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开始你们的表演“家长群”

关于家校沟通群的话题,总是能引起人们的关注。班级家长群在成为家校沟通的重要阵地的同时,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和困扰已成为老师和家长们的隐形负担,

前段时间,一篇名为《开学第三天,我退出了家长群》的文章爆红网络。不少人说,便于家校沟通的微信群逐渐成了“焦虑群”、“攀比群”、“马屁群”,甚至是“广告群”。

有人说,家校微信群正在成为大家又爱又恨的存在:“爱”是因为它的方便,“恨”是因为它太方便了。不少老师说:“有了微信群,每天都像是在开家长会。”还有家长表示:“每天看沟通群的时候提心吊胆,消息太多,头都炸了。”

那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家长群那些事儿~

老师:每天都是家长会

上个月教师节,你家孩子班上的家长群有没有被刷屏?你发的祝福是不是被淹没在表情包和祝福语之中了?

请开始你们的表演“家长群”

请开始你们的表演“家长群”


没关系,小编想说,你的心意老师们肯定收到了,但是这种刷屏式的“您辛苦了”,可能是老师们的另一种“辛苦”,尤其当这种刷屏渐渐成为家长群的日常后……

李老师是一位初中班主任,最近他觉得自己得了“手机恐惧症”。这是因为,他的微信总有点不完的未读信息。

原来,这些成指数上升的聊天记录,都来自李老师所在的班级家长群。“有时候发一条消息后,家长们看到后,就会在下面跟风回复“谢谢老师”“老师辛苦”等客套话。一会儿一条,微信一直蹦。”李老师感慨道。

有老师表示,过去打电话或者见面,家长普遍有时间上的顾虑。但有了群之后,曾遇到家长不分时间、事无巨细地“@”自己,感觉随时都在上班。

请开始你们的表演“家长群”

家长:超纲的作业本

因为家长群烦恼的,不只是老师,一些家长同样因此受到了困扰。比如有的老师在群里发布教学内容,家长好比“助教”一样被绑架在学校教育中,产生心理焦虑的同时也给学生造成更大的课后负担。

最怕发布成绩、点名表扬或批评

一些低年级家长说:“老师每天要在群里贴出班里字写得好的同学的作业本,还要点名哪些同学写得不好,作为家长能不提心吊胆吗?”尤其当在群里发布孩子学习成绩、点名表扬或批评的时候,简直是自己回到了学生时代。

“公开的”作业成家长压力

除了孩子的学习表现外,群里发布的各类学校作业也对家长造成压力,继而转化为孩子的课业负担。 

家长沈先生说,孩子虽然只是上小学,但每天各种课外作业通过微信群分发到家长手中,做完后再通过微信群上传,相当于公开了每个人的作业,所以家长们都想尽一切办法帮孩子把作业做得漂亮,甚至直接代劳。

请开始你们的表演“家长群”

微信家长群除了会变成“负担群”外,还有各种“变异”的可能:

变成“攀比群”

假期一到,有些班里的群就热闹起来。有的家长晒出带孩子四处旅游和游学的照片;有的家长晒出参加校外培训班的高难度题目;有的家长则晒出孩子过生日时的奢华场景……

变成“马屁群”

在一些家长群里,有的家长会对老师献上溢美之词,浮夸造作;有的家长动辄搬出某某老师的金句名言,阿谀谄媚;有的引发其他家长的连锁反应,形成刷屏之势。

一些家长反映,群里家长经常会动用各种资源讨好老师,比如,文艺活动时主动提供服装;课外实践时主动提供场地等等,给其他家长无形的压力。

变成“广告群”

“请投几号一票”“请关注一下上面公众号”之类的消息时常活跃在一些家长群里。这些消息的发布者当

业内人士认为,出现这些问题,错不在微信群或各类家校联系平台,问题是要让学校教育回归本位,不能借家长群让家庭教育过度扛起学校教育的责任,同时家长也应理性看待家校互动。

请开始你们的表演“家长群”

作为老师可“约法三章”,让家校群良性发展

首先,约定群内规则。

要让家长明白,家校群是公共空间,建群的目的是搞好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孩子发展。孩子的成绩如何分享,孩子的问题如何处理;哪些话可以说,哪些事可以做,等等,都要由双方共同拟定一套详尽的规则。比如,当教师发出的消息比较重要时,要在文末注明“请回复”,家长看后必须回复;再如,不在群内发布与教育无关的信息,对炫富、争吵、晒娃、拉票、吐槽、发红包、推销商品、发布广告等行为要坚决制止。

其次,约定交流时间。

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考试过后,有的家长急切地想知道孩子的成绩,于是不顾礼貌,不顾他人感受,半夜十一点还在群里向老师发问。这样既影响老师休息,也可能影响第二天的教学工作。教师可与家长约定在固定的时间段交流,这样既不会出现消息无人回应的现象,也可集中时间共同讨论大家关心的问题。

第三,约定隐私保护。

教师要保护学生和家长的隐私。如遇要求公布孩子成绩、了解其他同学情况等,老师都要果断说“不”。对于学校组织的活动、孩子的学习情况等,家长之间希望有所交流是人之常情,但教师不宜参与这样的私人讨论。即便在网络世界,教师也应像在学校一样高标准地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维护家校群的良好氛围。

作为家长做到这五点,让家校群氛围更好。

1.做好自我调节。相信孩子的适应能力并对班主任充满信心。

2.良性沟通,形成良好的群聊氛围。

3.晒娃要适度。毕竟班群是一个公共交流平台。

4.理性对待班级群。只关注与自己相关的信息,避免盲目点赞。

5.晚上尽量不要在群里聊得太晚。以免影响他人休息,有重要事情可以跟老师直接联系。

其实,做好家校沟通,教师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家校群上,还要运用好家访、家长会、书信等传统方式。要将这些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长处,才能提升家校联系的质量。家长也应该设身处地为老师着想、为全班学生着想,有了“规矩”,才能让家校沟通群更好地为孩子们的成长服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