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百五中 自強華章——開封市第五中學校史(一)

一、彝山毓秀

彝山書院,由時任知府慄毓美始建於1828年,位於開封的彝山之麓,即今開封市大紙坊街開封五中處。開封東控淮徐,北連趙魏,西有成皋洛陽之固,南撫汝鄧陳蔡之疆,是八朝古都,歷史文化名城,自古文教昌盛,人才輩出,《說文解字》中對“彝”的解釋是“宗廟之器也”,《詞源》釋為“彝訓”,就是說,彝山書院的命名就表達了當時地方政府對文教的重視。

清道光五年,慄毓美調補開封府知府。由於大梁書院兼收生員、童生,弊病甚多,“念培養英才之道自成童始”,特建彝山書院專課童生;並建考棚,以除試課抄襲頂替之弊病,而拔擢真才。慄毓美特撰《建修彝山書院記》,陳述創立旨趣。他要求教師“推闡教澤,樂群敬業”,又要求諸生須以立志為先“子古師儒之望,公輔之器,方其為童子時,識者已決其然,無他志先定耳”。


雙百五中 自強華章——開封市第五中學校史(一)


慄毓美(1778~1840),字含輝,又字友梅,山西省渾源縣人,清嘉慶七年(1802年)以拔貢考授河南知縣,歷任知州、知府、布政使、護理巡撫等職。道光十五年(1835年)任河南山東河道總督,主持豫魯兩省河務,治理黃河水患,整頓學風官風,無一不務實求真。後來積勞成疾,卒於河道總督任上,以身殉國,享年63歲。道光皇帝曾說:“慄毓美辦事實心,連年節省數十萬黃金。一旦病故,誠為可惜。”特晉贈太子太保,諡號恭勤,後世稱其“恭勤慄公”,道光皇帝和其好友林則徐特為之寫祭文。

道光二十一年(1841)夏,黃河決堤,開封被淹,書院毀於洪水。二十二年夏,知府鄒鳴鶴和山長史致昌的帶領下,重修書院,購置東院,建講堂、魁星閣、考棚、收卷所,卷石山房、小琅琊精舍、正業堂及迎旭、延明、仁靜、知樂、慎行、資深、廣益、藏密等齋舍,計房屋九十一間,還取艮嶽遺石疊成留雲峰,峰下有小蓬池,加以古槐蒼松,環境極為清幽。書院最前大門三間,門楣上書“彝山書院”四個大字,東院建魁星閣、官廳,官廳後墾有菜畦。


雙百五中 自強華章——開封市第五中學校史(一)


史致昌是1842年書院重修後第一任山長。史致昌,號叔平,順天宛平縣人(今北京市),戊子舉人,覺羅宮學教習,彝山書院重修後第一任山長(院長),他主講7年,制訂章程,明確管理教法;刊刻課藝,編撰《彝山書院志》廣聘名師。培育英才。一時,群英彙集,講學研究之風盛行,謹嚴純正的治學精神已然形成。


雙百五中 自強華章——開封市第五中學校史(一)


咸豐三年(1853)因經費被官府挪用,屋宇漸頹。同治十一年(1872),巡撫李鶴年等捐銀數千兩修山長居宅,齋房11間,另曾建考棚9間,置備各種器具,書院逐漸恢復舊觀。為書院生徒不荒誤功課,又與全郡鄉紳商議,播銀2400兩,在原書院東側購地兩畝,立講堂、建魁星閣,擴大原有規模,親撰《曾修彝山書院碑記》以記,使彝山書院復盛。“士亦靡然成風,未一年而文章、鬩賦皆秩然有規範”。


雙百五中 自強華章——開封市第五中學校史(一)


此時的彝山書院,是開封地區乃至河南省學子的嚮往之地。《祥符縣誌》中記載的開封裴氏、張氏、蘇氏等十大科舉家族也誕生在這個時期,出現了眾多舉人、進士。他們從彝山書院走出,救危濟困,匡扶社稷,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

誕生於風雨飄搖的晚清時期,歷經歲月滄桑,彝山書院從1828年走來,她承載了一代名臣慄毓美的殷切期望,凝聚了無數為中原文化振興、汴梁文教繁盛而竭盡心力的仁人之心!

化民成俗,其必由學。百年大計,文教興邦。彝山書院的歷史已緩緩鋪開。


雙百五中 自強華章——開封市第五中學校史(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