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所英雄》,一部有味道的爱情影片

《厕所英雄》,一部有味道的爱情影片

《厕所英雄》改编自真人真事,探讨印度农村家庭普遍没有厕所,妇女必须在野外如厕的现象。

无厕所,不结婚

凯沙夫和人民教师贾耶是相当恩爱的一对,两人从自由恋爱一直到步入婚姻的殿堂。可当贾耶嫁到凯沙夫家才发现,这是一个没有厕所的农村,没有厕所就意味着她必须要在凌晨起床,和村里其他女人结伴一起去往野外如厕。

无法忍受野外如厕的贾耶对丈夫下了最后通牒,凯沙夫为了贾耶想了诸多解决办法,从蹭厕所、偷公厕到自己建,但因为家人以及村民的反对,统统以失败告终。

《厕所英雄》,一部有味道的爱情影片

“没有厕所就离婚”,听起来相当戏谑的一个故事,却改编自真人真事。早在2012年,印度一位名叫安妮塔·纳利的新娘,因无法忍受户外如厕,婚后第四天就从丈夫家出走了,并坚持“没有厕所就离婚”。一家慈善机构得知此事后,专门为安妮塔·纳利建了一间厕所,启用之日,她才回到了丈夫身边。

关于这部片子中涉及到尊重女性地位的部分网上评论已经够多了,今天小编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聊一聊这部电影。

爱情片里的社区营造

整场“厕所革命”其实是一次艰难的社区营造。男主所生活的行政村里,从来没有人觉得“露天上厕所”“妇女只能半夜结伴去野外上厕所”是一个问题。女主的来到带来了对这种文化的另一种意见,从而拉开了这场革命的序幕。

在早期社区(印度村落社区应该属于早期这个范畴)与民众生活改善的计划中,社区政策总脱离不了基础建设方面的意见。然而影片中政府已为各村落规划好了厕所,村民却并不领情,为什么?

因为观念,而观念的核心在于文化。

《厕所英雄》,一部有味道的爱情影片

男主提出建设厕所时,他的父亲和奶奶都怒斥他“违反传统文化”。男主在向村委会提出公共厕所的提案时,村长用经文反驳他。

影片中男主弟弟曾经说: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人们口口相传的东西,没有实体,却被大家遵守。

反观现实中的社区营造,最难的地方在于改变本地居民的老旧观念,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塑造社区文化,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行动,每一个设施的改造,每一个活动的举行,都直指这个部分。

电影前期,男主因为爱情而首先觉悟,成为了“社区积极分子”,努力去改变这一现象。他和女主的一系列行动在中期虽然未能一时得到成效,却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关注。外界的广泛讨论终于打动理所当然墨守陈规的居民,在一大群愤怒的反对者中,有少部分的妇女思考起了“为什么制定这些规则?为什么只针对女人?”。

《厕所英雄》,一部有味道的爱情影片

到这一步,社区的居民开始关心自己社区的公共事务,男主和女主不再是孤军奋战。这不再是一个村的事情,上升到了整个国家。社区营造立足于社区,关注人的改造,但往大的方面来看,它就是社会改造的排头兵。我们从小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背景下长大,“修身”是个人,“齐家”是家庭,“治国”是国家层面的,而“齐家”和“治国”之间还有一块地方公共领域,也就是社区营造。它在培养社区公民,没有公民,就不会有社会和谐。男主所面对的一开始只是家庭矛盾,而后注意到他的周边,关注他所居住的故乡,最后他所解决的是一项国家重大议题。

《厕所英雄》,一部有味道的爱情影片

皆大欢喜的是,向来冥顽不化的凯沙夫父亲也转变观念,同意在家中修建厕所,这让饱受相思之苦的凯沙夫和贾耶终于苦尽甘来,破镜重圆。

《厕所英雄》,一部有味道的爱情影片

在影片最后,片花的部分,影片借男主之口说:修建厕所改造的是我们自己的生活,并不需要政府出钱。

这倒是和我国致力推广社区自治,鼓励社区基金的思想如出一辙,毕竟社区营造的最终目的是形成这么一种社区意识:居民发现问题后自己想办法解决,而不是等政府来帮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