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讚|四川唯一、巴中的首次!這個作品走上全國曲藝最高領獎台

点赞|四川唯一、巴中的首次!这个作品走上全国曲艺最高领奖台

点赞|四川唯一、巴中的首次!这个作品走上全国曲艺最高领奖台

近日,

由中國文聯、中國曲協主辦的

“廣陵牡丹曲”第十屆中國曲藝“牡丹獎”頒獎儀式

暨“謳歌新時代·共築中國夢”

成果彙報演出在江蘇揚州舉行,

巴中市傾力打造的

四川揚琴《守望》榮獲“牡丹獎”節目獎,

本屆節目獎全國僅5個,

這是四川的唯一、巴中的首次。

点赞|四川唯一、巴中的首次!这个作品走上全国曲艺最高领奖台

四川揚琴《守望》

四川揚琴《守望》是四川曲藝劇《望紅臺》的核心段落,該劇創作於兩年前,是由李蓉擔任策劃、藝術總監、安風英出任總導演、劉安出任執行導演,趙蓉出任總協調,秦淵編劇、向勝作曲、黃江編曲,楊娜、夏銘鍾主唱,鄧軍、黃林、譚婷、楊美等14人伴奏、伴唱的原創曲藝作品。作品通過劇中男女主人公“大山”和“杜鵑”的人物命運的展現,再現了上世紀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大巴山風起雲湧的歷史,藝術地表達了蘇區人民堅定的信仰和守望的情懷。

能獲得這樣的榮譽,對巴中而言實屬不易。從巴中到全國,從業餘到專業,四川揚琴《守望》的主創人員和演員們不畏艱苦、千錘百煉,一舉走上了全國曲藝最高獎臺。近日,記者走進市文化館採訪,瞭解其背後創作、排練的故事。

点赞|四川唯一、巴中的首次!这个作品走上全国曲艺最高领奖台

業餘到專業 千錘百煉不畏艱辛

四川揚琴《守望》獲得中國曲藝界最高獎,一路走來並非易事。回望過去兩年的創作、排練歷程,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演職人員依然記憶猶新。

走進市文化館,排練的音樂聲響徹整棟樓房。在三樓的一間辦公室裡,市文化館館長夏銘鍾正左手執板、右手拿著鼓籤敲敲打打,哼著四川揚琴《守望》的調子,一腔一勢,似乎還沉浸在表演中……

大型四川曲藝劇《望紅臺》是為了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而打造的,由省曲協常務副主席、秘書長李蓉擔任策劃,中國評劇院國家一級導演安鳳英出任總導演,市作家協會主席秦淵作詞,市文化館藝術總監向勝作曲,夏銘鍾和巴州區川劇藝術保護傳承中心演員楊娜擔任主唱。四川揚琴《守望》選自《望紅臺》核心選段第三章,由市文化館、巴州區文化館聯袂提升打造,攜手黃江、謝春燕、鮮林宗、鄧軍、黃林、楊美、羅雲、彭瓊等14人伴奏、伴唱。該劇通過男女主人公“大山”和“杜鵑”的深情對唱,壯烈與柔美相互映襯,再現了長征路上的紅色記憶,展現了“杜鵑”對“大山”一生守望的情懷。

唯美深情的劇情背後,對於演員而言是莫大的挑戰。“演職人員大都沒有學過曲藝,這次是從零開始學起,因此在排練上十分吃力。就拿我來說,以前學川劇,後來學民歌,現在來學曲藝,感到很有挑戰。”夏銘鍾說。

在所有演職人員看來,困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戰勝困難的信心。2017年上半年,在市、區選好演員後,《守望》劇組14位演職人員5月就全部到位開始排練。春夏秋冬、天晴下雨,川劇團的舞臺、市文化館的排練室總有他們的身影。優美的唱腔、悅耳的音樂、生動的表演將四川揚琴《守望》的紅色故事演繹得淋漓盡致。

30多歲的楊娜是四川揚琴《守望》的女主唱,剛接觸曲藝的時候,她的腦海裡一片空白。“如果是唱川劇,我能隨口就來,但曲藝劇是我從來沒有接觸過的。”回憶起剛排練的時候,楊娜說,“不敢唱,曲藝劇表演的聲腔藝術、演唱方法以及韻味等與川劇完全不一樣。”雖然如此,但楊娜以“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加入排練中。為了追求藝術效果,她早上七點就到排練室開始練習,一字一句、一腔一勢都重新開始學,從不覺得繁瑣,幾乎天天練習到晚上七點方才離開。

楊娜的女兒在成都讀書,她也沒時間去看望。為了不影響排練,她常常將手機關機,或者是調成靜音。有時候被老師批評了,楊娜也不氣餒,還常常鼓勵大家加油排練。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登臺表演中,楊娜以深入靈魂的表演打動了觀眾。“我感覺自己就是‘杜鵑’,表演時淚水情不自禁地往下流。”楊娜說。

在團隊裡,幾乎每一個人都像楊娜這樣任勞任怨、不辭辛苦地投入到四川揚琴《守望》的排練中。鄧軍放棄個人利益,一心為劇組服務。施敏一直從事曲藝工作,在團隊裡悉心指導大家,起到了傳、幫、帶的作用。黃江是團隊裡少有的專業音樂人員,他不僅自己苦下工夫練習,還認真教其他人,並常常把自己獨到的見解運用到作品之中。

用靈魂演繹 紅色歷史震撼心靈

“長征是永恆的主旋律,它流淌在我們的血管裡,澎湃在我們的胸膛……閉上眼睛,用心感受,《望紅臺》是一曲流淌在靈魂深處的歌。”向勝說,只有深入靈魂的表演,才能生動呈現紅色故事,書寫長征精神,表達蘇區情懷。

為了生動演繹紅色故事,讓紅色歷史震撼觀眾心靈,從排練到登臺表演,每一位表演者都勤勤懇懇,完全沉浸在這部作品中。夏銘鍾是四川揚琴《守望》的男主唱,這個角色十分重要,來不得半點馬虎。在排練中,他苦下工夫,時常走在路上都在琢磨著動作、音樂、唱詞等,時而引來路人的好奇。而且,作為市文化館的負責人,他常常利用休息時間進行排練,並負責作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致力藝術效果的詞作者秦淵和曲作者向勝也有不小的壓力。為了深入描寫長征路上感人的故事,他們常常揹著一盒鉛筆、稿紙深入通江、南江等地採風,實地瞭解紅軍故事。“每一句唱詞、每一個音符都要仔細琢磨、認真推敲、反覆修改,只有先打動自己才能感動觀眾。”向勝回憶,秦淵每次在創作後都要深情朗讀,常常讀得淚流滿面。由於長期伏案創作,他倆手臂痠痛,已成肩周炎。

時光荏苒,歷經數月的集中排練,四川揚琴《守望》開始走向舞臺。2017年12月,全國曲藝木偶劇皮影戲優秀劇節目展演在福建省舉行,我市打造的四川揚琴《守望》代表四川參加此次展演活動。據悉,為期6天的展演,參演作品共82個,涵蓋27個省、區、市的60多個藝術品種。參演的節目都是經文化部組織專家從全國申報的曲藝、木偶劇、皮影戲作品中遴選出的優秀劇(節)目。“很榮幸參加這次展演,通過這次展演,我們不但向全國各地的朋友展示了巴中的曲藝魅力,同時也觀看了很多優秀的節目,值得我們學習、反思。”夏銘鍾說。

今年8月,四川揚琴《守望》經省文聯推薦,受邀走進西部戰區某部,參加了“弘揚偉大長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長征路”專題展演。“花兒年年開,年年登高臺;望斷天涯望斷雲,站成了望紅臺……”一曲深情的四川揚琴對唱,在西部戰區某部大廳久久迴盪。演出現場,西部戰區各級首長、部隊官兵整齊列隊,駐足站立觀看了演出,大家深受感動,並報以熱烈的掌聲。

如今,四川揚琴《守望》已經6次參加省部級平臺展演和比賽。成功的演出生動地體現了紅色巴中的文化魅力,同時也體現了每一位創作、演職人員的辛苦付出、忘我奉獻。“夏銘鍾每次大賽前都是在醫院度過的。”向勝介紹,高度的緊張常常讓他在大賽前的排練中汗水直流,甚至虛脫。作為一名業餘演員,在臺上和全國的名家、優秀的專業人員相比,他的壓力很大。加之每次比賽和展演前都要長途勞累以及走臺、排練,身體高負荷運轉。

每一次展演和比賽雖然都有壓力,但每一個人在舞臺上的表演都是完美呈現。李俊是巴中人,四川揚琴《守望》第一次展演便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種樂器同時呈現,首先視覺上很有衝擊力,再加上有血有肉的曲詞,我一下子就被感動了。”李俊說,那些通俗易懂、十分深情的曲詞至今還縈繞在耳邊,“秋天菊花開,妹妹登高臺,大雁捎個信,叫我哥哥早回來,早回來……”

以揚琴之美 傳承紅色基因

四川揚琴是四川漢族傳統曲藝說唱藝術的代表性曲種之一,主要流行於巴蜀地區,形成於清乾隆年間,歷經二百多年,經久不息。它的魅力不僅沒有隨時光流逝,反而在歲月長河中不斷積澱深化。2008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揚琴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它的唱腔悠揚婉轉,韻味悠長濃厚,宛如一株蘭花,不爭奇鬥豔,安靜地散發清雅香醇的芬芳,等待懂它的人前來欣賞。”夏銘鍾說,揚琴演奏的獨特之處,在於它能形象生動地表現出電閃雷鳴、風雨交加,亦能刻畫出小河潺潺、大浪翻滾。因此常作為演出中烘托氣氛的伴奏,不爭不搶亦讓人無法忽視,也因而有了“漁鼓揚琴”的美譽。

守本、創新、傳承、發展,四川揚琴《守望》保留傳統曲藝人“坐地傳情”的表達方式,巧妙地將多種曲藝形式與人物的內心情感緊密結合;通過傳統與現代、空間與空間、寫實與寫意的表現手法達到一種入境、入情、入心的形而上的美學表達,從而使得傳統曲藝更具時代性、觀賞性,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與戲劇張力。

“我們立足四川曲藝音樂,注入現代元素,讓歷史與現實交相輝映。”向勝說,四川揚琴《守望》通過劇中男女主人公“大山”和“杜鵑”人物命運的展現,再現了上世紀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大巴山風起雲湧的歷史,藝術地表達了蘇區人民堅定的信仰和守望的情懷。

對這部劇的表現,央視1套、天津衛視、《中國文藝報》《曲藝》雜誌、中國曲藝網、《光明日報》等媒體都作出了專門報道。《人民日報》專題評論:《望紅臺》是新時代中國曲藝在創新進程中推出的兼具思想性、藝術性的優秀作品。

人是後來人,魂是紅軍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