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复渠为什么放弃山东?

焦思聪


韩复榘(1891-1938年),年幼时因生活所迫闯关东谋生,恰遇北洋军招兵,被冯玉祥招为司书生,从此在冯玉祥军中发展,凭战功由连长一路升迁至司令,与石友三、孙良诚、刘汝明、孙连仲等成为冯玉祥的得力战将,被称为“十三太保”。

1928年底,韩复榘受命担任河南省主席,此时韩、冯的矛盾日益严重,并萌生投靠蒋介石之心。1929年5月韩复榘与石友三联名发电,表示“维持和平,拥护中央”。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时,韩复榘任“讨逆军”第三路军总指挥,率部开赴山东, 9月在济南任山东省主席,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对山东的统治。

在主政山东后,他澄清吏治、禁烟、剿匪,大力发展山东教育,建设模范新乡村,将在张昌宗手下不成样子的山东整顿得有模有样,号称“韩青天”、“山东王”。 但他拥兵自重,跟中央政府搞阳奉阴违,抗命不遵、截留税收等,一再打击蒋介石在山东的亲信,试图将蒋的势力排挤出齐鲁大地,实际上是处于半独立的状况,这使蒋介石对他心存不滿。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韩复榘发出了支持张和派兵夹击中央军的“马电”,张学良被蒋扣押后,他去电要求释张学良。韩复榘在闽变时又通电向人民政府表达祝贺;韩还秘密联系刘湘倒蒋,蒋介石对韩复榘恨之入骨,为以后被诱杀留下祸根。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韩复榘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3集团军总司令,负责指挥山东军事,承担黄河防务。日军利用蒋、韩之间的矛盾极力拉拢韩复榘,并承诺不进入山东,韩断然拒绝了日本人的“华北五省自治”计划。

抗战爆发后第3集团军从年10月1日夜袭桑园始,至11月16日撤到黄河南岸,在鲁北抗战历时一个半月,大小战斗10余次,韩部孙桐萱军长说:“在这次战斗中,曹(福林)、李(汉章)、展(书堂)等师牺牲过半。”

12月22日夜,日军强渡黄河,从东、北两个方向进攻济南。第3集团军两面受敌,在济南近郊泺口、千佛山口和白马山与敌激战,为此伤亡1800余人,韩复榘形势不好,于是电话让李宗仁调第五十一军于学忠部支援济南遭到拒绝,加上临战前蒋介石许诺增派给他的重炮旅,也不打招呼调拨给汤恩伯军团,韩复榘气愤至极。

“蒋让我死守黄河,顶住日军进攻,这个没问题,可是派来的重炮,现如今又调走,这让我们怎么打?他们不死守南京,反倒让我死守济南,守可以!总不能拿步枪和日军硬拼吧?”

韩复榘认定这是蒋的阴谋,想借日本人的手消灭自己,同时也是希望借他的手消耗日本人,来保全中国的抗战大业。24日,韩复榘退守泰安,27日,日军攻占济南。31日,韩复榘又逃到了济宁。

李宗仁曾电令韩复榘死守泰安,以赢得2周时间,韩复榘回了一个:“济南已失,何守泰安”。韩复榘的不战而退,让日军毫无阻碍地长驱直入,十天之内山东大半已经陷入敌手,而此时日军自东向西进攻,华北日军自山东南下,如果徐州失守,全国抗战将面临无比巨大困难。

1938年1月11日,蒋介石在河南省政府召开高级将领机密军事会议,并预先通知说为避免日本飞机扰乱,会议在夜晚举行。要求韩复榘作为第1战区副司令长官务必参加。

此时的韩复榘心知肚明,他三番五次的违抗军令,此去必然凶多吉少。手下人也劝他不要去。可韩复榘想到自己有手枪护卫队和装甲车护送,准时与会,但还是被老蒋设计诱捕。

1938年1月19日,军委会组成高等军法会审,何应钦任审判长,指出韩复榘十大罪状:

一、违抗命令,擅自撤退;二、按兵不动,拥兵自保;三、勾结日寇,阴谋独立;四、收缴民枪;五、纵兵殃民;六、派销鸦片;七、破坏司法独立;八、擅征和截留国家税款,破坏税制;九、侵吞国防经费;十、扰乱金融。

审讯中韩复榘只昂着头微笑,一言不发,也不求宽恕。

24日晚7时,被军统特务押送至武昌城外枪决,灵柩被安葬于豫鄂交界处的鸡公山墓地。1954年韩复榘的灵柩经人民政府批准,由其子女迁往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安葬。

从中华民族大义角度讲,韩复榘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放弃了山东,让日军毫无阻碍长驱直入,导致更多手无寸铁的人被杀,死有余辜。


但换个角度呢?

中央军嫡系司令官唐生智致使南京沦陷、军民30万人被屠杀。无论如何,韩复榘只是全军而退出山东,表现至少好过唐生智,要杀怎么也应该杀唐生智吧?

张学良拥有当时中国最精良装备的40万东北军,一枪不放放弃东三省,韩复榘的兵力与他相比不是一个等级,那为什么山东不可以全面撤退呢?

老蒋是如何对待杂牌军的呢?战胜就是老蒋领导的功劳,战败不仅得不到中央器械兵员的补充,还被申斥作战不力,甚或撤职查办,并将其部队番号撤销,成为光杆一根,即无以谋生,因此都怀着沉重惶惑的心情。

李宗仁对蒋介石一针见血的指出:“蒋介石借抗战之名,将这些非他嫡系的杂牌军悉数消灭。”

所以韩复榘被杀从这个角度只能说是谁的官大谁就嘴大,弱肉硬食当了替罪羊而已!


请各位阅后顺手点赞、转发,以示鼓励!坚持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美丽青春您真痘




韩复渠(1891--1938)曾经也是一员猛将,仗没少打,功没少立,绝对不是一个怂包。

但,1937年年底,在日军全面进攻济南时,韩复渠竟然放弃了抵抗,退到了山东西南面,给自己戴上了“逃跑将军”的大帽子,这是为什么呢?

判断失误



如果说韩复渠不想抗日,那一定是不对的。因为众所周知,在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又叫双十二事变),逼蒋抗日时,韩复渠特别支持张学良。

那为什么韩复渠要弃城而逃呢?因为在韩复渠看来,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骨头并不硬,已经迁都重庆,并且输了淞沪战役,也输了南京保卫战,如此下去,“

谈和停战”的概率很高



如果“停战谈和”,那么自己的抵抗就没有了任何意义,自己的部队只会成为“白白送死的炮灰”。

于是,为了保存有生实力,韩复渠做了他所谓的“战略撤退”。

但,没有想到的是,蒋介石这次始终没谈和。于是,韩复渠的撤退破坏了整体大局,引起了中华各方的鄙视。

重炮旅被调走,剩余战斗力实在有限



淞沪战役时,韩复渠的重炮旅被调走,之后始终没能回来。

没有重炮旅的军队,面对日军铁骑,实在是打不过。

日本进攻山东前,李宗仁前来,告诉韩复渠要坚决抵抗,为台儿庄的布防争取足够的时间。



韩复渠本想答应,可想到李宗仁和白崇禧的狡猾,再想到自己的实力实在不够时,韩复渠坚决地摇了摇头。

李宗仁无奈而去。

还好日本人进攻并不快,台儿庄才匆匆布防完毕,在台儿庄和日军对战时,才重创了敌人。

重炮旅被调走,自己实力不济,也是韩复渠不抵抗的重要原因。

对比实际情况,韩复渠做了逃跑



日本兵很厉害,武器很先进。

淞沪战役,尽管中国军队做了十分的努力,还是败给了日军。

南京保卫战,蒋介石进行了“战略撤退”,唐生智带人要“死守南京”,但还是快速落败。

在韩复渠看来,东北可以不抵抗,全面撤退;在南京,蒋介石、李宗仁等也可以“战略撤退”;那为什么山东不可以全面撤退呢?况且自己军队的实力比上日军差得很远。



于是,韩复渠没有听从蒋介石的安排(死守山东);也没有顾及李宗仁的请求(为李宗仁取得布防的空间);更没有听从自己的幕僚何思源的建议(想法拖住日军)。

韩复渠的想法只有一个:保住自己的实力,坚决不做炮灰。

由于韩复渠的不抵抗,日军在山东境内,势如破竹,毫无阻挡,一路高歌。

也正是因为韩复渠不抵抗,不听从命令,为自己埋下了祸患。

在1938年的1月24日,被蒋介石安排人杀害了。



大是大非面前,不可站错了队,就如韩复渠。在外敌侵略时,可以正面抵抗,也可以通过游击战来拖住敌人,但直接的放弃,会让其后悔终生。


蓝风破晓


韩复榘这个人大家都很熟悉,他是抗日战争期间著名的逃跑将军,他也因此被蒋介石枪毙。那么韩复榘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又为什么要不战而逃?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介绍这个人。



韩复榘这个人很怪,他并不是那种残暴的军阀,在山东主政期间他也颇有政绩。在山东,他厌恶贪官,重视教育,强制戒毒,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居然做出了不战而逃的举动,不禁让人大跌眼镜。那么是因为他也属于汪精卫一类的投降派么?



事实上他并不是汪一类的投降派。“西安事变”爆发后,

韩复榘曾明确表示支持张学良的行动,并发出了支持张学良和派兵夹击中央军的“马电”。张被蒋扣押后,韩复榘也曾去电要求释张。那么他到底是为什么要不战而逃呢?



我们先来看一件事,或许能从中找到答案。

日军进攻山东之时,山东教育厅长何思源曾劝说韩复榘坚持抗日,不要再继续逃跑。 韩却反唇相讥道:

你知道蒋介石什么时候跟日本人妥协吗?我们就这么几万人,拿去跟日本人拼,把这个家底牺牲完了,那时蒋忽然跟日本人来个什么协定,那他倒是没事了,日本人也占了便宜,我就倒大霉了,华北就没有我们的份了。



答案很明显了,韩复榘不战而逃完全是为了自己的私利。他担心自己的家当会丢光,而自己什么都剩不下。

除了这之外,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当时韩与蒋的关系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蒋也确实有借日本人消灭韩的打算,所以韩从这两方面考虑才做出了不战而逃的举动。



对于韩复渠的所作所为,我只能说我从感情上理解他不愿意被蒋当作棋子的心情,但从大是大非上来讲,他的行为不可原谅!在国家大义面前,任何的自私自利都是不可原谅的,更何况他还是一个军人!想想我们的川军,在大义面前他们是如何抉择的,他们有考虑过自己的得失么!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喜欢历史和军事史的朋友可以点一波关注!


历史文斋


有人说韩复渠“一枪不放,放弃山东”。

韩复渠放弃山东也不是没有原因的,之前看过《韩复渠传》,里面写的还算详细,接下来写给大家,就当了解下韩复渠为何会放弃山东?

(韩复渠)

韩复渠的第三集团军一开始是抵抗日军侵略的,后来因为缺乏武器,所以为了将强黄河防线,决定向大本营请求调配重炮,以此抵挡日军侵略,蒋介石也答应了。

后来炮兵调至济南,在黄河南岸设防,可是就在日军进攻黄河北岸的时候,大本营又将炮团全部调走。

(韩复渠)

如此韩复渠非常气愤,接下来他说了一段话

“蒋让我死守黄河,顶住日军进攻,这个没问题,可是派来的重炮,现如今又调走,这让我们怎么打?他们不死守南京,反倒让我死守济南,守可以!总不能拿步枪和日军硬拼吧?”

1937年12月22日,日军强渡黄河,分别从黄河东、北两个方向进攻济南,韩复渠带领的第三集团军可以说是腹背受敌。

但是也和日军展开了激战,尤其是在泺口、千佛山口和白马山等地,为此伤亡1800余人,韩复渠见形势不好,于是电话求助,让李宗仁调第五十一军于学忠部支援济南。

结果又遭到拒绝,韩复渠顿时火冒三丈,这下他心中萌生了一个想法,因为自己曾多次与蒋发生矛盾,这肯定是蒋的阴谋,利用抗战的名义消灭异己。

想到这里,韩复渠为了避免全军覆没,于是决定引军西撤。

韩复渠一撤,可想而知,济南很快沦陷,但此时韩复渠又接到命令,就是要死守泰安。

韩复渠当场拒绝,声称“南京不守,何守泰安?”

就这样韩复渠最后放弃了山东,没有与日军誓死抵抗。

(引兵撤退)

1938年1月24日,蒋介石以“不遵命令,擅自撤退”的罪名,将韩复榘诱杀于武昌。

都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但是韩复渠的公然拒绝,这是一种致命性的错误。

至于蒋为何要杀韩复渠,众多史学家一致认定是消灭异己。

虽说韩复渠在很大程度上因为没有支援,有没有装备,不得已放弃山东,但这些似乎都不能抵消他擅自撤退的理由。

要知道在民族战争中,且不说蒋的做法,即使知道蒋是针对自己,也不应该擅自撤退。韩复渠没有将民族大义放在第一位,而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放弃了山东,让日军毫无阻碍,导致更多手无寸铁的人被杀。

看看抗战时期红军,都是小米加步枪,一步步走到胜利。

【每天更新,更多有趣的历史新知识,期待您的关注】


羽评郡主


一,说起这韩复榘,也算是个顶聪明的人。穷家出身,早年当兵。后投身冯玉祥麾下。因作战机灵勇猛,一路提拔做到了军长。中原大战时,韩复榘见蒋介石事大,弃冯投蒋。蒋介石“收服”各路军阀完成了形式上的国家统一后,就给了韩复榘一个民国山东省省政府主席的位置。

二,韩复榘在山东经营多年,俨然成了坐拥山东的土皇帝。据说他也办了几件实事,如办学堂兴教育,扫毒戒赌等。但他拥兵自重,跟中央政府搞阳奉阴违,如抗命不遵、截留税收等。这使蒋介石早就对他心存不滿。

三,但韩复榘却很自信。仗着自己有人有枪,上头也奈何不了他。依然自行其是,我行我素。每天喝口小酒,诌首油诗,日子过得滋滋润润的。

四,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很快日军开到了山东。韩复榘是一贯主张抗日的,也跟日本人交过几次手,打过几次还不错的仗,但自己也损失不小。这时韩复渠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五,韩复榘认为,自己不是蒋介石的嫡系,而且跟蒋素有间隙,蒋介石部署作战总让韩的部队在前沿打头阵,而中央军则安排在第二道防线。韩复榘因此推断蒋是想借日本人吃掉自己。

六,山东战事正在进行之时,南京失陷。韩复榘判断蒋介石有可能以后会跟日本人和谈。而如果自己的部队这时都打完了,“家当”光光,到时候什么也不是。蒋介石更不把他当回事。于是韩复榘要拥兵自保,一丟黄河,再丟济南,又丟泰安,将整个山东拱手让给日本人。更严重的是,打乱了当时对日作战的战略部署,险些造成徐州会战全线失利,而且在国民党军队中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韩复榘逃跑的根源还是在于旧军阀思想严重,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丧失民族大义,不顾国家利益,只为自己打算,只求自保,自私自利。

1938年初,蒋介石借在开封召开军事会议之机,将韩复榘拘捕。如果当时韩复榘能够低头认错,也许老蒋不至于将他置之死地。可他竟对着蒋介石和与会军政要员的面说:“山东丟了是我的责任,那南京丟了又是谁的责任?”。一句话把蒋介石气的脸色铁青。“娘希匹”!蒋介石这句骂词一出口,也决定了韩复榘必死无疑。

韩复榘后被押解武汉经军事法庭“会审”后执行枪决。

韩复榘临阵脱逃,贻误战机,被严惩是咎由自取,死有余辜。



谁怜一灯影


日军侵华后,一路势如破竹。上海和南京相继沦陷。韩复渠认为抗战中国必败。在日军的劝降之下,韩复渠有了做汉奸,投靠日本人之心。

但韩复渠又担心万一日本人败了。自己这个汉奸,要被审判处死的。


韩复渠左右为难,一边时日本人的劝降。一边是李宗仁的苦口婆心。李宗仁对韩复渠详细分析了抗日形式:日军虽然强大,但我们可以节节抵抗,最终把日本拖死。

李宗仁显然没有说服韩复渠,日军进攻山东,韩复渠不放一枪一炮,弃城而逃。

韩复渠被追究责任时,称蒋介石丢了上海、南京,阎锡山丢了太原。为何不追究他们的责任。

韩复渠真实不知廉耻。上海、南京、太原都组织了抵抗。打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忻口会战。

你韩复渠在山东没有组织任何会战,把山东拱手相让给日本人的。

韩复渠为什么放弃山东?他想做汉奸,但又有顾虑。先把山东送给日本人,作为大礼。为日后投降,打好基础。


杨朱学派


我们的历史书上评价某个历史人物,通常都喜欢贴标签,比如像韩复渠这种人,通常都喜欢直接打个临阵脱逃,贪生怕死的表情就完了,这固然不能说错,但未免太简单了,能做到那个位子上的,都不是一般人。

韩复渠首先不是“一枪未放”,抗日战争爆发后,韩复榘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负责指挥山东军事,承担黄河防务。日军进攻山东时,韩复榘曾在德州曾抵抗日本的进攻,德州血战韩部三个师损失过半。夜袭桑园车站、血战德州、坚守临邑、济阳遭遇战、徒骇河之战、济南战役、大江口阻击战、配合台儿庄的外围战、夜袭大汶口……韩抗日出了力的。

但是蒋介石就不怎么地道,抽走了他的炮兵,这韩复渠就换了心思了,一方面蒋介石不信任他,一方面日本人又难打,为了保存实力,不战而放弃济南。韩复榘撤离前夕,下令焚毁省政府、进德会等,名曰“焦土抗战”,实施坚壁清野。

而且这个时候韩竟然还有了反蒋的心思,暗中和四川刘湘联络,结果就被蒋介石做掉了。


国史拾遗


韩复榘是因为和老蒋的矛盾激化才一气之下出走山东。老蒋本来答应他只要他能参加抗日,就将泰州的一个重炮旅派来支援。但是当他一腔热血发展当地经济、修好工事打算和日本人大干一场的时候,老蒋竟然言而无信把重炮旅给撤走了给了嫡系汤恩伯。韩复榘气蒋介石的言而无信,也觉得自己的兄弟们没了重炮旅的支援差不多就像一块送到日军嘴边上的肉一样,所以他为保存实力出走了。


实话说老蒋这种糟心事已经不是做一次两次了,杂牌军在他手下生存条件真的比较差,他们胜了就是老蒋领导的功劳,败了就是他们不听指挥。老蒋是有错的,在当时的情况之下韩复榘哪怕留下来打几枪都有资格去谴责老蒋,但是在民族大义之下,他为保存实力,坐视国土沦陷在侵略者的手上,就将历史的黑锅反而背在了自己的身上。

韩复榘出身书香门第,可谓是文武双全。他原本就是冯玉祥手下十三太保之一,地方军阀本来就是老蒋的眼中钉,更何况韩复榘和张学良的关系又很好,在西安事变爆发之时,他曾经公开支持张学良,这些老蒋都记在了心理。

其实韩复榘其实并不是一个胆小怕事懦弱没骨气的人,在抗战刚刚开始的时候,韩复榘也耻于和日本人同流合污,和阎锡山等人一同拒绝日本人提出的北方自治。

他在山东的时候整治吏治、禁鸦片禁赌、剿匪、发展教育事业,将在张昌宗手下不成样子的山东整顿得有模有样。特别是在他的禁毒的铁腕手段之下,山东近乎看不见鸦片,所以他在山东期间的建树还是有的。

1937年,日军在攻下南京之后,对济南发起攻击。在他们逼近黄河北岸之时,韩复榘手下的将领已经义愤填膺纷纷要求出战。连日激战让两军同样伤亡惨重。韩复榘最终从济南突围,但是面对日军的步步逼近他最终选择了保存兵力,在日军仅有千余人的情况之下向南调走了十万大军,让日军毫无阻碍地长驱直入,十天之内山东大半已经陷入敌手。

蒋介石在开封召开会议,本就是想要诱捕韩复榘。韩复榘不知是诈,还反呛蒋介石:丢山东责任在我,丢南京责任在谁?对韩复榘审判后,老蒋命戴笠特务将其暗杀。


木剑温不胜


1937年抗战爆发后,日军兵分两路,一路从淞沪北上,一路从北平南下,两路形成钳形攻势,合击南京,企图迅速迫使蒋介石政府结束战争,对日投降。

在此情况下,中国各路军队在淞沪会战中血战三个月,最终不敌西撤;

而在此时,负责华北战场的山东省主席、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却让开山东地盘,致使津浦路门户洞开,日军大举南下。



据说,在撤退之前,韩复榘说过这样一句话:

“如今这个世道,我他娘算是看透了。没有枪,什么也玩不转。把老子的队伍打光了,咱们还不如一群要饭花子!”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大概是韩复榘是一句心里话吧!

当然,和真正的“不抵抗将军”张学良相比,韩复榘不能说完全没抵抗,事实上,他的部队在山东德州还是打得挺惨的,三个师伤亡过半,如果不撤,基本就要被包饺子了。

以当时日军的战力,这种战局也不算奇怪了。不管是淞沪抗战还是华北抗战,战争的结果都差不太多,中国军队毕竟与日军有着很大的距离,这个是难以否认的事实。

也正因为如此,张学良、韩复榘乃至蒋介石们的不断撤退,也是出于这个逻辑吧!



然而,韩复榘最终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不久,蒋介石以召开军事会议为由将其诱捕,并最终军法审判枪决。

作为一个军人,韩复榘没有死在战场上,却被军法处死,这死得确实有些窝囊了

从历史上看,韩复榘原本是冯玉祥西北军的一员猛将,当年北伐时,就是这匹快马率先攻入北京,这也说明韩复榘带兵打仗是有一套的。

然而,随着冯玉祥的倒台,为了自保的韩复榘最终投向了蒋介石集团,而在其主政山东的8年中,韩复榘形同一方军阀,又与蒋介石相互斗争,这也为韩复榘被杀埋下伏笔。



抗战爆发后,日军攻入山东,韩复榘最初还是要抵抗的,但德州血战让他意识到,自己所部非日军对手,硬拼下去除了把自己的部队打完,不会有第二个结果。

于是,韩复榘仿效张学良将军的“不抵抗”之故智,最终造成山东河南门户洞开、日军在华北长驱直入的严重后果。

正如所有军阀的理念,军队拼完了,手里没有兵,连老百姓都不如!韩复榘的动机,无非如此。



然而,外敌入侵不同于军阀内战,国家与民族危亡之际,如果人人都有如此自保心理,那此国必亡也!

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军人以保家卫国为天职,如果人人都不肯牺牲,那还要军队干什么?!老百姓的钱,难道是白养活吗?

以此而论,韩复榘死得不冤!就是死得太窝囊了!

试想,同样都是西北军将领,张自忠、佟麟阁为何被人纪念,韩复榘、石友三这样的却背上千古骂名,难道这是没有原因的吗?

难道老百姓都是傻瓜,心里没有一杆秤吗?


坑爹史册




韩复榘有没有能力呢?当然是有的。

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了韩复榘曾经是冯玉祥部下最能打的四个人(韩石二孙)之一,并且冯玉祥的手下基本上全是没有文化的人,韩复榘是其中比较有文化的人。

在战乱的民国时期,能一步一步升职到高级军官的位置的人都不是等闲之辈。在军阀混战的年代,每一个军阀都想吞并掉对方,不任命一些有些水准的将领,根本是没有可能在强者林立的民国活到最后的。


当然因为跟了冯玉祥这样的老大,自然也有很多冯玉祥身上的属性,就是喜欢倒戈。一个随意背叛别人的人信用很容易破产,也很难取得别人的信任,自己也很难相信别人。不管是冯玉祥还是韩复榘都是这样的人。

当时的西北军是民国时相当强大的一支武装,当然并不是在武器装备上,而是在战斗意志品质上。因此在中原大战中,蒋介石为了减轻伤亡,就不惜重金收买了韩复榘。

最终西北军全面瓦解,一个喜欢背叛别人的人,自己的部下也容不下他。冯玉祥从此就成了光杆司令和老愤青,再也无法在政治舞台上呼风唤雨了。



韩复榘却因此走上了人生巅峰, 根据之前和蒋介石达成的协议,他得到了山东的地盘,当上了山东省政府主席的职务。

相对于山东的上一任大老板张宗昌而言,韩复榘是一个有相当文化的人,也是真心把山东当作自己的地盘来经营的人。

韩复榘任用了一批当时中国比较杰出的人才,比如乡村管理和教育专家梁漱溟先生,让他来规则山东山村建设和发展。梁漱溟也直言不讳地说:“我们的经费主要是靠中国的地方政府。在河南靠冯玉祥,在山东靠韩复榘。”


韩复榘在山东一直致力于整顿吏治,发展经济,禁止吸毒,在抗战爆发的前几年,快速改变了山东的面貌,山东也成为了全国的模范省。

当然韩复榘这么做也是为了争取山东父老对他的支持,他也非常担心蒋介石会联合地方势力把他从山东挤出去。只有得到山东乡绅对他的支持,才能保证他在山东的长期统治权。

在这样的背景下,韩复榘一面发展山东经济,一面又和蒋介石做斗争,防止南京政府向山东渗透。

早在中原大战结束没多久,蒋介石就没有兑现对韩复榘的承诺,他答应给山东的各项建设费用都没有兑现。韩复榘不得不自己筹集资金用来,支援山东的建设和发展。

今天流传了许多韩复榘的笑话:“今天是什么天气?今天是演讲的天气。开会的人来齐了没有?看样子大概有 个五分之八啦,没来的举手吧!


很好,都到齐了。你们来得很茂盛,敝人也实在很 感冒。……今天兄弟召集大家,来训一训,兄弟有说得不对的地方,大家应该互相谅解,因此兄弟和大家比不了。你们是文化人,都是大学生、中学生和留洋生,你们这些乌合之众是科学科的,化学化的都懂七、八国的英文,兄弟我是大老粗,连 中国的英文也不懂。……

你们是笔筒里爬出来的,兄弟我是炮筒里钻出来的,今天 到这里讲话,真使我蓬蓖生辉,感恩戴德。其实我没有资格给你们讲话,讲起来嘛 就象……就象……对了,就象对牛弹琴。



应该准确的说,山东不是韩复榘放弃的,单靠韩复榘是根本无法守住山东的。

张学良拥有当时中国最精良装备的40万东北军,一枪不放放弃东三省。国民党军队拥有几十万德械部队也抵挡不住日本人的进攻。韩复榘的兵力相当他们而言,都是比较差的,自然是没有抵挡的。

反过来应该说,在抗战的最初,韩复榘抗日还是比较积极,也是比较勇敢的。因为对于军阀来说,地盘才是最重要的,没有了地盘,就会变成乞丐。

但日本人的装备和战术素养太好,战争打了没多久,韩复榘的军队就伤亡惨重。在最关键的时候,他的炮兵也被蒋介石调走了。


这时的韩复榘终于明白了,蒋介石是想借日本人的手消灭自己,同时也是希望借他的手消耗日本人,来保全中国的抗战大业。

李宗仁希望韩复榘能够坚持一阵子,不要这么快就放弃山东。韩复榘却讽刺了李宗仁:谁愿意谁来,反正我不行。

从这时起,韩复榘就开始保全自己的实力,稍加抵抗就撤退,一直把自己的军队退到河南和江苏附近。

用韩复榘的话说就是:如果山东丢失我要负责的话,那么南京丢失了,谁又应该负责任呢。



到了这个时候,蒋介石还是没有下定决心要干掉韩复榘。

相反,韩复榘自己有了疑心病,他担心蒋介石会借机收拾自己。他明白仅仅靠自己的实力,根本没有办法和蒋介石对抗。

谁又会成为韩复榘的帮手呢?

韩复榘看了良久,才发现只有一个刘湘。刘湘依靠蒋介石的支持,占领了四川的绝大部分地区,当上了四川省政府主席,但两人却打起了不同的算盘。

刘湘是想当四川的土皇帝,蒋介石却想把四川变成中国抗战的大后方,于是派出大量的军政人才向四川渗透。

这时的韩复榘和刘湘快速达成一致,计划把双方的军队向湖南湖北一线集结,防止蒋介石军队进入四川,把四川建设自己的地盘和独立王国。


然而他们只是地方上的土皇帝,通讯技术太落后,他们两人的电报往来被戴笠的军统给破译了。

蒋介石听到戴笠的报告后,一不做二不休,就下令把韩复榘骗到开封并处死了他。刘湘听到这个消息后,本来身体就不太好,最后在忧惧中吐血而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