中。

第三,學做“慢半拍”的家長,不要輕易打擾孩子的自身節奏。盛夏的雷陣雨過後,小區的草坪上爬出了一隻蝸牛,一群孩子好奇地看它揹著沉重的殼,緩慢而堅定地蠕動著前行……這是多麼美的一幅畫面啊,在那一刻,時光彷彿被無限拉長,我真有點不忍心把女兒拉走,去做我規定的其他事。一直看到小蝸牛又鑽回了草叢,天色也暗了,女兒才滿足地說“媽媽,小蝸牛回家了,我也餓啦,我們回去吃飯吧!”那一瞬間,我忽然意識到,女兒並非沒有我的監督約束就不知該幹啥,相反是我沒有get到她的節奏,我平時總在她玩得正high的時候“聲聲不息”的催促施放了多少負能量。


當天晚上,情緒特別愉悅的女兒做什麼事都很配合、很利索。原來,很多時候,“磨蹭”是孩子在探索世界,學著與自然、與環境相處,這時家長不妨等一等。大人在做一件特別感興趣的事情時都不願停下來,甚至廢寢忘食,何況小不點們呢?


有了那次的經驗,後來我帶女兒出門就儘量打足提前量,讓她一路上有充足的時間去聞花香、看寵物、觀街景,在某些計劃外但是吸引她的地方駐足,而不是一出門就火急火燎地直奔目的地。這樣雖然我辛苦一些、麻煩一些,但比起女兒滿足了探究欲後主動愉悅地說“我們走吧”,其實很值。平時被充分理解和體恤、不常受到無端打擾的孩子,真遇到什麼急事被催促,或者在某些必須一板一眼遵守時間表的場合,他會很樂意配合的。

“熊孩子”沒時間觀念,這位媽媽的招絕了……


第四,尊重孩子的個性,引導孩子形成適應自身身心特點和實際情況的“大習慣”。教育規律在每個孩子身上發生作用的基本原理是相似的,但每個孩子身上又有與生俱來的神奇密碼,有遺傳、環境等因素作用下形成的不同個性和氣質。有的孩子精力特別充沛,晚睡早起,有的孩子則顯得羸弱一些,需要更多的睡眠和休息,有的早上學習效率高,有的則是夜深人靜時思路洞開……這些差異沒有好壞之分,也無需刻意矯正。


培養時間觀念,貴在引導孩子形成適合自身身心特點和實際情況的“大習慣”。比如,晚上思路敏捷的孩子,就可以允許他放學後先玩再做作業,只要當天能完成就行;精力弱一些的孩子,則最好是先做作業再玩,同時要特別注重單位時間內的效率提升,多留出睡眠時間;精力特別充沛、思路轉換快的孩子,就不必拘泥於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桌上同時攤開著幾門課的作業,這個做到一半去做那個也行,只要最後全部完成就好。不要擔心沒有了家長的嚴格控制,孩子就會一路下滑、越來越沒章法,只要始終信任孩子天性中良善的一面,他們自身調適功能的強大是超乎我們想象的。

第五,可以適當地讓孩子體會不守時的後果。在不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構成明顯傷害的前提下,適當地讓他體驗一下不守時的後果,是一種反向激勵,可以作為正面教育的補充。

比如,孩子有時起晚了,趕著上學來不及吃早飯,上了一兩節課就餓得肚子咕咕叫,他應該就會知道早上賴床時間不能太長了。不要做那樣一種家長——為了讓孩子從來不遲到不誤事、做到盡善盡美,一旦發現孩子來不及的跡象,就出手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幫穿衣、餵飯、幫整理書包……那樣,孩子會認為來不及是家長的事,反正有家長在,不守時也不會發生什麼後果,內心的責任感和獨立性也就難以形成。

親們發現了嗎?所有這些方法都指向一個核心,那就是——家長要把時間管理的主動權給到孩子,而不是代替他們去做時間管理!


“熊孩子”沒時間觀念,這位媽媽的招絕了……



孩子在時間管理上最大的好習慣,是他有能力也有興趣安排好自己的一切事務。兒童教育的精妙之處在於,為了達成長遠的大目標,我們時常需要犧牲當下唾手可得的小目標。所以,做一個智慧的家長,就不要強迫孩子去填充自己制定的有形的時間表,不要時刻監督著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做出在做什麼事的樣子,而要把問題的重心放在“他是否學會了安排自己,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完該做的事”。

我堅定地相信,任何一個天性正常、身心健全的孩子,都不會願意做一個虛度光陰、碌碌無為的人,內心都會有珍惜時間、努力學習、積極進取的主觀能動性。作為家長,我們要做的,就是通過合理的引導和賦權,激發和保護好這種主觀能動性,促使孩子成長為一個精神獨立、對自己負責任的人,在脫離母巢之後,成為一隻翱翔藍天的蒼鷹!



--------End---------

七彩仙人球,“尹建莉父母學堂”簽約作者,六歲女寶的媽媽,企業行政管理,一個年屆不惑但始終不丟失好奇心的中年少女,一個既想要事業開掛又想要家庭美滿的貪心媽媽,常在夜深人靜之時挑燈碼字,與自己的心靈對話,願在這個平臺上分享對婚姻、家庭、育兒的感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