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架起沟通之桥

  • 初识大桥,惊喜又充满未知

“纪录片《港珠澳大桥》策划、拍摄的一年半以来,这已经是我第8次来到珠海。”6月27日,总导演闫东在大型纪录片《港珠澳大桥》的新闻发布会暨首映式上说。

就在一年半之前,2015年12月,在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这一纪录片的年度盛会上,闫东意外收到了他的老同学、时任珠海广播电视台台长郭琳的邀请,想要和他一起讨论一个“很棒的选题”——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架起沟通之桥

港珠澳大桥车牌办理:谢先生:188 2331 0212

在珠海的一个小岛上,闫东“闭关”看完了珠海广播电视台多年来拍摄的所有有关港珠澳大桥的视频资料,“紧接着,我请他们安排我看了整整一天的大桥。”尽管那时候看到的大桥还只是在建的局部,却仍然给闫东留下了深刻印象。“宏大、雄伟,在海上看尤其震撼。听了工程师、专家们讲述建桥的故事、海底沉管的安放……更加震撼。真正想做这样一个片子,又惊喜,又感觉充满未知。”

从《大鲁艺》、《国脉》、《孔子》到《1937南京记忆》、《东方主战场》、《长征》……闫东对文化类、历史类大型纪录片的驾驭能力,已经经由许多出色作品得到证明,然而,以工程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作品,在他的纪录片履历中却十分鲜见。闫东也坦言,这是他介入的首个当下的、开放式的选题,对他来说算是“零的突破”,“要拍好,非常不容易,而且首先要做足够的功课。”

  • 大桥的伟大,把我们吸引到一块儿

2016年11月,闫东带领纪录片《港珠澳大桥》的核心主创首次赴珠海调研。在位于中山的集料工厂车间,闫东惊讶地看到,“这里最细小的石头颗粒,比你们女士磨砂洗面奶里的颗粒还要细……我们看到的庞然大物的大桥,就是用这么细小的东西拼出来的,这种极致的细节,简直就是艺术!”

在闫东看来,哪怕不是一线的导演、摄像,后期工种的主要负责人只要有可能,也都应该亲临建设现场,亲眼看看大桥。“亲眼看看,会对大桥更有感情。喜欢才会有激情,没有爱,干的也就是一行活儿,不是创作。”

《港珠澳大桥》架起沟通之桥

港珠澳大桥车牌办理:谢先生:188 2331 0212

“像港珠澳大桥这样的建筑奇观,总是让人内心由衷震撼!”探索频道亚太区制作与开发副总裁魏克然(Vikram Channa)在参观完港珠澳大桥后感慨。

最初吸引外籍导演Kenny PNG的,是大桥的美。“我走过世界各地的很多大桥,但是港珠澳大桥给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我第一眼看见的,是一张大桥的航拍照片,它就像中国古画中的巨龙一样,卧在碧波之中,它的一部分身体隐藏在海里,那是6.7公里的沉管隧道。我们乘坐车子走在桥上,感觉它的弯,它的起伏都是那么舒服。就好像中国明代的家具,简单的线条里,能感受到整个朝代的威仪。”

珠海广播电视台的李凯是团队里跟踪拍摄港珠澳大桥最久的导演,从大桥成功打下第一桩一直到今天。8年,从无到有,一桥飞架横跨伶仃洋,让李凯由衷感叹:“这些造桥的人真是了不起!”探索频道中国区发行总监白丽说:“是大桥的伟大,把我们吸引到了一块儿。”

  • 与探索频道一拍即合

调研期间,闫东带领创作团队拜访了大桥各个环节的建设者,真诚地请他们分享与大桥之间的故事。当听到一位女工程师讲述与外国团队合作的经历时,闫东感慨:“你们造大桥和我们做片子很像,我们都是在做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探索和实践。”

从接触这一选题伊始,闫东就凭借自己的职业敏感意识到,这是一个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绝佳题材。近几年,闫东一直孜孜不倦致力于中国电视纪录片走向世界,此前中英合作的《孔子》、中澳合作的《改变世界的战争》均在国际主流电视媒体播出并取得巨大反响。而与前作相比,“大桥先天就带有国际化属性”,工程本身就是世界语言,当下的故事,也能够让外国观众看到一个行进中的中国。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本身就有许多国家的专家参与进来,一桥飞架三地,将连接起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区,三地融合将不断加深,形成一个跨越50公里海面的特大都市圈粤港澳大湾区,这必将聚拢世界目光。”

闫东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合作伙伴。BBC首先表现出对这个选题的浓厚兴趣,但因为在时间上无法对接,双方只能握手惜别。很快,Discovery探索频道也向闫东抛来了橄榄枝,这一次,双方一拍即合。

这是探索频道首次在纪录片创作上与央视实现深度合作。探索频道亚太区制作与开发副总裁魏克然说:“港珠澳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而满足人类的好奇心是探索频道的使命。所以,我们非常好奇并迫切地想了解到,中国的建筑工人和工程师们是如何完成这一惊人壮举的。”

《港珠澳大桥》架起沟通之桥

港珠澳大桥车牌办理:谢先生:188 2331 0212

  • 晚餐会的“杰出贡献”

因为要在国内国外同版播出,最关键的就是中外双方的思想和创作理念要保持一致。尽管闫东一开始就把片子的播出时间预定在“七一”前后——因为这是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建设即将收官和喜迎香港回归20周年的重要时刻,而团队开始组建时,距离“七一”满打满算也只剩下9个月。时间紧张,早一点开机,素材量就会丰富一些,但是闫东仍然花了近4个月时间来调研、充电以及进行团队磨合。

“运作周期确实不宽裕,但越不宽裕前期的反复磨合就越重要。”电话、视频连线、面对面讨论……抓住一切可以沟通的机会进行广泛深入的沟通,所有共识都能成为合作的基础。“老魏对中国国情十分了解,他也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职业策划人,我们俩交流起来非常融洽,还经常‘心有灵犀’。Kenny是华裔新加坡人,血液里天然带着沟通感,同时受西方教育长大,年轻、聪明,对中国充满兴趣。”

老魏幽默地说,“为合作做出杰出贡献的是每天的晚餐会。晚上收工后,我们会一起共进晚餐。这样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交流对纪录片内容编辑和方向上的独特见解。每当我们的想法产生碰撞,擦出奇妙的火花,我们就开始真正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文化了。当然,中国的美食也给我们提供了强大的能量来源,帮助大家轻松克服挑战。这样珍贵的回忆我们永生难忘。”

  • 融合的团队是一个整体

很多人问过闫东,为什么能和外国团队合作默契:“两个字:耐心。观念上‘和而不同’,所有事情都落实在细节上。”出去调研,到了集合时间,闫东一定会早早站在车旁。“让外国朋友知道,第一,我尊重你们,我们来共同做一件事情。第二,中国人做事情也都是非常严谨的。我们都有梦想,有干劲儿,都有职业精神。说到做到,有困难,敢于承担。”

闫东的开放和包容让白丽印象深刻,“他的观点和观念,从未局限在某种模式或套路之中。”Kenny则坦言:“闫导看东西不是平面的,他知道自己的定位和目标,但他的思维也可以很开放,手法可以很灵活。跟他合作你会觉得,哎,他给你的创作空间还蛮大的。”

在闫东看来,在完成“全身心的智慧的融合”之后,团队就是一个整体。“没有说这是中方的意见,这是外方的意见,最后拿出来的都是团队的意见。”他对每一个团队成员都表现出充分的信任,因此他可以放手让Kenny去挖掘他想要表达的故事,选择他进入故事的角度。

导演李凯说:“Kenny第一稿的大纲就让我眼前一亮。不仅是粤港澳三地,他一下跳到美国,一下跳到孟加拉国,一下又跳到文莱……放眼全球来讨论一个工程,视野特别开阔。”港珠澳大桥需要穿过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海豚的保护是纪录片不容错过的话题。讨论大纲的时候,Kenny提出,要把这一话题放到上集靠前比较重要的位置。有人疑惑,港珠澳大桥有这么多“世界第一”,这么多技术突破,为什么要先讲白海豚保护?Kenny说,西方观众会比较关注环保的话题。闫东支持Kenny的想法,“近些年中国人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是我们共同的认知。”

2017年春节后,纪录片《港珠澳大桥》正式开机。在一直以来的讨论中,中外双方都认同一个观点,就是要让这部片子能够立得住,有生命力,而不是把它仅仅做成一个超级工程的纪录片。闫东还清楚地记得,2015年12月,当他在珠海的小岛上“闭关”看素材时,“可能是因为刚参加完多个活动,太累了,看到一半我睡着了。但这也可能是最直观的感受,科技的东西实在是太深奥,也太枯燥了。”如何将这样刚性的题材,巧妙地转化为柔性的表达,春风细雨般润物无声地浸入观众心里?这是闫东他们接下来要面对的挑战。对把握工程题材很有经验的探索频道的介入,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助力呢?

  • 冰冷的钢桥有了温度

在纪录片《港珠澳大桥》的收官阶段,闫东做了一个统计,“纯粹讲述大桥内容的,占近七成,思维跳跃出去,讲述大桥相关甚至表面看与大桥无关内容的,占近三成。我想试试分出近三成的笔墨,以另外的方式解读大桥,会不会把大桥的故事讲得更好。”

“这一二十年,对美国人或欧洲人来说,中国人干出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他们都不会再感到奇怪了。我们更关注的是,在这超级工程背后的人是什么样子的。”Kenny说,“我和西方朋友聊起中国人,经常会对他们说,嘿,中国人不是你们想的那个样子。为什么会有偏见?是因为了解得不够。我想告诉西方朋友,大桥背后这些工程师和工人们,也和你们一样,有个性,有梦想,有血有肉,有思想。”

“可以这么说,是探索频道用戏剧化的叙事方式,让工程类纪录片在全世界流行起来,并让全世界观众所喜爱。”这让老魏感到很自豪。在纪录片《港珠澳大桥》里,探索频道的这种优势被嫁接进来。Kenny说,“如果是单纯的工程片,开篇5分钟,看到的都会是大镜头。但是在上集,简单介绍大桥之后,首先听到的却是景强的声音,他说‘前人没有这样做过’。我们还有一个非常可爱的镜头,是一对小夫妻在桥上拍婚纱照,一件很小的事,但我觉得这个镜头非常重要,这说明他们对桥有感情,桥对他们来说不止是一项工作。”

生活化消解了陌生感,浸润了人文色彩的钢桥,也有了温度。闫东说,看过片子,你记住的可能是景强的故事,是林鸣的故事,是温华的故事,是孙洪春的故事,但是这些故事合起来,就是大桥的故事,也是中国故事。纪录片力图去破解这样一个谜团:中国人,怎么就能建成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闫东说,“桥的背后,是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是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老魏也认同,港珠澳大桥的故事不是普通的桥梁故事,“它标志着中国人40年来在解决本国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上惊人的进取心。勇敢的中国工人们和工程师们,几乎奉献了一生的青春年华使大桥成为现实。”

桥,历来承载着天堑变通途的使命,被港珠澳大桥联系起来的,不仅是人群和地域,还有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港珠澳大桥,呈现了通向“中国梦”的最新最美的道路。闫东说,“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外国朋友了解中国、理解中国。”

  • 扎根文化,才能更懂中国

刚入行的时候,闫东曾经对中国桥产生过浓厚兴趣,他还想过拍一部有关桥的纪录片,甚至“请朋友帮忙联系过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可遗憾无缘得见。”闫东的创作一直扎根文化,比如他坚持12年,锲而不舍地做文化遗产保护题材的《中国记忆》,对文化底蕴的坚守,也让他能更从容地从文化土壤中抽丝剥茧,追根溯源。在闫东的处女作《中国民居》里,他就曾拍过桥,风雨桥,是村寨集落的中心。“桥是中国文化里很重要的内容”,闫东说,古代先人造过很多美丽的桥,里面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挑战精神和浪漫情怀,没有这些文化积累,就没有今天的港珠澳大桥。

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解读港珠澳大桥,也是Kenny的兴趣。近10年来,Kenny的作品关注对象一直是中国,他拍过美国国家地理的《鸟瞰中国》,拍过美国历史频道有关曹操墓、南越王墓的纪录片,以及探索频道一系列有关中国的作品。采访的时候,他会有意识地和采访对象聊起中国的文化,在他看来,从中国古老文化的思维印迹去发掘,“西方人才能了解,中国人为什么会这样子说话,这样子做事。比如片中说到‘港珠澳大桥是珠联璧合的文化’,是‘用银线串起一串珍珠’。桥为什么要建出弯?有许多实用性的解答,比如船驶过时要与那片水域的水流垂直,比如长时间开车不会闷不会累,但是中国人会在这上面赋予很多文化艺术和情感寄托的东西,这就是中国性格。”Kenny说,他选择故事的标准,是“能够更多地帮助了解中国人的思想和思维。”

  • 连通世界,我们也是桥

大年初四,春节假期尚未结束,闫东就带领创作团队紧锣密鼓投入创作讨论。导演李凯回忆:“思路一度走入困境,当大家重新梳理线索时,突然想到,最早中国人为什么要修桥?听说云南有两个村子,中间有一条河,却不好架桥,人们就在村口种两棵树,想办法让它们往一块儿长,长了几十年,连上了,就成了桥。”由此,原本朦胧的感觉凝结出一条清晰的线索,串起一连串思考。

沟通,是桥之所以存在最原始的意义,如今这种沟通又被注入了更丰富的内涵。这里是伶仃洋,但“伶仃洋里叹伶仃”的情景早已不复见,如今这里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港珠澳大桥将连通世界上最活跃的经济区,改变着许多人的生活。经由港珠澳大桥建立的“中国标准”,也让中国企业在国际上越来越有竞争力。“片中我们引用了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的话,‘我们建的是link,是连接。’”闫东说。港珠澳大桥,是一张“连通世界”的中国名片。

如今,即将播出的纪录片《港珠澳大桥》,也将成为另一种意义的桥。“我爷爷的爷爷,是中国人,姓彭,祖籍徐州,后来到了汕头,做木材生意,我母亲的家族姓李,清末民初的时候为躲避战乱,到了南洋。”Kenny一直努力用作品表达他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理解,在他看来,中国这么大,需要慢慢挖掘,慢慢了解。“通过我们拍的片子,让西方朋友更多地了解中国,这是我们的梦想。我觉得,我们也是桥。”

  • 精诚合作,总能找到融合方式

尽管Kenny的中文非常好,但从大纲到脚本,每一稿闫东还是让Kenny先用英文书写,然后再翻译成中文。在闫东看来,一些中国作品在西方有接受障碍,不是中国导演的英文不好,而是思维的差异。“语言是思维的外化,用他最熟悉的语言,才能写出最易于被西方观众看懂、接受的故事。”

拍摄沉管安放时,Kenny带领外国摄制组跟踪林鸣团队拍摄30多小时。“在‘国外’这可是‘非法’的”,Kenny幽默地说,“遇到这种情况通常我们会有两队人,一队拍完12到14个小时就换另一队,但这次情况特殊,船队出海后就不会回港,我问我的伙伴,你们愿不愿意去,他们说没问题。辛苦不是问题,他们都是‘老将’。最重要的是,像林鸣、苏总、景强、温华,他们的故事值得说。”

作为总导演,闫东承受的压力不小,但他仍然经常鼓励大家,要“相信团队的力量,所有问题都能解决。”因为外国摄制组不方便频繁往返,中国摄制组一力担下耗时长、跑路多的拍摄。珠海天气变幻莫测,片中“美哭了”的大桥日出,是导演李凯和张艺宰带着中国摄制组熬了好几个晚上拍到的。“桥边有几个小荒岛,在那里拍大桥特别漂亮,就租了一艘船把我们送过去,在那儿待了一晚上。机器拍延时,人铺了垫子坐下来喘口气,没想到小岛看着平,其实是斜坡,一点点差点没滑进海里去。”

拍摄白海豚最难,李凯去过几次都扑了空。不料一次租船的经历,李凯意外结识了船老大阿强,他可谓“找海豚最强向导”,“虽然没有理论知识,但经验绝对丰富。出海拍摄一次花销不菲,我问他,究竟有多大把握,他说九成。带我们去了两次,次次都拍到了白海豚。”

老魏说,因为把片子做好的共同目标,因为精诚合作的精神,最终双方总能找到融合的方式。闫东说,有了前期扎实深入的融合,所有可能产生的“矛盾点”,最后都变成了“愉快点”。

  • 创作必须“疯狂”

2017年5月,闫东带领创作团队进驻五棵松影视之家,开始最后的精编冲刺。但他强调,只要节目还在生产,就不停机,有好镜头随时拍,找到好素材随时加进来。

闫东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创作必须疯狂。”在白丽印象里,闫东“经常工作到凌晨一两点,6点多就又开始工作了,感觉他晚上都不用睡觉似的,而且始终保持精力充沛。”不仅如此,在运作《港珠澳大桥》期间,他还同时运作着清明特别节目《战地黄花》、文化遗产日特别节目《中国记忆》以及纪录片《长征》国际版。

如何驾驭如此高强度的工作模式?尽管闫东承认,他每天睡五六个小时就可以“充电完毕”,但他也表示,“熬夜是最笨的”,方法才是高效工作的有力保障。比如他从立项开始就精算出以天为单位的严谨工作计划,当天的问题必须当天落实;比如所有“在路上”的时间都被有效利用,在前往桂山岛考察的途中,他在船上就开起了创作讨论会;一轮轮的看片会,他让每一个参与者分享自己的观后感,包括音乐、配音、翻译等后期人员,因为他们就是片子的第一批忠实观众。作为团队的“领跑者”,闫东的干劲也带动了整个团队的高效运转。李凯说:“开始还以为跟不上他的节奏,结果一路跟着跑,也跑下来了。”

如今纪录片《港珠澳大桥》的电视版即将播出,同名电影版也在稳步推进。用心去感受、用镜头去记录港珠澳大桥的成长,“我觉得我们也非常幸福地融入它的建设者之中,感觉很温暖”,闫东说。“但我们的纪录片只是为大桥的精彩亮相开了一个场,大桥的故事永远是多元的、开放的,期待未来去续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