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南北朝之天下歸一——崔浩之死(3)

閒話南北朝之天下歸一——崔浩之死(3)

最後說說崔浩的‘自我實現’。

自我實現說的是這麼一件事:茲要是個正常人,他需要裡的最高層次,是希望實現個人理想、抱負,把個人能力發揮到最大程度。

那崔浩的理想和抱負是啥?

這個問題的答案,在下只能老老實實的說,不知道!

可能有那不講究的大胸弟會說,切!,忽悠了半天,你說不知道;矇事兒嘛。

這話應該這麼說,如果具體到崔浩,在下確實不知道他是咋想的;不過如果給他歸個類,把他當做中國傳統讀書人看,那他‘自我實現’的目標應該不難猜——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閒話南北朝之天下歸一——崔浩之死(3)

這九個字,尤其是後面的五個字,可以說是中國傳統的讀書人,人人都希望實現的‘自我實現’。

崔浩例外嗎?估計夠嗆。

好了,既然他不例外,那咱就看看,他的‘自我實現’有多大的意思。

不知道各位大胸弟還記不記得咱前面說到拓跋燾滅佛時候,在下對崔浩的評價;跟這兒再補一句,在下認為崔浩是位應用大師。

所謂應用大師,說簡單了,就是能把所學應用到實踐中去;這類人,往早了說,有管子,也就是管仲,西漢的桑弘羊;跟崔浩年代差不太多的有王猛;往後了說,比如明朝的張居正。

一句話,這類人是讀書人中比較接地氣兒的;既讀過孔子曰孟子云的聖賢書,又人情練達識時務,能解決具體問題。

跟這兒插一句,讀書人中也有那不著調的,咱挑個名氣大的說,比如李白;人這位爺詩寫的不用說,一級棒,所以後世將之奉為詩仙;但是人李爺向來不認為自己詩寫的有多棒,而是覺得自己的政治才華,治國的本事那是槓槓的!而且也試圖向權貴們證明這一點;各位大胸弟有興趣可以翻翻李大仙的作品,就能明白。

您瞧他寫的《與韓荊州書》,那馬屁拍的,“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識來幹嘛?李白缺朋友嗎?顯然不是;這位爺還不就是想找根梯子好往上爬。話說回來,國家如果真格的交給李爺這樣的人治理會成什麼樣子?就他那成天喝的二醉二醉的脾氣,睡的時候比醒的時候多。不知道各位大胸弟怎麼看,反正在下愚見,論行政能力,經濟民生,他未見得就比李林甫、楊國忠這幫奸臣強。

扯遠了,接著說崔浩。

先說治國;翻翻史料,那會兒的北魏是個什麼德性;簡單的說,奴隸社會!

閒話南北朝之天下歸一——崔浩之死(3)

北魏打哪兒脫胎的?

漠北的鮮卑拓跋氏!這其實說白了就是一個奴隸制的遊牧軍事集團。這一點跟滿族入關之前,努爾哈赤建立的、皇太極發展的後金、大清挺像(北魏有宗室,大清有八旗旗主;北魏拓跋氏的宗室,戰時從徵,平時各有一攤兒,也就是各有各的部落。大清的各位旗主王爺一樣,戰時打仗,平時管理各旗。)。

從組織架構上來看,這種奴隸制的軍事集團模式,皇帝其實更像個盟主,有事兒的時候,盟主出面召集各部落首領(或者宗室兼任各部落首領),大家說好,咱們這次出去打仗(其實是搶劫),各位都有好處,搶回來的東西,咱們37、46開;各部落首領們一算計,覺得合適,幹了!

老實說這種機制,勉強適合戰時,或者說當土匪的時候可以;但是在和平時期,做為一個國家治理的機制,肯定不成。

別的不說,那些宗室、部落首領手底下可都有兵;一個不爽,說不定就禍起蕭牆了;看看《晉書》、《魏書》、《資治通鑑》,北魏(含之前的代國)像宗室造反、煽顛這種事兒,史不絕書。

國家像土耳其一樣總搞政變,這不合適吧?!

而到了拓跋燾時代,您以為他就樂意殺宗室啊?尤其是他的弟弟們。

拓跋燾不圖別的,就圖個安全,他自己的安全和他兒子們的安全。

拓跋燾的弟弟們哪個是省油燈?即使這幫人沒有造反的心,有跟他這一脈爭雄的實力也不行啊!

這種情況怎麼破?

還是一刀切,都殺了吧,這樣最歇心了。

多說一句,在處理宗室的問題上,大清比北魏要聰明。入關之前,皇帝親統的只有兩黃旗,而在多爾袞死後,順治爺又把正白旗納入天子親將的序列中;到了康熙爺的時候,康熙爺將全國兵權、武官的任免權收歸兵部,八旗旗主徹底成了空桶子王爺,除了自己家的奴才,他們誰也吆喝不動。

再多說一句,現在大陸導演拍的辮子戲很扯蛋,把王爺拍的很瀟灑;其實清朝的王爺很苦逼。咱就說一條兒,您如果穿越回清朝當了王爺,先別急著高興;恭喜您,您的活動範圍只有現在的北京二環以內;那年頭兒,王爺們要想離開京城出趟遠門兒,必須得請旨,皇上批准,你才能走;你想來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呵呵,門兒都沒有。因此,終大清200多年,沒出過北京那四九城兒的王爺,大有人在。

又扯遠了,接著說北魏。

這種組織架構,內耗太嚴重;

拓跋珪建立北魏後,他對宗室力量雄厚滿意嗎?

顯然不滿意。

那怎麼辦?

只有延攬人才,分宗室、鮮卑貴族們的權;崔浩能在北魏當官說來也正是拓跋珪這個政策的產物。不過那會兒崔浩的官兒很小,也起不了啥大作用。

等拓拔嗣即位,崔浩的才華逐漸顯露;但多數情況下,此時崔浩扮演的更多的是參謀、智囊、顧問這類角色;拓跋嗣顧得上,就問問他;顧不上,當然也就不問了;還有的時候也就是問問,崔浩的合理化建議,該不聽人照樣不聽。

比如劉裕滅後秦那一仗,劉裕的北伐軍要向北魏借道兒,去打後秦;後秦向北魏求援;局勢很複雜,派不派援兵拓跋嗣也拿不準;因此他召集群臣商議。

大臣們說什麼的都有,或主戰或主守,說的拓跋嗣更迷糊了;此時崔浩提了個意見,放開水路讓晉軍過去,但堵住晉軍東歸的陸路;這樣一舉兩得,既可以讓劉裕念北魏的好兒,同時又相當於救了後秦。

但是北魏朝中一大幫鮮卑貴族對一介儒生,又無尺寸之功的崔浩居然敢妄議國家戰守大計非常惱火,群起而攻之;最後迫使拓跋嗣做出跟劉裕對抗的決定,“太宗遂從群議,遣長孫嵩發兵拒之,戰於畔城,為裕將朱超石所敗,師人多傷。”;結果這一仗,卻月陣大顯神威,生生給北魏騎兵打出了‘恐劉症’。“太宗(拓跋嗣)聞之,恨不用浩計。”

這一‘恨’,讓拓跋嗣看出了崔浩的價值,逐漸刻意提拔;不過這會兒享有政治特權、勢力雄厚的鮮卑貴族們仍牢牢地把持著北魏朝政;事實上給崔浩的空間並不大。

此時的崔浩一如那個打不死的甄嬛,你給點兒陽光就能燦爛;居然在鮮卑貴族的打壓下,生生的擠出了一片天地,直至最後成了能在拓跋嗣接班人問題上發言的大臣。

閒話南北朝之天下歸一——崔浩之死(3)

再後來,咱前面說過,拓跋燾即位了;不過這夥計剛繼位就碰到了柔然南下的糟心事兒,待打退柔然後他更是如上了發條一樣,南征北戰、東擋西殺;那麼拓跋燾勢必還得倚仗鮮卑貴族們衝鋒陷陣,因而對於運籌帷幄的崔浩,拓跋燾剛繼位那段時間,可以說盡管給了高位,但實權並不重。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公元439年,這一年北魏四面受敵的狀態得到改善;整個北方,除了柔然還時不時的南下騷擾一番外,其他國家都被拓跋燾幹滅火了,北方基本上趨於統一。

那麼這個時候,就有一個問題擺到拓跋燾面前——

國家經過長期戰爭,大體上進入和平時期後,得有個國家樣子了。

於是拓拔燾開始調整方針,具體的說就是“偃武修文”。

這個,也是崔浩的強項;史書記載,“左光祿大夫崔浩研精經術,練習制度,凡朝廷禮儀,軍國書詔,無不關掌。”

換句話說,崔浩對修訂制度,奠定框架這類活兒那是相當的得心應手。

崔浩給拓跋燾上書,提出要徹底整頓百官階級品流,分辨他們的姓氏種族的政治主張,並使之付諸實行;《資治通鑑》的原話是“浩欲大整流品,明辨姓族。”

這有沒有點兒商鞅那個二十級軍功封爵制的意思?

老實說,這絕對是個得罪人的活兒;而且是把所有的人都得罪的活兒——

鮮卑貴族不用說了,由之前的土皇帝轉換角色成為國家公務員,難度有多大,或者說他們有多不適應,可想而知。

即便是漢族官吏對崔浩也一肚子不滿。

為什麼會這樣?

答案嘛,就是後面四個字‘明辨姓族’。

從前文《亂世三百年—閒話兩晉之五胡亂華》開始,有個名詞各位大胸弟肯定不陌生;這便是:士族。

士族分大小,大的如琅琊王氏、太原王氏、陳郡謝氏、譙國桓氏、潁川庾氏,以及崔浩出身的清河崔氏等等吧;在拙文都成出現過。這些門閥大族很牛13,可以牛到改朝換代他們依舊屹立不倒。

小的那就更多了,星羅棋佈,數不勝數;但是別看小士族數量多,他們可絕沒有大士族那種睥睨天下的強大氣場;對於時局變化,小士族的態度基本上就是逆來順受。

從西晉‘八王之亂’開始,中原地區長期戰事頻仍,北方不少士族南遷避禍,比如琅琊王氏的王導;而留在北方的一些士族則有些則進入少數民族政府當官,比如王猛。但是成功者畢竟是少數,大量的小士族開始過上了顛沛流離,居無定所,朝不保夕的日子。

等到北魏崛起,朝氣蓬勃,大量的小士族開始進入北魏朝廷為官,不為別的,混口飯吃;等到北魏統一北方之後,這些茲要是能活到這會兒的小士族有些官兒已經當的不小了。

但是,此時崔浩卻要‘明辨姓族’,也就是要讓這些官兒,來來來,到組織部門把你的出身報一報。

這可就要了這些漢族小士族們的短兒了。

這裡邊兒有兩個原因,一是崔浩本身是大士族出身,他這麼說,本身就有股子居高臨下的味道;二是長期戰亂,社會動盪,士庶混雜,族姓難辨。換句話說,出身這事兒本來就是小士族們心中的痛。

誰被揭了傷疤都不會高興。

但是,咱們如果翻回頭從崔浩的角度看看他推行的‘大整流品,明辨姓族’這件事兒,坦率的說也沒什麼不對;於公,按照中原王朝的模式把北魏朝廷重新梳理一遍,定編定崗定員,使其快速從奴隸社會中走出來,有利於朝廷長治久安;於私,崔浩自己的強項發揮到極致,實現了治國的政治理想。

可是這事兒,得罪的人真的海了去了。史載,“玄(崔浩外甥)止之曰:‘夫創制立事,各有其時;樂為此者,詎有幾人宜加三思。’浩不從,由是得罪於眾人。”

從意識形態上看,北魏一直沒能擺脫奴隸社會的烙印——多神崇拜。也是崔浩上書拓跋燾,對國家的意識形態領域進行整頓;這也是個得罪人的活兒,咱們前面說了很多,於此就不再贅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