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平:科學手段是治理交通擁堵的關鍵

隨著城市人口增長

機動車保有量不斷上升

汽車社會隨之而來的交通擁堵

也成為各大城市普遍面臨的難題

作為全國汽車保有量第二的城市

成都也難以倖免進入了與“擁堵”的對抗戰

蓉平:科学手段是治理交通拥堵的关键

根據

《2018年第二季度中國城市交通研究報告》

的數據顯示

成都在全國100個主要城市第二季度

擁堵排名中位列第32名

蓉平:科学手段是治理交通拥堵的关键

根據公開數據

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成都新上牌汽車63.27萬輛,汽車保有量達475.02萬輛,僅次於北京、居全國第二位。此外,成都還面臨在建軌道交通里程超過400公里、佔道施工折減道路資源近20%等壓力。多重不利下,成都交通擁堵指數卻同比下降5.19%,實屬不易。而作為成都“三治一增”重要內容的治堵取得了實際效果。

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成都的治堵戰術

那一定是“科學”

整套戰術並非一項策略,一次決策

而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體系

多管齊下、多箭齊發

才能在取得階段性成功的同時

發揮長效,進而逐一擊破難題

在這一治堵體系中,科學滲透在每項舉措、每個環節,更體現在整體協調,環環配合。將體系進行剖析,能夠看到透著“科學”的三個關鍵詞——

“智慧”、“精細”、“鐵腕”

“智慧”

成都的戰術之一

就是智慧治堵

智能時代,信息社會

這座城市研以致用

以科學作為戰鬥力

以技術作為武器

例如“城市智慧交通雲腦”,成都市交通運行協調中心(TOCC),共享單車、網約車、建築垃圾運輸車監管平臺……,這些集大數據、信息化、智能管理為一體的平臺建設,為城市交通安裝了多個“大腦”,很大程度提升了交通治理智能化水平。

再如成都聯合滴滴、西門子等公司,完成了226個智慧信號燈路口改造、573個信號機聯網,這又相當於多雙“眼睛”,對城市交通實現科學調控。

除了對交通路況進行智慧管控,成都還將對交通中的主角,也就是人,採用智慧化方式進行管理。去年上線的“蓉e行”平臺,深化“互聯網十交通管理”,兼具開通“電子眼違法處理”和“舉報違法調查處理”兩大功能,這其實是在鼓勵和倡導“治亂治堵人人參與、有序暢通人人受益”的理念,讓更多的市民參與到城市交通科學治理當中。

“精細”

再來看“精細”

交通擁堵的根本原因

在於城市出行的供需矛盾

從供給側出發,推進工程治堵

是面臨擁堵問題的城市

都要面臨的治堵必行之路

而成都在這條道路上

顯然做得更精細

且不說一年之中,成都在已有地鐵1、2、3、4號線基礎上,新開通運營地鐵7號線、10號線、1號線三期,地鐵運營里程達到197公里,並新開公交線路131條。

在細節處,成都更下足繡花功夫,推進熊貓綠道主體工程和慢行交通示範片區建設,完成小街區加密成網100公里;推進一環路、三環路、繞城高速、日月大道等改造工程,打通“斷頭路”40條,黑化路面140條;完成34個“雙待模式”路口改造,對25個擁堵節點實施“短平快”改造……

交通組織過程如同織網,鋪開密集的軌道交通大網、公交大網、慢行系統大網的同時,還有一張精密的大網,那是停車系統的大網。對於“停車難”所可能引發的擁堵,成都加大停車供應,推進地下停車場建設,並在多處新增全時共享泊位、分時共享泊位等。

一張張大網越織越密,方能給成都交通呈現出井然有序的佈局。

“鐵腕”

成都的另一項重要戰術

在於“鐵腕”推進依法治堵

這在與擁堵的對戰中

既透露出勇,又體現出智

在成都開展的“明路權·車易行”交通秩序整治大會戰中,全新引入科技執法設備,並強化以運渣車、電動自行車等為重點的突出違法查處,全年查處各類交通違法案件1600餘萬件;尾號限行的擴面,也在削減交通出行總量的同時,讓人們看到了成都的治堵決心。

而在共享單車最初湧入社會生活之時,成都更在全國率先發布《成都市關於鼓勵共享單車發展的試行意見》,擁抱接納共享單車的同時,設計監管模式,規劃非機動車停放點位,不僅推動了共享單車與地鐵公交“雙零接駁”,也將第一時間制定法規,讓共享單車的管理一直維持秩序井然。

在這場硬仗中

能夠看出

不僅有“鐵腕”“重拳”的勇

還有科學制定規則

讓治理有法可依的智

當然在這場拉鋸戰中,也必須清楚地看到,當前成都“單中心”城市結構還未得到根本性改變,行政、商業、醫療、教育等城市功能相對集中,二環路以內人口密度超過2.5萬人/平方公里,導致41.37%的汽車集中在五城區和高新區,通勤、假日、向心、潮汐交通現象明顯,加之成都越來越多的汽車保有量等等因素,不得不說,對於成都擁堵的緩解,實屬不利。

當然,我們也看到了,圍繞科學治堵,成都已經步下長遠戰局。當前,成都積極開展交通建設優化行動、交通承載提升行動、交通結構優化行動、交通治理提升行動、交通組織優化行動、交通文明提升行動。

拿軌道交通來說,成都正加速軌道交通成網,推進市域鐵路公交化運營。在涵養全民現代綠色文明交通文化方面,也提出將依法參與交通教育,納入中小學課堂等。優化城市空間向多中心佈局。

治理交通擁堵

是城市的攻堅戰

也需要市民參與其中

貢獻智慧,共建共享

蓉平:科学手段是治理交通拥堵的关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