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傑:向經典學習,努力再創經典|第十三屆全國美展專題講座

张敏杰:向经典学习,努力再创经典|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专题讲座

张敏杰:向经典学习,努力再创经典|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专题讲座

張敏傑

1959年出生於河北唐山,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畢業,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壁畫系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版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纖維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壁畫藝術委員會委員。

4月30日、5月2日,由成都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成都市推廣天府畫派辦公室主辦成都畫院、西南民族大學承辦,由中國美術學院教授、著名藝術家張敏傑主講的“第十三屆全國美展專題講座”在西南民族大學、成都畫院落下帷幕。

張敏傑教授以“敘事性繪畫的高度”為題,再讀經典,對從古到今的美術史上經典之作進行再解讀、再欣賞,從實踐者的視角,為四川的畫家及青年學生提供了由賞析、學習到藝術創作實踐的新思路、新方法。

张敏杰:向经典学习,努力再创经典|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专题讲座
张敏杰:向经典学习,努力再创经典|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专题讲座

成都畫院講座現場

講座摘選

很高興今天在成都畫院圍繞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這一話題,來談談我對主題性、敘事性繪畫創作的理解和體會。在此,我們來探究在繪畫領域中前輩藝術家作品的高度是如何形成的。當然,在接下來的課件中還有部分材料作品,來與繪畫類作品進行比較,從繪畫的角度來找到切入點。

30萬年前,人類從舊石器時期就開始創作出了帶有美術意味的造型,沿著歷史的文脈,從近兩萬年前的法國拉斯科等巖畫,從古埃及、古希臘到古羅馬,誕生了很多以敘事性繪畫的經典,這些數不勝數的經典讓人們銘刻而不忘。中國1979年首都機場壁畫系列創作,應該說自此開始了中國美術的新紀元。單就五年一次的全國美術作品展覽而言,從1984年的第六屆全國美展、1989年的第七屆……到今天已至第十三屆,有著眾多值得我們激動的作品,但在近幾屆的展覽中我們都發現那些讓你不能忘懷的,讓你感動的作品越來越少了,為什麼?縱覽近三屆十五年的展覽作品中,在幾個方面的呈現有目共睹。

1

為了迎合曾經的獲金獎作品,其表現形式便有了眾多追隨者。精工摹寫式的作品多了,不論是城市青年還是草原牧民,不論是礦工還是軍人,均以模特擺拍照片為藍本的樣式,軟弱無力。

2

形式語言的重複單一化,模特換上與主題相關服飾,或在草地上、在沙發上、在泳池邊、在畫室內。十幾年來,此種畫面經常出現在國家級展覽中。

3

田園生活、城中市景等描摹的單一表現等等。如果說題材本身的表現可謂千變萬化,但在構圖等形式語言的表現上卻大同小異,在缺少視覺張力、缺乏精神深度的作品前,真是無法令人激動。

4

有的作品市場好,就成了部分追隨摹仿的目標,而失去了自我,亦違背了藝術創作的本源。

“創作”二字,份量很重!創作就是創新、就是從無到有。我們看到,現在常規的、模式化的東西多了,追風的多了,更可怕的是,靠吹捧起家、名不符實的假”大師”多了,導致部分作者的審美取向受到了干擾。一個展覽眾多的作品,但感覺就像幾人所為。

作為創作者,要勇於站在大師的肩上,不斷攀登。今天,讓我們一起再次回望經典作品,一起回味、一起分析、一起品鑑。

张敏杰:向经典学习,努力再创经典|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专题讲座

講座現場

壁畫與經典

人類的歷史有多長,敘事性繪畫的歷史就有多久。回望人類歷史上的敘事性藝術創作,當壁畫莫屬。而敘事性、主題性壁畫創作又是多題材、多形式、多材料的造型形式。從構思選題到構圖謀劃,從造型設計到材料表現,無不圍繞著時間、地點、人物、場景、道具等因素來立體地表現主題,在壁面、在天頂、在公共環境視野中所涉及的實體空間界面內都可實現,其超大型繪畫藝術表現精彩至極。這種以對稱平衡、均散分割、放射向心、圖形聯想、強調和諧等形式語言的繪畫藝術魅力無限。正如侯一民先生所言:他是強者的藝術。

何謂經典?當我們回頭再看這些非常熟悉的繪畫作品,在博物館、在意大利佛羅倫薩、在羅馬,全球範圍內每日有幾萬人到意大利來朝聖,雖然在西斯廷教堂米開朗基羅的壁畫作品前只能欣賞幾分鐘,但依然令人無比的震撼。這些真正的大師們不僅是畫家,他們還是雕塑家、建築家、詩人,是以超常規的人物造型和龐大的生命敘事創造了歷史,他們的藝術為人類創造了永恆的經典。在同時期,意大利的“婚箱”繪畫的異空間敘事,場面宏大且人物眾多。它利用建築、山地、林地將獨立的敘事、以分割形式將敘事鏈接起來,進而有了更精彩的體現。

米開朗基羅在30歲時用四年半時間,以一己之力完成了史無前例的《創世紀》(圖見下方),他將古希臘藝術在羅馬大地上得以完美地體現和發展。他又在60歲時用五年時間完成了《最後的審判》,用四百多人體造型的非凡才能,完成了懲惡揚善這一宏大命題。他以諸多的藝術創造成為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美術創作之巔峰藝術家,成為世界美術史上永遠的話題,他的藝術就是經典,且迄今無人超越。

张敏杰:向经典学习,努力再创经典|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专题讲座

米開朗基羅 《創世紀》

我們應該如何創作

這裡討論關於第十三屆全國美展的創作,我們應該如何創作?一句話,就是要向經典學習,努力再創經典。因此,創作上要做到,題材選擇上到畫面構圖上,從形式語言上到材料表現上,從造型技巧上到色彩設計上等都要有獨到的表現。前面所談到的諸多大師在幾百年前就做到了,我們只有努力向米開朗基羅等大師學習,沉下心來研究藝術的本體語言,登高望遠。當然,在世界範圍內佳作甚多,我們除了在其作品中吸收營養外,還要學習他們不懈的創造精神。我想說,諸位都有豐富的創作經驗,都具有創造經典的潛力和能力,這就需要在創作時要從諸多方面來實現突破,不斷推敲、不斷反思。我特別欣賞電影導演李安,1990年他36歲在美國時可謂囊中饈澀,但沒有停歇他追求夢想的腳步,我們在看他的作品:1999年後《臥虎藏龍》、《色戒》、《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等,獲國際電影最高獎16項。

他的作品那種敘事、那種個性語言,就是有高度、有難度、有挑戰,有突破,美術創作個體如同導演一樣,如何導好自己這部戲,就是向大師和前輩學習,向所有的姊妹藝術學習,向這些經典致敬。只要在這”四有“上做足,你離成功就不遠了!

我們來看稍早的另一位藝術家烏切洛的作品《聖羅馬諾之戰》(圖見下方),這件作品在中世紀時代,那種概括性、裝飾性個性語言非常獨到而新穎。他在超二維的近、中、遠景中將人物誇張步陳,場景中的長茅直線在畫面成為一種勢,又成為連接諸多不規則形的重要工具而錯落有致。他的作品在個人語言上與同時期的繪畫表現截然不同,獨到而經典而成為20世紀的範本。正因為如此,而受到保守派的冷落,晚年在孤獨和憂鬱中度過。時代不同了,這正是今日我們要提倡的,就造型而言,敘事性、寫實性表現千萬種,如何找到自己,找到個人所長之優勢,把它不斷地放大。

张敏杰:向经典学习,努力再创经典|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专题讲座

烏切洛 《聖羅馬諾之戰》

我們向傳統學習什麼?向大師學習什麼?如果我們拿不出那種讓人激動、讓人過目不忘的作品,那就要在我前面所說的創作幾個環節上下功夫。藝術創作沒有捷徑可言,作品的選題取向、構圖形式、表現方法、甚至於在構圖的外邊形處理上都有講究,總不能老是方形、長方形一成不變吧,可以嘗試與題材相關的具有象徵意味的角形、圓形、梯形、凹凸型、船形等等。近十幾年來,有許多人不僅在形式風格上跟風,就連題材選擇上也蜂擁而至,重複題材重複的表現讓人看膩。比如西藏題材有多少人在畫,又有多少人能夠從這人文風情中找出藝術的本體語言表現呢?我不是說選題有問題,是你的表現形式有問題,是要在多重形式表現上和藝術層面進行挖掘,在“創作”這個關鍵詞上下功夫。四川地區有眾多的少數民族,其自然景觀、異域人文風情的題材表現只要到位都能出力作。

尼德蘭時期的博斯作品《人間樂園》(圖見下方),他以夢幻、怪誕的細節表現,成為20世紀超現實主義之源。我們再看受其影響的勃魯蓋爾作品,已經相隔了數百年為何“吸粉“眾多呢?

《巴別通天塔》等作品以科學家的眼睛看世界,有表現嘉年華廣場上人們的生活細節,有平民生活的多彩表現,從室外到室內這種戲劇性的表現從整體到細節都表現得淋漓盡致。他排除主觀的好惡,來逼近生命的真實,雖然數百年過去,但其光芒依然。

张敏杰:向经典学习,努力再创经典|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专题讲座

博斯《人間樂園》(局部)

张敏杰:向经典学习,努力再创经典|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专题讲座
张敏杰:向经典学习,努力再创经典|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专题讲座

成都畫院講座現場

作品選題

就第十三屆全國美展而言,在選題上無論是中性的還是敘事性的作品表現,一定要符合我們這個大的時代背景。有人說,全國美展一般尺寸限定在2×2米太小了,這無法將我的想法表現出來。回頭看,意大利中世紀流行的“婚箱“繪畫,一般在高30公分長100公分左右。這種在婚慶儀式上裝嫁妝的箱子,上面的繪畫敘事場景精彩至極。畫不在大小,而在於作品的”高度“與”深度“。2米足夠大了,重要的是我們的作品是否能夠吸引觀者能停下腳步,慢慢的咀嚼和欣賞。

籍裡柯雖然只在世了33歲,但是他的作品《梅杜薩之筏》(圖見下方)卻成了世界美術史上永恆的經典。這件主題性敘事作品是籍里科1816年從意大利回到法國後,聽到了這次梅杜薩海難事件令他震驚,藝術家強烈的責任感,促使他開始了長時間的調查、走訪。並在其過程中不斷被海難的過程深深的震撼,為此他決心要把這一事件表現出來。他到醫院停屍房去畫素描,他請人仿造木筏搬到海中情景再現,為了創作這張畫他剃髮謝客躲進畫室半年,中間只許好友德拉克洛瓦前來作他的模特,畫了草圖幾十張。3年後,作品在法國巴黎年度沙龍展上大獲成功。

我們現在的創作素材可謂便捷,在媒體、在網絡可信手拈來,輕鬆卻沒有了激情。一件好的藝術作品一定要靠堅實有力的造型基礎做支撐,有創作的激情,有好的想法才得以實現。籍里科這件作品的三角構圖精彩,而最早於公元前四千餘年的古埃及壁畫就已常見。

张敏杰:向经典学习,努力再创经典|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专题讲座

籍裡柯 《梅杜薩之筏》

我們看到,籍裡柯這種敘事性的大型主題性創作過程他做了大量調查,草圖無數,不斷的構思、創作,最後才實現了這樣的經典。有一種現象,請一個模特坐在果攤邊、草垛上、依在沙發上、沙灘上諸如此類比比皆是,高級相機咔嚓一聲然後深度描摹,這樣的作品有佳作獲獎,它畢竟是一種方式。可悲的是竟多年有此重複之作再獲獎勵。

20世紀初,英國畫家斯坦利·斯賓塞創作了許多令人激動的作品,他是一位作品個性特點特別突出的藝術家,其作品不斷放大自己的那種感性優勢,以一種意象的造型和畫面的構成與主題,畫面形成了一種“勢”。他早期的大型場景作品,明顯受到了勃魯蓋爾的影響,最終實現突破形成了自己的語言。

张敏杰:向经典学习,努力再创经典|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专题讲座

斯坦利·斯賓塞 《最後的晚餐》(局部)

現在的寫實性創作,多數是找模特、著衣裝、擺場景,像演員表演一樣擺好造型拍照搬上畫布,沒有在圖片中抽離出最動人的那種情感,畫面不生動,一看就是照片,不能打動欣賞者。當然照相寫實主義也是非常好的創作方式,關鍵是你將對象的神化出沒有,是否做到了極致。

關於題材,可選擇的題材太多了,如果很多人都在畫藏族題材,那你是否在藝術層面實現了突破。選擇一些新鮮的題材,就人文風情表現也能讓欣賞者有更多深讀的慾望。

20世紀初葉,墨西哥藝術家里維拉的作品(圖見下方),以近現代墨西哥歷史幾百年來人們的民主、抗爭、農業、工業、軍事等各方面進行了立體的呈現,他利用獨到的語言改寫了藝術史。里維拉早年赴意大利學習,在歐洲經歷了數年後,他以一種特殊的壁畫構圖形式用管道、建築、植物等結構,把不同的敘事情節分隔濃縮到一個畫面當中,將百年曆史立體地呈現出來。我們是否可以學習借鑑這樣的形式呢?當然,你要有超越且畫得足夠好。

不同材料、繪畫形式語言的轉換,能夠給作品帶來另外一種收穫。我們的創作要勇於挑戰自己,不斷往前走,並且要勇於站在頂峰鳥瞰全球,找準自己的位置,放大你的獨到語言。

畫油畫,可否就用黑白兩色來表現呢?畫國畫可否墨跡與印痕疊加呢?做版畫可否就用有趣的現成品組合製版印刷呢?當然可以,獨到語言思路開闊很重要。里維拉為什麼創作出了那麼多精彩的作品,我們學習本土傳統藝術,學習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和東方藝術,結合本人的特點來進行綜合創造。我個人很喜歡大場面的敘事作品,但不是說大場面人越多越好。像里維拉的作品裡一個人一個頭像也能畫出精彩獨到的語言,可以看到他明顯的學習了中世紀的婚箱作品和喬託式的造型語言的特點,在一個小空間內表現出了萬象世界。 其實不論大場景小場景,哪怕是室內一個角落也完全可以表現得很精彩。形式構圖語言的轉換就會有所改變,我們要多看、多想、多畫。把同一個題材畫十幾張構圖放到畫案上離開一段時間,去和更多的優秀的作品進行比較,回過頭再看自己的構圖就會發現。

张敏杰:向经典学习,努力再创经典|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专题讲座

迭戈·里維拉 壁畫

中國傳統繪畫

中國傳統繪畫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世界聞名的敦煌壁畫,大家都太熟悉,甚至麻木了。公元3世紀開始的龜茲壁畫,有著古希臘風沿著絲綢之路進入中國以後和本土的造型語言相結合產生的一種奇妙的“化學反應”,與宗教相關的各種裝飾和豐富的敘事情節,即使簡單的幾個專色,就使那些點線面、人物的不規則造型和諧地聯繫起來,實在太精彩了,是絕對的經典。反過來看,我們這十幾年來雖然眼界足夠寬,但形式語言單調、模式化已是不爭的事實。

1979年的的首都機場壁畫中,袁運生先生的《生命的讚歌--歡樂的潑水節》(圖見下方)等一大批美術作品、其後的四川傷痕美術作品,把中國當代美術的發展往前推了一大步,多部作品成為精典。

张敏杰:向经典学习,努力再创经典|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专题讲座

袁運生《生命的讚歌--歡樂的潑水節》

唐暉教授的《時空一擊》(圖見下方)

這件作品在中央美院1991年的畢業展覽當中引起強烈關注,為什麼?我們看這件作品從形式語言到構成創造,從藝術表現到全部線稿,將上下幾千年的世界文明史融入2平方米之中。他完全擯棄了過去的傳統模式,是一種獨特的構圖造型語言方式。

王長興的這件《涿鹿之戰》(圖見下方),用非常紮實的造型基本功,以素描的形式畫出了浮雕樣式,他把三維空間中的人物造型表現的非常到位。只以一幅素描語言就達到了高度。

张敏杰:向经典学习,努力再创经典|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专题讲座

唐暉《時空一擊》

张敏杰:向经典学习,努力再创经典|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专题讲座

王長興《涿鹿之戰》

我的作品

下面介紹一些我自己的作品。這是《公元1949》(圖見下方)

,是上一屆美展我畫的油畫。我對公元1949這個題材、這個對於國人銘記的瞬間表現情有獨鍾。選擇題材也因人而異,要根據自己的偏好和興趣來決定。

1997年的《歸航》(圖見下方),是根據香港迴歸祖國創作的主題性作品。

张敏杰:向经典学习,努力再创经典|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专题讲座

張敏傑 《公元1949》

张敏杰:向经典学习,努力再创经典|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专题讲座

張敏傑 《歸航》

《平原上的舞蹈》是我一件重要的作品,1994年參加了大阪第五屆國際造型藝術三年展,獲得了唯一的版畫大獎。我認為中國的木版畫創作在世界範圍內在技術表現上絕對是最高的。作品要做到技術難度最高,藝術表現最佳且有深刻的哲學意味,毫不謙虛的說那一次我做到了。

我對“舞蹈”有一些偏愛《城牆上下的舞蹈》、《平原上的舞蹈》。現在《廣場上的舞蹈》系列我已經做了三張,第四張可能要把背景放到天安門廣場。選擇有經典性、代表性的著名的建築作為背景來創作也是很有意味的。《舞臺之15-最後的審判》,一種普世性的語言,表現具有象徵性,而不是瞬間敘述型的。這件是我向米開朗基羅致敬的作品。

作品創作,在展覽中如何做到在構圖形式、語言表現,獨到創新,征服欣賞者,必須靜下心來,反覆研究。我們五年一次的十三屆全國美展實際上就是一個藝術的擂臺,祝願在座諸位成為最後的勝者。

张敏杰:向经典学习,努力再创经典|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专题讲座

張敏傑 《平原上的舞蹈》

张敏杰:向经典学习,努力再创经典|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专题讲座

張敏傑 《廣場上的舞蹈No.2》

张敏杰:向经典学习,努力再创经典|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专题讲座

講座結束後合影留念

審核:

何紅英、向洋

侯小慶

錄音整理:

何禹珩

鍾海

更多展覽信息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