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死刑犯吃断头饭时,为何要吃一块生肉?

吴孟龙


从古至今生命都是值得尊敬的,死亡从人类诞生之初就是人类最大的敌人。从先秦时期的夏朝开始,就有了死刑,官吏们对于一些严重破坏社会秩序或者草菅他人性命的人会宣判处以死刑,这时候就出现了专门执行死刑的职业,后来渐渐就出现了刽子手这一称呼。

由于刽子手们做的都是些有损阴德的事,所以在民间,对于刽子手们的风评十分不好,即使他们因为这个职业而腰缠万贯,但是往往可能连老婆都讨不到。我们在电影电视剧中经常能看到秋后问斩时,监斩官一到午时三刻,便扔下处斩的令牌,刽子手们往自己的大刀上猛吐一口酒,然后手起刀落,犯人就人头落地了。

其实这里面有很多的讲究,首先为什么非要在秋后处斩而不是在春天或者夏天呢?这是因为,在古人看来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正好顺应着生命的凋零。并且为了让死去的犯人们不去找刽子手的麻烦,在漫长的刑罚演变史中,古人逐渐确定在一天阳气最盛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午时三刻的时间,对犯人处斩最好。因为死去的犯人们的魂魄会立刻被阳气驱散。

除了上述的这些规矩,在刽子手们之间也心照不宣的遵守着一条行规,在犯人们死前,一定要自掏腰包让他们吃一顿饱饭,美其名曰,不做饿死鬼上路。这是一个犯人在死前唯一得到的公正的待遇,绝不会有丝毫的苛刻。民间相信,人在死后通往黄泉路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恶鬼来阻止他们转世投胎,甚至会有野狗来撕咬他的魂魄。为了避免野狗纠缠犯人死后的灵魂,也为了给自己积点阴德,刽子手们又想出了在犯人的最后一餐饭中加入生肉的办法,他们认为这样的话,野狗们在黄泉路上就会只盯着犯人扔下的生肉而无暇理会那些犯人灵魂了。

上述的每一样做法都体现着古人们对于生命的尊重,体现了世人对于死刑犯们的怜悯。如今我们早已经没有了行刑前给犯人们吃生肉的习惯了,但是一顿饱饭这个良好的习惯还是保留了下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