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石獅在北京

大名石獅在北京

大名石獅在北京

在北京中山公園南門口有一對石獅一左一右並排而立,均為白色蹲坐式,昂首挺胸,雄偉威嚴。左側為雄獅,右前爪下踏一繡球;右側為雌獅,左前爪下臥一幼獅。其奇特之處有二:一是直背蹲坐,一般石獅為屈背而坐;二是木錘擊打,一為鐵音,一為銅音,令人稱奇。這對石獅何年雕刻,因何而立於此處呢?

其實,在明清時中山公園為社稷壇,是皇帝祭祀社神、穀神的地方,這裡本無石獅。現在這對石獅是民國年間從大名縣遷至此處的。

中山公園的資料介紹說,石獅是1918年從大名府一座古廟中挖出的。當初發現時,二石獅半埋於地下。大名府鎮守使王懷慶和統領李階平出資買下,捐贈給中央公園。1918年11月14日從大名起運,年底抵京。1966年為保護這對石獅,中山公園的老工人就地挖坑,把它們埋入地下。直到1971年,才把石獅挖出置於原地。為保護文物,2003年在石獅周圍修建了防護欄杆。

大名縣誌記載,石獅原立於大名臨濟寺門前,“東西分列,一扣之鐵音,一扣之銅音。民國九年,王鎮守懷慶運送北京,為徐世昌立於總統府前。”臨濟寺前身為故宦郭汝賢所建白衣堂。康熙初年,一來自南方法號雪岸慈的和尚,“道行高妙,知府周邦彬改城外西北隅白衣堂為臨濟寺,以居之。廊廡兩楹,金璧交輝。”清朝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皇帝敕賜“護國臨濟寺”。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莊親王賜匾額、對聯各一。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皇帝恩賜御校藏經一十二部,內之經櫃以傳永遠。”清朝末年,護國臨濟寺毀於兵火水災。

大名石獅在北京

石獅是何年雕刻並立於大名臨濟寺門前,已無從考證。據有關資料介紹,民國時期文物鑑定專家表示,這對獅子是漢唐遺物。建國後北京市文物鑑定組認為可能是宋代作品,總的說來這對石獅距今天已有千年歷史。那麼,在宋代石獅又是從何而來做何而用的呢?如果北京市文物鑑定組的鑑定是準確的,這對選材考究、雕刻工藝精湛、體格碩大(每隻重2200公斤)的石獅應該是非民間所用,極有可能是陪都北京大名府宮城內的皇家用品。

石獅子是在中國傳統建築中經常使用的一種裝飾物,常常用在宮殿、佛寺、府邸、陵墓、印鈕等處,但更多時候,專指放在大門左右兩側的一對獅子。現在則更為普遍,石獅子走進尋常百姓的千家萬戶,特別是在北方居民的宅院,幾乎家家戶戶大門口都或大或小有一對石獅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