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课堂缺的东西,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摘要:我们课堂缺失的实在太多, 缺失一: 我们的课堂缺失活力。缺失二:我们的课堂缺乏民主精神。缺失三:我们的课堂还缺失真正做学问的教育工作者。

关键词:教育 课堂 民主 教育工作

今年暑假,我偷空看了几本书。不看还好,一看呀寝食难安。一直以来,我认为自己算是个合格的老师,怎么说也不是最差的。但是看了这些书,我就淌冷汗,越来越感觉到原来我们课堂缺失的实在太多。

缺失一: 我们的课堂缺失活力。我们的课堂多年来一直是陶行知笔下批评的“吃人的教育”。我看见“吃人”这两个字时,心里之害怕无法形容。心想:原来我不知不觉中竟然成了鲁迅《狂人日记》中的角色,帮人吃人,自己吃人而浑然不觉。我!有那么蒙昧吗?我,为此流冷汗!先请看陶老前辈的原文:(陶行知《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的区别》原载1934年12月1日《生活教育》第l卷第20期))传统教育怎样是吃人的教育呢?他有两种吃法:(一)教学生自己吃自己他教学生读死书,死读书;他消灭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他不教学生动手,用脑。在课堂里,只许听教师讲,不许问。好一点的,在课堂里允许问了,但他不许他出到大社会里、大自然界里去活动。从小学到大学,十六年的教育一受下来,便等于一个吸了鸦片烟的烟虫,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再加以要经过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等考试,到了一个大学毕业出来,足也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用坏了,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了,大学毕业,就进棺材。这叫做读书死。这就是教学生自己吃自己。(二)教学生吃别人 。传统教育,他教人劳心而不劳力,他不教劳力者劳心。他更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说得更明白一点,他就是教人升官发财。发谁的财呢?就是发农人、工人的财,因为只有农人、工人才是最大多数的生产者。他们吃农人、工人血汗,生产品使农人、工人自己不够吃,就叫做吃人的教育。

我们的课堂缺的东西,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我就是这样的不知不觉中吃了人。我,从小就是在学校接受这样的教育。好好的听课,好好的考试,考上好好的学校,有个好好的工作。做了老师之后,我是好好的教书,让学生好好的考,这样周而复始,周而复始,年复一年。我最多就属于“好一点的”。我在课堂里允许问了,但不敢带学生到大社会里、大自然界里去活动。原因是从上到下的规定束缚了的。学生不爱读书的时候,我也说过类似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之类的话,“教人升官发财”,用这样浅薄的理想,来作为让学生好好读书的理由。我何尝不知道,这样的“理想”养育的只是庸碌之辈。绝然想不到这样的做法,居然是“吃人的教育”!觉悟后的痛苦就随之而来了。而今21年过去了,为什么距离陶老前辈说这话已经过去了整整80年,我们的学校还是这样一点都没有改变?是不是所谓的教育家就是说点话供大家欣赏,供教师写点教研论文,然后就束之高阁,落满灰尘,永远无法真正的落地生根,开花发芽?我痛苦,我更痛心!

陶行知太远,那么魏书生可能很近。但是魏书生所说的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这样多的环节是需要教师引导,却没有一个环节是说老师堂上讲得多精彩,学生听得多入神的。魏书生多次强调讲读课师生都非常重视,实际上他却很少这样做。一本120个学时的初中语文,他40个学时就教完了。其它的时间他就可以灵活运用。

然而,让我汗颜的是,我经常都害怕学生们掌握不好课文内容,经常要唠叨。这唠叨的毛病一犯就刹不住车。是否需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呢?唉,病入膏肓的我,病入膏肓的小小的教师,病入膏肓的中国课堂!

缺失二:我们的课堂缺乏民主精神。谈这个“民主”,我只能仰望大师们。因为没有看见真正民主的人,学的也不知道是不是真正的民主。

仰望的第一座高山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这首先是人学。”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是这样理解的。

我们的课堂缺的东西,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仰望的第二座高山是陶行知(《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民主的教师,必须要有: (一)虚心; (二)宽容;(三)与学生共甘苦;(四)跟民众学习;(五)跟小孩子学习——这听来是很奇怪的,其实先生必须跟小孩子共甘苦,并不是说完全跟小孩子学,而是说只有跟小孩子学,才能完成做民主教师的资格,否则即是专制教师。现在民主国家的领袖,都是跟老百姓学,否则即成专制魔王;(六)消极方面:肃清形式、先生架子、师生的严格界限。

仰望的第三座高山是李镇西(《我的语文“民主教育”》):李镇西把语文民主教育的特征作如下概括:1,语文民主教育是充满自由精神的教育。2,语文民主教育是充满平等精神的教育。3、语文民主教育是充满宽容精神的教育。4、语文民主教育是充满妥协精神的教育。5、语文民主教育是充满创造精神的教育。

应该先向哪位大师学习呢?也许,可以先试图把学生看作“人”,然后再看作朋友。再也没有比大人们更自大的动物了,特别是身为父母和老师的大人们。也许另外的视角,另外的处事方式会让家长们、老师们再也不会因为孩子不听话(有哪个教育家或者哪本书说过,孩子们都需要听话?)而大打出手。大打出手的情形从家庭蔓延到学校,蔓延到社会。更可怕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思想根植于父母们的思想里面。而老师们也是父母,所以学生有时候在家挨打,在学校挨骂甚至挨打。

陶行知说:“人人都说小孩小, 小孩人小心不小, 你若以为小孩小, 你比小孩还要小”。是否应该给每一个做老师做父母的发这句话作为座右铭时刻铭记在心?对学生有了最基本的尊重,理解,认可。那么就应该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那就是朋友关系。如果朋友有难题,我们都是积极帮助想办法。学生学习困难,理解不了,反映在作业上是不及格,不优秀。老师们是否可以以朋友身份亲切询问:怎么了,有什么可以帮忙的吗?然后积极行动起来。如果有这样的一天,我们的课堂才会有民主的味道。也许有一天,民主的意识就会根植到学生心理,从而影响整整一代人。然后影响到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国的社会认知。

如果真的能这样,那么就不会有某某中学所标榜的学生在校,一天的时间不会浪费超过10分钟。就不会有某某学校所发展的堂堂考试的模式,然后还在全国推广。如果真的能这样,那么中国的教育才真正是“人”接受的教育。

我们的课堂缺的东西,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缺失三:我们的课堂还缺失真正做学问的教育工作者。

窦桂梅校长在一次图书研究会议上谈《教师读书现状、心态和要求》时说:海淀是北京最大的区。我在海淀经常和教学干部交流,他们都半开玩笑地说“你行啊,有人给你做饭啊;你行啊,你孩子学习挺好还不用管;你行啊,你脑瓜儿那么聪明,你记性那么好,一看你就背会了。你怎么那么有时间写呢?我们怎么就不行呢?”一句话,我们自己的时间我们不能说了算。

西安文理学院的赵精兵教授说,他们做过无记名问卷调查,就专门问教师的读书情况,结果是92%的教师一年都头都不读一本书。

我们的课堂缺的东西,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为什么老师们要读书?读书有什么好处?可以涨工资吗?可以增加奖金吗?都不可以,所以就不读书。不对,我们都读书的。至少,我们天天都读教科书,备课,天天和书本打交道。有哪个部门像教师队伍天天和书本打交道?没有吧?没有读书的人却拿钱更多,权利更大。老师们心理不太平静。内心不平静的人读不了书。

像我,我出身贫穷。租房结婚,买几床被子,一台电视机,一台洗衣机就把事情办了。那么,我得买房子。买了房子,我要还债。我要知道工资够不够用:够不够小孩的费用;凑份子多了还够不够生活,够不够还贷;逢年过节够不够给双方父母买点小礼物。我还有钱去买书吗?我还有心情去读书吗?但是,到了现在,我工作了21年,有了自己的房子,孩子长大了,经济上也没有多大负担。我,就读书了。如果,一个教师要工作21年之久,才可以静心读书,时间是否太长?然而,我等要求太高吗?人,思虑自己的生存问题,还能静心做学问的,那是圣人。可惜的是,老师们都不是圣人。所以窦桂梅说“关于如何推动和引领教师读书,我们还属于摇篮时期,任重道远”。实在是很恳切的话。

倘若,中国的大地上少出现一些词语,如“强拆”“潜规则”“贪污”。有对国民最起码的尊重,最起码的透明,最萌芽的民主,并且人人都感知到了。也许在这样的感知下,大家就能伸出手去触摸多年来面目疮痍的中国课堂。国家的一些规章制度改变了,就会改变整个大地的气候。什么时候,我们才可以迎来中国教育的春天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