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坡,要火!

馬坡鎮位於銅山區西北部

2004年,由馬坡鄉改名馬坡鎮,

下轄的行政村由18個合併為12個

他們分別是馬坡、瓦礦、和暢、

大新莊、蔣樓、丁集、王堂、十段、

姜站、九段、前八段、後八段

馬坡,要火!

宋朝趙匡胤攻打河東路過的瓦礦

電商名村前八段村

徐州地區最早建立基層黨組織之一和暢村

……

每個村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

今天就帶大家瞭解

馬坡鎮村名背後的故事

馬坡,要火!

馬坡鎮位於銅山區西北部,距徐州城區33公里,西、北與沛縣接壤,東瀕微山湖,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面積68平方公里,鎮政府駐地馬坡村,地理座標東經117°3′45″,北緯34°1′21″。全鎮地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屬於黃河沖積平原,海拔高度32.4-37.8米。

時間維度裡的馬坡鎮

1952年解放後,馬坡地區建立鄉政權,並建立了左莊、馬坡、和暢、杜溝、王堂、十段、新河、八段八個鄉政府(當時稱之為小鄉)。

1956年實行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把原來的八個鄉合併為馬坡、八段兩個鄉政府,直屬銅山縣領導。

● 1958年成立了人民公社,把原來的馬坡鄉、八段鄉合併為馬坡人民公社,並劃歸6個生產管理區。

● 1959年馬坡人民公社和鄭集人民公社合併為鄭集人民公社,直到1966年社教運動後又分開成立馬坡人民公社。

●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設,派性鬥爭激烈,1969年11月大聯合,成立了馬坡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

● 1980年取消公社革命委員會,恢復公社管理委員會領導機構。

● 1983年恢復鄉政府建制,稱為馬坡鄉,下設18個行政村。

● 2004年,馬坡鄉改名馬坡鎮,下轄的行政村由18個合併為12個。

馬坡,要火!

馬坡行政村

馬坡,要火!

轄馬坡、前馬坡、小新莊、河北、盧莊、張莊、董窪、單樓8個自然村。

馬坡:北宋時期,趙匡胤下河東,路經馬坡屯兵歇馬,故古時的馬坡稱為馬臥坡,也稱馬溝坡。因馬坡南有大溝穿境,從前叫做“月河子”。因趙匡胤在此屯兵,所以馬坡大多數人姓趙。民國時劃為馬溝市,後簡稱馬坡。古時候,馬坡有夜貓子集,現已形成市場;還有觀音禪寺,現已不復存在。

前馬坡:位於馬坡前,趙姓從馬坡遷出,取名前馬坡。

小新莊:位於大新莊西北角,從大新莊遷出的十幾戶人家在此建莊,故取名小新莊。

盧莊:明末發大水之後,姓盧的在河北村東建莊,取名盧莊。

河北:明朝末年黃河發水,水勢淹沒了陳家衚衕村,水退後,人們在陳家衚衕村舊址的河北岸建村,取名河北。

張莊:清朝中葉,姓張的在此安村居住,取名張莊。

董窪:明朝末年,黃河經歷了七次決口,董姓由山東董莊遷到此地窪坡居住,故稱董窪。

單樓:明朝單姓在此居住蓋樓,故取名單樓。

馬坡,要火!

蔣樓行政村

馬坡,要火!

轄侯莊、趙莊、閘上、閆莊、東蔣樓、西蔣樓6個自然村。

東蔣樓、西蔣樓:清朝時期,東西莊的樓都是蔣氏所建,東西兩莊取名為東蔣樓和西蔣樓。

閆莊:清朝初年,此地有鹽場,是鹽的運營集散地。取名鹽莊,後演變為閆莊。

閘上:古代運河有一條支流在此流經,河上有閘,後發大水,運河淤平,閘埋入地下,後人在此居住,故取名閘上。

趙莊:姓趙的在此居住,取名趙莊。

侯莊:以侯姓取名為侯莊。

馬坡,要火!

瓦礦行政村

馬坡,要火!

轄瓦礦、三義村、胡新莊、前丁閣、後丁閣、趙牌坊6個自然村。

瓦礦:宋朝趙匡胤攻打河東,路過此地放馬,趙匡胤站在瓦屋框向外望馬,後有人取名瓦屋框,幾經演變變成現在的瓦礦。

三義村:古時發黃河水之後,有張,李,陳三戶人家在此落戶,他們相處融洽,如同桃園三結義的兄弟,故取名三義村。

前丁閣:清朝時,從豐縣虺城遷來長房二支丁姓來此居住,在馬坡西南安了個莊子,取名下莊,他們為了以後人丁興旺,豐衣足食,捐了40畝地建立了聖公閣,後改名玉皇閣,因下莊不好聽,遂取名丁閣,又稱為前丁閣。

後丁閣:原有兩個村子,路西是胡莊,路東是翟莊,黃河發水之後,上級賑災,一查莊名寫的是賊莊,官員以為本莊多出盜賊,故不願救濟,後兩莊族人商議,將村名改為後丁閣。

胡新莊:原為後丁閣的胡莊,胡莊因翟莊莊名牽連無法領到賑災的糧餉,於是在前丁閣東南角建新莊取名胡新莊。這個地方被徐州戶部山翰林書院的崔家看中。崔家有兄弟七人,一戶派一人來此居住,後崔家買下了這個莊子,並於清朝末年遷入,因此胡新莊只有崔姓,至今胡新莊的崔家與戶部山崔家大院仍有聯繫。

趙牌坊:原是馬坡的寄莊子,是從馬坡遷出的趙姓在此居住。

趙姓精於詩書,兄弟六人有三人在朝中做官。其中趙朝良在戶部上任,趙注獻任國子監,趙注颺於18歲中進士,並在京城任職,可惜22歲就去世了,乾隆皇帝念趙家有功名,下令為其立牌坊,從此莊明取名趙牌坊。

馬坡,要火!

和暢行政村

馬坡,要火!

轄和暢莊、王封裝、秦莊、杜溝、王大樓和王小樓6個自然村。

和暢莊:原名和尚莊,清光緒年間,因有一座大廟,住著眾多和尚而得名。解放前和尚莊是徐州地區最早的基層黨組織之一,中共特委的主要領導經常在此地開會,後共產黨人談到此莊名時認為有傷風化,遂改名和暢莊,取事業順暢之意。

秦莊:始於明朝,秦姓由山西洪洞縣老鴰窩遷來,至今已有二十世。秦莊原名李莊,是李姓先來此屯建的村子,李家很富有,有11頭水牛,天氣熱時李家人將這些水牛趕到村後的河裡解暑,11頭水牛下水後變成了12頭,東家很奇怪,但每天查都是一樣。這天東家將自家的11頭水牛在牛角上都繫上紅繩,下水後發現果然有一頭沒扎紅繩的混在其中,於是東家下令射殺那頭沒扎紅繩的,牛被射殺後,出現一坑血水,並不見死牛,從此後李家連連出現禍事,最後敗落,而秦家逐漸興盛,取代了李家的位置,故改名秦莊。

王封莊:

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的王姓一家在此居住,因患有瘋病,取名王瘋莊,後改名王封莊。另一說是清朝光緒年間,因受過皇王封賜,所以稱為王封莊。

杜溝:清初,發大水,因地被衝成溝,後一家姓杜的在此居住,取名杜溝。

王大樓,王小樓:明朝洪武二年,從山西洪洞縣喜鵲窩遷來的兄弟三人,老大在王堂居住,老二在王小樓建了一座樓,老三一心想壓倒他們,於是建了一座大樓,於是就出現了“五里三莊王,後面跟一個小鈴鐺”,鈴鐺指的就是王封莊。

馬坡,要火!

王堂行政村

馬坡,要火!

轄前王堂,后王堂、尚溝、王莊、張水口、周樓、雙樓、榮樓8個自然村。

王堂(前、后王堂):明朝洪武二年,從山西洪洞縣喜鵲窩遷來的姓王兄弟三人的在此居住,由於三人不和,老大在此定居後建有廟堂,故稱為王堂。由於王堂人口眾多,在王堂前又安了一個村子,一部分王家人搬去居住,就分為了前王堂和后王堂。

尚溝:此地曾被水衝成溝,清朝中後期有人從西南的尚樓遷來此地居住,取名尚溝。

王莊:清朝中後期有王姓從山東遷此地居住,取名王莊。

張水口:康熙年間,張姓從山東遷居兩河交叉口地居住,稱為張水口。

雙樓:公元960年,北宋兵部尚書王強路過此地,取名王雙樓,後為陳家居住,改為陳雙樓,後簡稱為雙樓。

榮樓:唐朝末年,黃河決口,由山東榮樓遷來人家居住,後取名榮樓。

周樓:明朝末年,周員外在此蓋樓居住,因地勢較高,取名上週樓,現簡稱為周樓。

馬坡,要火!

大新莊行政村

馬坡,要火!

轄大新莊、腰莊、袁樓、秦水口、支莊5個自然村。

大新莊:1842年,由馬坡村遷來的幾戶姓趙的在此安居,取名為大新莊

袁樓:清朝中期,從安徽蕭縣袁樓遷來幾戶人家在此居住,取名袁樓。

腰莊:因此莊在大新莊和袁樓之間,故取名腰莊。

秦水口:北宋時,秦家在此居住,並興建微山湖渡口,故取名秦水口。

支莊:1680年,從河南省東明縣支寨遷來姓支的在此居住,取名支莊。

馬坡,要火!

姜站行政村

馬坡,要火!

轄姜站、董塘、石宅子3個自然村。

姜站:宋朝以後,此地為驛站,後因姜姓的在此居住,故取名為姜站。

石宅子:明末,石姓佔據高臺建村,取名為石宅子。

董塘:

明末,有董姓在此安莊,莊後有一水塘,故取名董塘,至今水塘還在村後。

馬坡,要火!

前八段行政村

馬坡,要火!

轄前八段1個自然村。

馬坡,要火!

後八段行政村

馬坡,要火!

轄後八段1個自然村。1815年左右遷入的人家在此劃段開荒,此地為第八段,故取名八段,後因人數越來越多,後又將此段一分為二,稱為前八段和後八段。前八段現在是微山湖休閒觀光旅遊區域的重要組成部分。

馬坡,要火!

九段行政村

馬坡,要火!

1815年,由山東鉅野、鄆城、甄城、定陶、成武、單縣等地遷入的人家在此劃段開荒,此地為第九段,故取名九段。

因九段的村民大多是從山東遷來,所以是個雜姓村莊,共有大概83個姓氏,這是別的莊子沒有的。因九段緊靠微山湖,因此多產四孔鯉魚、蝦、螃蟹、菱角、鴨蛋等水產品及農副產品。

馬坡,要火!

十段行政村

馬坡,要火!

轄十段、代海、繩莊、老圩子、張莊、河涯、甄莊、新莊8個自然村。

十段:1815年,由山東遷入的人家在此劃段開荒,此地為第十段,故取名十段。

代海:1815年,代家由山東鄆城代海遷居來此居住,故取名代海。

繩莊:

是由端莊和繩莊兩個莊子組成,兩莊都是以姓氏起名。解放以後繩莊出了官員,把兩莊統稱為繩莊,從此便只有繩莊了。

老圩子:從山東遷來的人最早就聚集在此地,後為了自保便築起了土圩子,挖起了邊溝。後來因“洗段”事件的和平處理,圩寨裡的人陸續遷出,人們為了紀念這個老寨子,便取名老圩子。

張莊:1815年由山東鄆城幾戶姓張遷來的人家在此開荒種地,故取名張莊。

河涯:1815年由山東鄆城河涯遷來的人家在此開荒種地,還沿用了原來的村名,故名為河涯。

新莊:解放前從張莊前來一部分人,在此居住,故取名新莊。

甄莊:1815年由山東鄆城幾戶姓甄的遷來的人家在此開荒種地,因此取名甄莊。

馬坡,要火!

丁集行政村

馬坡,要火!

轄趙段、丁集、王樓和秦坑4個自然村。

趙段:1781年,趙家從山東鉅野來此開荒,後山東移民繼續來微山湖畔佔段種湖田,段的最南邊趙姓來得最早,故取名趙段。

丁集:形成於唐朝末年,原名丁家集。宋朝時,發展到比較大的村落,有集市、廟宇等。清朝嘉慶17年,重修此地的興隆寺,現石碑尚存。碑文上清楚的記載著丁家集南接彭城,北臨小沛,商賈往來,交通便利。趙匡胤下河東時曾在興隆寺上香,祈求馬到成功。傳說在丁集的西北角有穆桂英布下的迷魂陣。在經歷了長時間的興盛以後,丁集毀於清中後期,寺廟蕩然無存,也逐漸冷落了。

王樓:清朝中期,由徐州遷來的王姓在此居住建樓。光緒12年,王姓在此修磚橋,便利了交通,取名王樓橋,後簡化為王樓。

秦坑:明末清初,從山西洪洞縣喜鵲窩遷來秦姓兄弟二人,老大安家在柳新鎮秦樓村,老二在此安家,由於莊前有一大坑,故取名秦坑。秦坑有兩個物件很出名,一個是大碓窩子,一個是大石槽。大碓窩子上能坐2個人,石槽拌草5天都不會變質。至今這兩樣物件尚在。

—完—


來源:銅山發佈;內容出自《村莊的故事——江蘇銅山村名、地名趣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