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楊應龍爲什麼要造反?

似沐夕梓


題主問的一定是萬曆平播州之役,是萬曆三大徵之一。萬曆二十八年二月,明朝廷為了鎮壓播州土司楊應龍的叛亂而進行的一場大規模的戰爭。此次戰役楊應龍在明王朝24萬官兵八路圍攻之下,最後於六月以楊應龍兵敗自殺而告結束。這是這起事件的簡單過程,如果大家想具體瞭解可看《明史紀事本末》(該書言之頗為詳細)、《明史》、《石匱書》、《罪惟錄》等書籍。

萬曆三大徵分別是平寧夏之役、萬曆援朝之役、平播州楊應龍之役,這三場戰役得失原因都各有不同。在我看來寧夏之役屬於本可以少打或者不打(更多是因為政策失當而打)、萬曆援朝之役必須急打、大打(豐臣秀吉的野心人盡皆知,欲以朝鮮為跳板攻明朝)、而本文寫到的播州之役則是屬於遲早要打(明廷確實有政策失當,但不管是否失策,這場戰役都是繞不過去的,就是個早晚問題)。那麼為何說平播州這場戰役繞不過,遲早要打呢?

從其根本原因上來說,這是源於土司制度的弊端,明朝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是“以夷制夷”的政策,繼承了元代的土司制度,利用當地的土酋管理屬民,並不改變當地的統治機構,像楊應龍這樣的大土司是朝廷下詔襲封的,按《明史》的說法就是“皆因其俗,使之附輯諸蠻,謹守疆土,修職貢,供徵調,無相攜貳”


像楊應龍這樣的大土司只要聽從朝廷調遣,對朝廷表示恭順,便可保無虞。但是問題在於土司對所轄之民,所轄之境擁有絕對的管理權,當然還有自己的軍隊,這就形同獨立王國,更容易與中央分庭抗禮,有明一代中央與西南土司的矛盾始終存在,在楊應龍之前的麓川之役,楊應龍之後的奢安之役都是土司與中央王朝矛盾的體現,這個矛盾爆發只需要一個偶然因素。可見土司世襲制就是矛盾的根源。

而具體到播州楊氏,這個弊端就很明顯。播州楊氏在播州建立統治長達七百餘年,經過幾百年的經營,楊氏的統治已經是根深蒂固,且兵力財力雄厚。以史料看,楊應龍多次帥播州軍隊隨明軍聯合進行大規模作戰,屢建奇功,這充分顯示了播州強大的實力。

《明史紀事本末·平楊應龍》:隆慶六年襲職,以從徵剌嘛諸番九絲、膩乃、楊柳溝等,多卻敵先登,斬獲無算,先後賜金幣。
《全邊略記·卷七》:應龍於隆慶壬申襲職,從徵哈麻先登,多斬獲,從徵九絲,捕虜無算,從徵楊柳溝,卻地先登。先後賜金幣。



這些史料一方面顯示了楊氏在反叛前確實對明廷有調必徵,且戰功卓著。而另一方面確實顯示出了楊氏之實力確實能和朝廷分庭抗禮(從楊應龍反叛的情況來看,其調動10多萬的軍民與明廷相爭,實力可見一斑),對於這樣財力、物力充盈的土司,明廷肯定是有所忌憚的,正如《萬曆三大徵考》的作者茅瑞徵所言“蜀三面鄰夷,且借為用,而播為最勁,此不可制”。因此,楊氏內部一旦有機可乘,明廷絕不會放過征討的機會。


其次,川、黔撫按之爭激化矛盾。明代播州地處四川、貴州、湖廣交界處,其地與四川的聯繫更加緊密。由於地處衝要,且土地豐饒,從明初以來播州就成為了川、黔兩省官員爭奪的要地。尤其是貴州方面的官員對播州更是覬覦已久。早在嘉靖初年,經過川貴總督的會勘,最終決定在行政區劃上隸屬於四川、在軍事上歸貴州管轄。

《明史》卷312:總督奏,仍以播歸四川,而貴州思石兵備仍兼製播、酉、平、邑諸土司事,報可。

而楊氏在當時實力膨脹,又對其屬下的五司七姓進行殘害,波及貴州,貴州巡撫葉夢熊趁機上疏“歷數應龍二十四大罪”,力主討伐楊應龍。更在萬曆十九年提出將播州所轄五司悉數改土歸流。而四川方面,巡撫李化龍認為應當以“撫”為主,這就引起了貴州方面官員的極大不滿,指責四川官員對楊應龍有私心,行包庇之事,所謂“在黔者謂蜀有私暱應龍之心”,由於此事重大,朝廷決定對楊應龍虐待五司七姓的事進行審查,在重慶會勘楊應龍,坐法當死,楊應龍以兩萬金自贖。正在此時,日本侵略朝鮮,明朝廷徵發天下之兵,楊應龍表示願意率兵五千徵倭,被朝廷釋放,此次會勘戛然而止。


在這期間,原任四川巡撫李化龍“引嫌求退”,繼任者王繼光表示要嚴厲審查楊應龍,想再次將楊應龍召回重慶“嚴提勘結”,楊應龍拒絕赴召。至此,川黔兩省意見一致,決定以兵威逼楊應龍。但是卻被楊應龍擊敗。自此播州宣慰司使楊應龍與明廷的關係出現了大的裂痕。明廷本來就對楊應龍的實力比較忌憚,此次又在征伐中大丟顏面。在這場戰役後,明廷就已經有消滅楊應龍的想法了。只是苦於萬曆援朝戰爭正在進行,以“撫”的手段來安撫一下楊應龍的情緒而已,儘管楊應龍後來對明廷做出較大的讓步,如其次子楊可棟去重慶做人質,向朝廷繳納四萬金助採木,但打是幾乎不可避免的了。其後楊應龍之子楊可棟的死更成了導火索,直接爆發戰爭。

《明史紀事本末·平楊應龍》:是時,寇氛未靖,大司馬欲緩應龍,專事東方,天子亦以應龍向有積勞,可其奏。


其三,楊應龍轄區內部矛盾激化。這個就有兩大因素包含在裡面:一、五司七姓。二、其家族內部問題。

先說五司七姓。所謂五司是真州、餘慶、白泥、容山、重安五個長官司,七姓是指田、張、袁、羅、譚、吳七姓。他們都是楊應龍的下屬。而楊應龍和他們矛盾根源在於利用自己簽印承襲表箋的特權,向土司與地方土目索賄,並削奪七姓權力導致的。

《天下郡國利病書·四川備錄·上川東》:初,黃平、草塘、白泥、餘慶、重安五司,凡承襲表箋須宣慰司印文乃達,往往索賄無厭,此釁端所由起。又其地有七姓之民,應龍寄以心腹,七姓又藉龍為奇貨,靡費金錢累鉅萬。久之,龍覺其欺,乃稍稍收其權,遂交仇惡,七姓叩閽鳴冤,且反噬龍矣。


楊應龍本人確實也是好勇鬥狠,既然你不服我,就發兵追殺你,於是就發兵攻擊五姓七司。說到這裡要特別提一下,楊應龍雄猜嗜殺確實有之,但是,是針對土司內部,而對明廷楊應龍確實在一開始並無反心,極盡恭順的,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是明廷剿撫失宜所造成的。

《國榷》萬曆二十八年六月壬朔條:然應龍非有逆志,不過積忍嗜殺。而當事或重視之如虎,或蔑視之如鼠,均失其等,釀成大禍。


土司之間互相吞併本是當地之常事,像如此事件實力強大一方吞併弱小一方實在是見慣不怪,大家也默認此規則。但是播州這個地方有其特殊性,是漢化程度較高的地方。五司七姓裡有不少知識分子並不認同楊應龍的吞併,於是拼命告發楊應龍,楊應龍面對告發,則拼命發兵圍剿,惡性循環,驚動了明廷,釀成了一場惡戰。

而楊氏宗族內部也出現了裂痕成為了導火索。楊應龍寵幸小妾田雌鳳,田雌鳳汙衊楊應龍的正妻在外有姦情,張氏被楊應龍逐出。不久張氏與其母又被酒醉的楊應龍斬殺。於是“妻叔張時照與所部何恩、宋世臣等上飛文,告龍反”。從這件事上來看,楊應龍的個人殘忍嗜殺的性格給自己招來了禍患。


綜上所述,楊應龍的反叛,絕不是單個因素導致的,其中既有中央和地方的根本性矛盾,也有明廷的原因,也有楊應龍個人的原因,是多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參考文獻:《明史》、《國榷》、《明史紀事本末》、《全邊略記》、《天下郡國利病書》


論史


最近相信很多人對於《夜天子》這部電視劇也是一直在追啊,裡面就說到了播州土司楊應龍,但是第一部完了,楊應龍還沒有造反,很多人看了結局也知道會有第二部的,看過小說的人應該都知道的。

歷史上確實有楊應龍這個人的,而且也確實是播州的土司,後來也確實造反了的。楊氏在播州經營已經超過了數百年,我們都知道西南少數民族大部分地區都是土司制度,當時的雲貴地區,四川很多地方都是這樣的,而這個楊氏土司從公元727年就已經開始世襲土司了,已經傳了29代了,在這些地方土司就是土皇帝。把那些朝廷派的官根本不放在眼裡。

播州土司傳到了楊應龍這一代,世襲了土司,而且明朝在播州也設著了宣慰使司,楊應龍也世襲了這一職位,後來又升到了驃騎將軍。

平叛楊應龍的造反也是萬曆三大戰役之一,還有寧夏戰役平叛蒙古人,還有援朝戰役打退了倭寇。再就是平定楊應龍的播州,化解了苗疆的問題。

楊應龍造反其實也是必然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土司制度其實已經慢慢的不再被朝廷所接受了,所在明朝開始的時候就對西南地區進行土改歸流,什麼意思呢?以前朝廷對這些地方都是實行間接的統治,朝廷對這些地方也很少管理,沒有官員。但是土改歸流之後就是朝廷直接統治這些地方,設置朝廷的官員,駐地等等。但是要說到土改歸流真正實施還是在清朝,雍正年間進行的比較徹底。

那麼進行土改歸流對於當地的土司是有一定的影響的,朝廷接管這些地方,也就意味著這些土司就不能為所欲為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以這些土司很多人還是不願意的。

而且當時楊應龍的勢力確實是很大的,首先在經濟上但是楊應龍掌握了播州,而這裡又是西南最繁華的地方,楊氏家族有著大量的莊園,作坊等等。而且在軍隊上楊應龍也是積極的準備,招兵買馬,楊應龍有了勢力之後自己也是非常的驕橫,欺壓百姓,而且楊應龍依然覺得自己就是皇帝竟然雕龍飾鳳,而且還用宦官,宦官在古代只有皇宮裡才有的。楊應龍造反關鍵的還是他的兒子,楊應龍驕橫成性被朝廷革職,他的兒子又被押解到了重慶關鍵是還死了。楊應龍看到自己的兒子死了,也是不得不造反了。因為他知道繼續再等等下去,朝廷也會找個理由把他給滅了的。

經過楊應龍造反之後,明朝就開始在西南地區大規模的進行土改歸流,間接上楊應龍造反也是推進了朝廷對於西南地區的管制,促進了西南地區的發展。


小伍講歷史


國中之國,割據一方,任何大一統王朝都不會久容忍之,再者其土官有反叛之心久矣,反跡明顯,朝廷大軍圍剿,絕其動亂之根,以成今四百年之太平,足見目光之偉略,行動之果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